评论 > 好文 > 正文

一名匿名飞行员曝光的航空公司内部真相

作者:

我们在飞行中的一些操作,不一定是对飞机状态最有利的,有时甚至是为了“骗过”飞机的警告系统和公司的QAR监控。

我是某航的一名飞行员。有些话讲出来肯定会得罪一些人,但是憋在心里实在难受。这个问题不支持匿名,所以专门注册了新号来回答。只想作为一名一线运行人员谈一谈真实感受,也请各位关注观点本身,不要深究我的个人资讯。发声不易,高抬贵手!

疫情之后,航班量减少,由于空勤人员的主要工资为飞行小时费,自然收入骤减。在这一点上,我是理解公司的,毕竟疫情不是航空公司可以左右的。但是比经济收入更严重的问题是,航班量的减少加速了行业人员饱和,空勤人员面对公司的话语权减弱,从业环境恶化。

从大约两年前开始,我们飞一个航班,从进准备大厅开始,就要面临各层检查、提问,如果只是问机型知识也就算了,内容还包括公司近期的会议精神、口号,各种整顿活动的文件细节,答不上来就要面临通报批评、扣分、停飞等处罚。和地面的检查组“躲猫猫”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我甚至听说过让副驾驶“放哨”,机长匆忙和乘务组讲完航前准备会,全组拉着箱子跑进安检的情况。

再说飞行过程中,从总部到分公司,甚至大队、中队都制定了比机型手册和局方法规更严格的处罚标准。在这里我要声明一下,作为职业飞行员,飞行中严格手册、标准sop我都是十分赞同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各级领导都在已有的成熟机型手册之上,加码了各种自己规定的“QAR监控项目”,这些处罚标准是否科学,是否徒增运行压力,我认为是需要探讨和反思的。

比如我们的许多qar监控项目,是针对某些设备的操纵顺序的,这些顺序本身并不会影响飞行安全,只是从手册的角度更规范、更合理(抱歉这里的例子我不能说得更具体,可能涉及个人资讯)。可你一旦触犯,就会被归于“态度”和“作风”问题,作风问题就要提级处理,作风问题无上限。

所以在实际运行中,本来一套完整、流畅的程序动作,现在往往变成了机长和副驾驶紧张兮兮的互相盯着,生怕对方的哪个动作触发了监控项目,随时准备上手阻拦。如果偶尔出错,本来只要程序、检查单落实到位,就是可以修正,可以拦截住风险的。可是现在,我们通过检查单发现的问题,往往已经触发了公司自己的监控项目,回去又要被讲评、写报告了,机长要面对什么样的心理压力,今天还能专心的进行下面的飞行吗?

整天讲疲劳管理,强调关键阶段,我还记得初始改装时,一个老教员讲“飞行飞到后来,就是讲究一个剩余精力的分配”。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现在都被QAR记录、提问检查牵扯的差不多了,试问在起降的关键阶段中,有效剩余精力还剩多少?可以说现在轻轻松松,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的飞一个航班对我们来讲已经是一种奢望。

其实从去年开始,行业内就不断的发生一些不安全事件,因为没有人员伤亡,行业外也鲜有人知。我觉得这些事件并非“不正常”,因为安全并非绝对,只要在运行,根据墨菲定律,就有出错的可能。我们只要总结经验,规范运行,把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可我觉得管理者的态度渐渐从承认这一客观规律,变成了不允许运行人员“犯错”,而且动辄上升“态度作风”。我们现在有一句话:技术问题可以容忍,作风问题不能容忍。可究竟什么是作风问题,我相信没有哪位管理者能给一个清晰的边界。一出事就是搞运动式的“专项整治”,所有问题提级处理,顶格处理。更不要说各种地面、机上检查,提问、会议、学习、考试层出不穷,甚至在家休息的时候,也会碰到领导的电话提问抽查。“绝对安全”的口号早在这次空难之前就已提出,已经将近一年之久。可事实是越整顿越出事,直到这次坠机事件震惊了所有人。

我记得前一阵,一次例会上讨论复飞和决断。一位快退休的老教员说:“以前我们复飞,考虑的是天气标准和飞机状态,可是现在我考虑的第一件事是回来怎么跟领导交代。”大队领导也只能报以苦笑。我真的可以感受到,我们在飞行中的一些操作,不一定是对飞机状态最有利的,有时甚至是为了“骗过”飞机的警告系统和公司的QAR监控。因为现在,警告一响就是事,就会有人来找你麻烦。

目前事故的调查报告还没有出来,即使有结果,我上面所说这些现状,包括飞行机组的情绪、压力等等问题,也很难量化,更不能说最终与这场悲剧是否有关。但我相信这些不仅是我,也是很多同行憋在心里很久的话。当我看到副驾驶是一位经历三万多小时,被降级派遣的老机长,第三座是刚上飞机不久的二副小伙子,更是无法平复心中的悲痛。我觉得无论如何,这场悲剧都应该引发我们都反思。

身为民航飞行员,肩负巨大的安全责任,我当然赞同我们在工作中应该严格遵守各项规定,更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但是我想问一问我们行业的管理者,目前中国民航的安全瓶颈是否是因为对飞行员,乃至所有的空勤人员要求太低,处罚太轻所致?不断提高一线人员的运行压力,加重处罚,是否就可以持续提高安全水平?

特内里费空难之后,“人为因素”成为现代民航安全领域的重要课题,至今已过去40多年。在2022年的今天,经历了无数学科研究、经验教训后,对于我们飞行人员的管理,难道只有简单粗暴的“以罚代管”这一个成果吗?

不知道这次事故以后,行业的管理者能否在这个角度有所反思。其实我觉得很难,但如果真的能听到一些基层的声音,让中国民航越来越好,我想也是对这次悲剧中132条生命的一种告慰吧。

责任编辑: 李广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402/1729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