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中国人老说猪肉不香了?不是挑嘴了,猪确实变了

如果你的余生接下来只能吃一种动物的肉,你会选什么?

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的答案会是猪肉

毕竟,拥有了猪肉,就等于拥有了红烧排骨、蒜泥白肉、清蒸肘子、糖醋里脊、回锅肉、锅包肉……

可是,每每在我们放开肚皮大快朵颐之余,一个微弱的声音会时不时出现在脑海里——现在的猪肉,好像没有过去香了呢……

这个感受很多人都有过,但是却没人敢大声提出来。

因为尽管我们觉得现在的猪肉又干又柴,没滋没味,内心却又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就嘴也刁,心也飘了?毕竟,我们当中很多人都是只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

但现在,我们可以肯定地告诉你:那不是你的错觉!现在的猪肉是真的不如过去香了,因为它很可能就不是同一种猪!

一你吃的猪肉品种,早变了

在过去,我们吃的猪肉主要是中国的地方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土猪”。而现在,你吃到的猪肉,大概率是来自国外的“洋猪”。这个转变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驯养猪的国家,至今差不多有8000多年的历史。猪肉一直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在2020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是24.8kg,其中猪肉消费高达18.2kg,远远超过牛肉的2.3kg和羊肉的1.2kg[1]。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的“吃肉自由”,大半都是猪肉给的。

猪肉是中国人餐桌上的常客,各种菜系都能见到猪肉的影子/图虫创意

但猪肉越吃越多,很多人都没注意到,猪肉的品种,早就变了。

2021年,安徽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庆岗在接受《半月谈》杂志采访时介绍:中国生猪养殖业主要引进的外来品种有巴克夏、皮特兰、汉普夏等6个品种,其中,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3个品种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已经达到90%以上[2]。

实际上,“洋猪”占领中国市场,并不是这几年才有的事。洋猪的引进,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了。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一些外来猪种进入中国地方。比如,1875年,德国的约克夏猪进入山东;1896年,俄国的白色猪进入东北地区;1900年德国人又把大白猪带到张家口和青岛一带;1911年后,日本又把约克夏猪和巴克夏猪也带到了东北。

但真正主动地大规模引进国外纯种猪,是在上世纪50年代。1950年从苏联引进了苏联大白猪50头;1958年又从苏联引进了一批克米洛夫猪;而1964年又从瑞典、英、法、荷兰、日本等国引进了300多头长白猪[3]。

引进的洋猪多是这种大白猪/图虫创意

最初引进的目的是为了进行生猪品种改良和杂交,推进“猪肉商品化”,让人人都能吃上便宜的猪肉。

但是,渐渐地,事情的另一面开始显露出来。这些洋猪逐步占领了市场,竟然让一些中国地方猪品种濒危了。

《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显示,中国灭绝、濒临灭绝以及濒危的猪种高达37个,其中横泾猪、虹桥猪、潘郎猪、雅阳猪、北港猪、福州黑猪、平潭黑猪、河西猪已经灭绝,岔路黑猪、碧湖猪、兰溪花猪、浦东白猪、沙乌头猪濒临灭绝[4]。

所以,市场上外来猪越来越多,本土猪越来越少,你吃到的猪肉很有可能是洋猪而非土猪了。

二洋猪为啥没有土猪香

都是猪肉,本土猪和进口的洋猪之间差异大吗?

关于这个问题,已经有不少研究给出答案,两者在品质、外观等方面真的不太一样。

2015年,《动物营养学报》上发布的一篇论文,就从中外品种猪的质地、外观等角度入手,对比了土猪和洋猪的品质差异[7]。

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肥瘦构成”。

码好料待烹饪的生猪肉排,脂肪的挥发性风味会在油煎高温下释放出来/图虫创意

先说肥肉的部分,土猪的脂肪含量比洋猪更高,尤其是“肌内脂肪”含量。

牛肉里,“雪花和牛”往往是高端牛肉的代名词。和普通的牛肉相比,雪花牛肉肌间脂肪更高、肌纤维更细,赋予牛肉滑嫩柔软的口感。其实,评价猪肉,也有一个类似的“大理石纹”指标。

所谓大理石纹,是瘦肉之间夹杂着脂肪结缔组织形成的大理石状纹理,肉眼可见。

这个“大理石纹”与猪肉的“肌内脂肪”含量正相关。而后者的含量和分布则与猪肉的风味、多汁性及嫩度都有直接关系。

肌内脂肪和我们平时理解的脂肪或者肥肉可不一样(那是肌间脂肪)。你可以简单理解为“被瘦肉包裹在里头的一丝丝脂肪”,肉眼并不可见。但是猪肉大部分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都在里头,如直链醛、醇、烃和酮类等。猪肉在香煎加热时,这些挥发性风味就丝丝缕缕冒了出来,让土猪肉风味浓郁。

土猪香就香在肥瘦得当,脂肪在瘦肉里分布又相对均匀。而后来引进的外来品种猪,大多是瘦肉型,肌内脂肪含量要低于本土地方猪,因此风味会较土猪稍微逊色一些[5]。

均匀分布的大理石状纹理是土猪肉比洋猪肉更香的秘密/图虫创意

再退一步讲,即使同样是瘦肉,土猪和洋猪的肉质和口感也不一样。

土猪的瘦肉更嫩,相比之下,洋猪的瘦肉更加干柴、有咀嚼感。这是因为,洋猪的肌纤维比土猪更粗。

这也十分符合我们的想象,肌纤维的大小决定了肉的质感,纤维越是细密,肉质就越是紧致细嫩。反之,纤维越大,肉质就越是粗糙。

研究显示,中国地方猪种肌纤维直径约在44-57μm之间,而引进洋猪的肌纤维直径则在54-72μm之间,一上一下差了接近一倍[6]。所以,你吃的如果是洋猪肉,那偶尔被柴到,也真的并不奇怪。

饱满的脂肪和鲜红的肉色对猪肉风味和口感有很大影响/图虫创意

除此之外,土猪、洋猪在外观、弹性、保水能力能诸多指标上存在差异。

比如土猪猪肉颜色比洋猪更加鲜红一些。这不仅仅是“颜值”的问题,外观上的差异也会影响到口感。

不知道你小时候家里的长辈有没有教导过你,红的鲜艳的才是好猪肉,发灰发白的肉不好吃。这其实就是吃着土猪肉长大的父辈们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因为颜色深表明肌红蛋白含量高,且肌红蛋白中的赖氨酸比例比较高,这都是影响猪肉风味的重要因素[7]。

而论文数据显示,土猪肉的肉色评分普遍要高于大多数洋猪。

总之,除了童年滤镜加成之外,现在的猪肉没有以前的土猪香了,这可能不是你的错觉。

责任编辑: 刘诗雨  来源:好好生活事务所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627/1767947.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