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风起荥阳:汉军谍报系统是刘邦打败项羽的关键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四月,楚汉之争到了关键时刻,项羽大败汉军大将周勃,一举攻破了他镇守的屯粮基地敖仓。刘季困守荥阳,形势愈发紧迫,于是派出使者,要求与项羽议和,割荥阳以东为楚,割荥阳西为汉。

汉使言辞恳切,加之项伯在旁吹风,项羽就有点犹豫了:能不打仗自然最好,西楚连年征战,百姓疲敝,将士思归,不若依他讲和,且得休养安静,日后再作区画?

可是范增却坚决反对:汉王虽然目下陷入了困境,但他还有大片的河山在手,还有韩信的十几万兵马可搏,他怎么可能轻易言和,此不过缓兵之计耳,大王当趁其粮道断绝,急攻荥阳,坚决彻底消灭之,切不可听信其一面之词。

项羽却道:“亚父此言差矣!今天下纷乱,人心思定,汉王若真有心言和,寡人又何必苦苦相逼?不如暂许其和,以观后事!”

鸿门已上了一次当,这次居然还不学乖,这个竖子咋就这么气人呢?范増怒急攻心,拍着桌子对项羽大吼:“天予不取,必受其咎,今日若养虎为患,君王后必悔之!”

面对范增的极力反对,项羽只是笑了笑,不置可否,回头却命令军队暂停对荥阳的攻击,等待刘季的进一步反应。

项羽万万没想到,这和谈竟也是刘季与手下特务头子陈平想出来的毒计,专门针对范增的毒计,目的就是要借此挑拨项羽与范增之间的矛盾,搅乱局势,然后趁乱找到反间范增的机会。

果然,很快,项范二人产生严重意见分歧的消息,通过汉军情报网传来,陈平乃大喜,于是再次派出密使去向范增要求洽商和谈及撤军细节,范增自然无法接受,并且带着使者去找项羽,表示自己不接受私下交往。

使者依照陈平交代,要求项羽派使者到汉营去,并说一切好商量,其实也二国也不一定要以荥阳为界,汉王可以适当做出让步。

项羽不疑有他,便派使者到汉营中进行交涉。他心中还是对刘季抱有希望:这一次若真能让两国休战,天下太平,则百姓既得休养,又可修复刘项二人兄弟之情,岂不美哉?

楚使一入汉营,立即受到了非常热情的欢迎和款待。

为了演好这出戏,陈平特意祭出了丰盛的“大牢”餐,还准备了华丽之极的歌舞表演,气派非凡。

所谓“大牢”,就是猪牛羊三牲齐备的超级飨宴,按照当时的制度,这可是招待诸侯级别贵宾的大礼。

如此大礼,让楚使都有些手足无措了。

刘季于是身着礼服,头戴冠冕,郑重其事的会见了楚国使者,席间不断亲切询问道:“亚父近日起居如何?亚父近日身体可好?亚父夫人身体可好?亚父公子身体可好?亚父爱女身体可好?……些许薄礼,烦公交予亚父为寿,小小意思,不成敬意!”

楚使哭笑不得,赶紧澄清道:“我非亚父使也,乃楚使也。”

刘季两眼一瞪,故作天真表情道:“这么说,公乃项王之使?”

“然。”

刘季闻言顿时黑了脸,当着楚使的面骂起人来:“乃公不是叫尔等去请亚父之使么?怎生将项王的使者请来了!”

骂完人,汉王刘季便在楚使与随从们的面面相觑中愤然离场,令接待人员撤下“大牢”餐,然后派出自己的副官去接待使者,并换上另一套饭食,一套通常只给下人吃的饭食。

有这么接待国使的吗?你们这简直是在喂狗嘛!楚使勃然大怒,却又不敢在别人的地盘发作,只好忍气吞声地吃完狗粮,然后丢下碗筷拂袖而去。

楚使不堪其辱,于是将自己在汉营里的悲惨遭遇详详细细的告知了项羽,其中自然免不得添油加醋。

史书上说,正是因为这一件事,使得项羽立刻对范增大起疑心,陈平的反间计大获成功。

大家读完史书上这段记载后感觉如何?是不是觉得很扯?如此拙劣幼稚之反间计,不仅与陈平阴谋大师的水平极其不符,而且让人很难相信如此伎俩竟能耍到项羽和范增这样的人杰。试想,本来项羽就有意和刘季媾和,是范增苦苦相劝,要求项羽加紧进攻荥阳,捉住刘季,他凭什么和刘季暗通款曲?就算刘季真和范增有所勾结而不小心说漏了嘴,他又岂能放项羽使者回去?一回去,范增不就完了吗?这种明显的破绽,只有白痴才会相信。事实上,后世学者对史书这段记载都有过很多怀疑,如明人陈懿典所言:“方进太牢,忽更草食,陈平此伎俩,宛如老翁戏猴。楚之使,楚之君稍一思之,可不莞然一笑乎?”深谙权谋的乾隆读史至此,也不由嗤笑道:“陈平此计乃欺三尺童未可保其必信者,史乃以为奇而世传之,可发一笑!”

