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政党 > 正文

遇刺作家鲁西迪,真的仇恨伊斯兰教吗?(图)

作者:

印度裔英美籍作家鲁西迪。图

小说“撒旦诗篇”(The Satanic Verses)作家鲁西迪(Salman Rushdie)日前不幸遇刺,震惊国际文坛。鲁西迪小说被指亵渎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1989年被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下达追杀令。有学者却分析指,来自印度穆斯林家庭的鲁西迪,其实颇为熟识和尊敬伊斯兰教;霍梅尼则利用追杀令,以挽救自身的政治声望,事隔33年酿成这宗惨剧。

根据“可兰经”记载,先知穆罕默德曾经反对阿拉伯多神教,质问民众是否亲眼目睹过异教神灵:“你可有见过阿拉特(al-Lat)和乌札(al-Uzza),还有第三位的玛纳特(Manat)吗?”根据传统解读,穆罕默德这番话是真主直接的启示,其后的经文更彻底否定异教传统。

不过,依据早期的穆罕默德传记,穆罕默德亦曾经采取折衷的办法,向信众暗示这些异教神灵是“崇高的鸟类”,意味着麦加人仍可通过它们向真主祈祷,但穆罕默德很快又收回言论,直接指控这些神灵是魔鬼。

已故英国伊斯兰研究教授 David A. Kerr指出,这段被收回的经文俗称“撒旦诗篇”,正是鲁西迪书名的出处。对穆斯林而言,事件显示穆罕默德有辨别真假启示的能力,再度证明“可兰经”是来自真主话语;批判伊斯兰教的论者却反过来,讽刺穆罕默德所接收的启示杂乱,甚至指控他传达魔鬼话语。这种对穆罕默德的人格谋杀,持续存在于中世纪欧洲

反原教旨不是反伊斯兰

鲁西迪以敏感的课题作书名,内容也同样充满争议。书中第二章以奇幻方式描述一个伟大宗教诞生的过程,纵然用了托寓风格,但对穆斯林而言,内容明显是影射“可兰经”、穆罕默德、其妻子与同伴。例如故事中先知的名字,恰恰是中世纪欧洲对穆罕默德的贬称“Mahound”,先知妻子在故事中被描绘成妓女,同伴也被描绘成流浪汉。

不得不提的是,鲁西迪出身穆斯林家庭、剑桥大学修读历史,在早年英国广播公司(BBC)访问中,对伊斯兰教表现可是相当尊敬。他赞扬伊斯兰教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之一”,但就其创教历史的真确性存疑。他形容,只要深入研究伊斯兰教早期历史,“你就会发现神圣文本和世俗文本之间、启示文学和想像文学之间的冲突”。

不过,真正让他有兴趣探讨的,是当人接收新思想时如何反应,以及人类的怀疑态度。他形容“怀疑”正是“20世纪人类最核心状态……伟大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基础”。他坚持作品没有反伊斯兰意思,真正反对的是原教旨主义,即是那种不加批判地接受宗教权威的态度。

极端主义是相当晚近的东西,我在伊斯兰文化长大,所以我很清楚。在我的家庭里、在印度次大陆里,大家都愿意讨论任何课题……这些人(原教旨主义者)的伊斯兰教,不是唯一的伊斯兰教。

霍梅尼没读过“撒旦诗篇”

不过,鲁西迪这种自由主义开放态度,在伊斯兰世界实在不是主流。伊斯兰教的核心信仰,认定穆罕默德直接得到真主启示,其话语也是真主的话语,伊斯兰神学又坚守先知无罪原则,以致很多穆斯林即使没有读过作品,光是听到主题就大感愤怒,各地都有抗议行动。但说到对作者下达追杀令,有不少穆斯林都认为是过犹不及。

逊尼派伊斯兰教最高学府艾资哈尔大学(al-Azhar University)的宗教学者指出,只有伊斯兰法庭有权审判人是否亵渎神明,被告可认罪或撤回言论,毫无悔意才会判处死刑。在英国,伊斯兰促进宗教宽容协会领袖 Hesham el-Essawy亦强调,只要求出版社附加注释,说明正统穆斯林观点,从来没有要求禁止出版,更遑论是追杀作者。

说到底,霍梅尼下达追杀令的最大动机,根本不在鲁西迪,反而是要巩固自身在革命后伊朗的地位。1989年恰恰是伊斯兰革命10周年,伊朗却经历过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不断的政治运动导致经济下滑,连统治阶层核心的教士圈子亦有内讧——霍梅尼钦点的接班人蒙塔泽里(Hussein-Ali Montazeri)公开抨击,政府滥杀异见和无法兑现革命承诺。

在这场政治危机中,霍梅尼利用了鲁西迪,巩固自身在原教旨主义教士圈的地位。1988年“撒旦诗篇”出版时,伊朗其实没有反应,最早禁制出版反倒是印度,直到1989年2月巴基斯坦的抗议造成数人死亡后,霍梅尼才突然下达教令,追杀鲁西迪及著作任何翻译版的编辑和出版商。

讽刺的是,资深记者 Robin Wright日前撰文透露,霍梅尼儿子接受访问时向她坦白,如同大多数公开反鲁西迪的穆斯林一样,霍梅尼本人根本从未读过“撒旦诗篇”。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CUP新闻囬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818/1790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