依我看,陈平离间范增之计,应为汉朝情报机构之最高机密,除了汉军之决策高层恐无人知晓,等到百年后的司马迁再想要去解密,恐怕不可能(注4)。“太牢”之事,估计只是摆在台面上的烟雾弹,即便真有发生,恐怕也只是陈平计策中的一个小环节,其关键绝不在此;否则刘季交给陈平的巨额活动经费、足足四万金,花哪儿去了?光收买一些造谣的楚军士卒,绝花不了这么多钱。要知道,当年著名投资家吕不韦将秦公子异人运作成为秦国王位继承人,也不过花了千金而已;而当年秦国为了反间战国名将信陵君、李牧而收买赵魏权贵,运营经费也不过万金;陈平的这笔行贿金额,绝对空前绝后,买下一个国家,不在话下。

所以,我推测,这些钱,应该大部分都花在收买项氏家族中的败类身上了。项羽的西楚政权之中,主要有两股政治势力,其一是项氏家族成员,如项伯、项庄、项它、项声、项冠、项悍等人,项羽非常信任他们;另一拨则是范增、龙且、钟离眛、季布等故楚豪杰,他们能力出众,战功赫赫,可惜项羽并不非常信任他们。正如陈平在背楚投汉时所言:“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看来,陈平很早就认识到项羽是个家族观念很重的人,因此项氏家族与范增等人之间、或者说皇亲国戚与能臣干将之间的争权夺利也是不可避免的,与其离间项羽和范增,不如离间项氏家族与范增集团。

并且,刘季收买项氏家族拥有天然的优势。首先就是项伯,看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显然早已成了刘季的内线,《汉初功臣表上》也说项伯后来以“破羽尝有功,封射阳侯。”可见此人必定在陈平的隐秘战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外有一个叫项襄的项氏王族子弟,早在彭城之战前汉军攻打定陶时就已投降了刘季,估计他也为陈平和项氏之间牵线搭桥了不少。

再说,陈平原先就是项羽近臣,他与项氏本来就有不少交情,对西楚政权内部间复杂的政治、人际关系本就非常清楚,这就使他能够有针对性的在西楚政权中散布谣言、收买内线、制造矛盾、中伤范增、惑乱项羽,最终终于将项羽的头号谋士亚父范增排挤出局。

当然,项羽和范增本身也并非铁板一块,正如苏轼在其经典著作《范增论》中所言:“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其实,项羽和亚父范增的矛盾由来已久了。自打鸿门宴那次起,这矛盾就越发加剧。关键是双方的政治理念不同,项羽只想打服刘邦,范增却想打死刘邦;项羽为的是项氏之新楚,范增为的却是战国之旧楚。我认为他和三国时的荀彧有点像,荀彧拥汉,曹操如果以恢复汉室为己任,荀彧的政治理想和现实就一致了,偏偏曹操刚开始还拥汉,后来随着地位提高渐渐有了不臣之心,这时荀彧就对曹操表现出了不合作的态度。范增亦如是,他协助项氏,有点儿借项拥楚的意思。当楚怀王被杀,项羽和范增在政治上就不可避免的出现裂痕,只是由于项羽尊范增一声亚父,对其甚为恭敬,范增才勉强跟在他身边,为他出谋划策,但两人之间的罅隙,却显然已日益在加深,只是碍着父子之情而没有显露出来罢了。

然而,这个隐藏的矛盾,却被陈平与项伯的联手挑拨下,终于浮出水面,项羽表面上虽然没拿它当回事儿,但不知觉间已经对范增冷淡了很多。

而范增恰恰是个一点儿委屈也受不了的人,他心里堵得慌。

——唉,道不同不相为谋。罢罢罢,我就别赖在这儿惹人厌了,我走,我走还不行吗?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范增收拾行装,黯然离去,从此离开了项羽,离开了楚营,离开了这个伤心人,离开了这个伤心地。

读史至此,慨然长叹,这两个臭脾气的贵族,宁愿互相置气,也不愿坐下来好好谈谈。

这便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是范增的智慧就比陈平低多少,而是陈平此人对时局拥有一颗极其冷静极其清醒的脑袋,从而让他能从局中跳出来,变成旁观者。

这便是一个天才情报人员的高明之处——尽力搅乱时局,却从不为时局所迷惑。

陈公如此才情,实不愧为大汉头号王牌特工之名。

事实上,大汉朝建立后,陈平虽名为丞相,暗地里却仍是汉朝的秘密特工头子。高祖扫平天下,解拜登之围,擒杀韩信、彭越,乃至平定诸吕,都离不开陈平的秘密情报与隐蔽战线的贡献。这位大汉军统局陈老板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同时也是波谲云诡、隐秘重重的一生。谍报工作,命要硬,手要狠,更要能藏得住秘密,陈平在晚年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必累计我子孙,以吾多阴祸也。”看来史书上记的那些,还只是表面,实际他背后有多少秘密,当时没有人知道,日后更是永远也不会为所人知了。

——————

注1:这个防御体系从东到西,地势逐渐提高,到了巩县,已是很高的黄土层,所以整个楚汉战争,楚军攻汉军都是仰攻,难度加倍。项羽能在这种条件下与汉军在此正面战场对峙数年并取得优势,这已是相当厉害了。

注2:秦、汉时分战国楚地为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

注3:当然,西楚彭城以南至下相一带,其俗本就清廉好礼。《史记货殖列传》也说:“徐、僮、取虑,则清刻,矜己诺。”

注4:不公布,不解密还有一种可能是刘季陈平的计谋太过阴毒,太过无耻,上不了台面,所以只能隐藏起来,而公布一些贬低项羽智商的故事来糊弄世人。《史记》上还说,陈平后来“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豨及黥布。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陈平后来在随汉高祖平定陈豨及英布叛乱时,又六出奇计,立下大功,但具体是什么计,“世莫能闻”,全是秘密档案,连司马迁都看不到,恐怕也尽是些见不得人的手段,如果解密出来,恐怕要教坏小孩子呀!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千古名将英雄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530/1755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