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孩子的这种“好”,暴露了父母的“弱

看到一个网友和妈妈吵架,起因很简单

她给爸妈买了一个晾衣架。

因为爸妈一直扯个小绳晾衣服,总会被风吹掉。

结果,妈妈却生气了,直说她乱花钱。

她说只花了100多而已。

但妈妈不依不饶,硬让她退掉。

她劝,妈妈就发火了。

视频里,网友又憋屈又不解:

花自己的钱,给父母买东西,他们反倒气了起来?

后来又刷了好几个同类视频之后,我才意识到:

父母并不是不想孩子花钱,而是这个动作,损伤了他们的权威。

01我要是你,这些钱都够我...

网友@斗斗就有一对这样的父母,这个话题,他可太有发言权了。

他在视频里,讲了自己想尽孝心,却闹得三个人都不愉快的经历。

父母都是体制内退休员工,平日吃穿用度都是正常消费水平。

退休后,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海南养老。

来源:网络

斗斗年薪50w,完全有能力给父母提供最好的旅游条件。

因为旺季,酒店机票本就昂贵,但也在预期内,他订好后告诉了父母。

父母一问价格,脸上露出了嫌弃和拒绝:这么贵,有什么好的?

但拗不过儿子的盛情,老人家还是去了。

结果这一路,他们一直在故意“挑毛病”:

孩子买的桑蚕丝衣服,妈妈说太滑了,不好穿;

妈妈说头等舱闷,地方小,空姐服务态度“不好”;

酒店还可以,就是“不干净”;

沙滩上,阳光太晒,爸爸“不小心”中了暑;

来源:网络

斗斗开玩笑地说:旅游,总要面临意外的。

他的父母站在身后,翻着白眼斥责:

“什么意外?我看就是只会挣,不会花!”

一开始,儿子还笑嘻嘻的,安慰爸妈,尽力将“毛病”处理妥当。

到后来,儿子渐渐有些不耐,父母发现他的情绪,借题发挥:

“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我要是你,我能把一切安排好。”

“早说了不来,不合适,你就不听,这下好了,咱们玩的开心吗?”

儿子不知如何反驳,毕竟这是父母“真实”、“不满”的感受。

他只能承认,他给了父母最不满意的一场旅游体验。

他为满足父母的心愿所做的努力,都是无用。

来源:网络

斗斗无奈地呼吁:

“我劝大家还是不要带父母出来旅游了。”

“也许给他们报个夕阳红旅游团,说不定都比这好。”

我注意到,他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是:

“挣这么多钱有什么用,花都不会花。”

对斗斗来说,这话的杀伤力实在强,加上他们不断地挑毛病,他总感到愧疚、自责。

愧疚于自己没能让父母享受满意的旅途,自责于自己花了这么多钱,打了水漂。

也许一切交给父母,他们真的可以打点好一切:

找到性价比极高的酒店、舒适的航班甚至是不易受伤的旅游景点。

他说:第一次觉得自己没能力照顾好父母。

父母听到这些话时,“得逞”地笑,拍拍孩子肩膀说没关系。

有人在评论一针见血:只要你愧疚,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表面上,他们是看不得孩子浪费。

实际上,他们是想用言语说服孩子,让孩子对自己花钱感到愧疚:

“我花了钱还没让他们舒服,我错了。”

“花了钱买生日礼物,没让他们高兴,我错了。”

“父母他们本就可以照顾好自己,不需要我来。”

这在心理学上被叫做强制性说服(Coercive persuasion)。

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精神控制”,也就是俗称的pua。

而孩子的手足无措、明里暗里的自责,正是他们说服得逞的见证。

02看不得孩子花钱,为什么?

自己花钱被说,可能就是父母节俭,看不得孩子乱花钱。

但像斗斗那样,满足父母的愿望,他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愧疚呢?

其实,他们是在通过自恋,保护自己的“父母权威”。

美国心理学家Jane.M.Tenge在《自恋时代》中提出,用言语说服,就是个体在保护自己的皇权感。

擅长强制说服的人,通常具有非常强大的自我意识,强大到自恋。对他们来说,其他人都只是自己的附属品。

他们享有着最高的主动权,任何人都不允许质疑自己的权威性。

这会导致,他们无法接受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一旦所想和规律不符,他们会拒绝规律,证明自己。

曾奇峰老师说过,过度自恋,是一种自卑。

确实,当自己老去,孩子长大,权力更迭,他们接受不了这种事实,只能拼命掩饰。

可以代入父母思考一下,在早年的亲子里,孩子过于弱小,毫无生存能力,只能依赖作为父母的“我”。

孩子也习惯了听”我“的安排和指示。

在这段关系中,“我”的权力是极高的。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行为的独立,他不再需要“我”了。

并且,因为“我”的衰老,体力、经济和其他能力下降,“我”不得不接受子女的照料、安排,丧失了自主决定能力。

这会引起“我”的心理不平衡。

我认识一个阿姨,她母亲就是极度自恋的人,离婚后,她妈妈带着三个孩子独立生活,十分辛苦。

阿姨也争气,挣了钱立刻给妈妈买了套房子,结果刚住进去第一天,女儿只是和妈妈说,墙上不要挂东西,会破坏墙面,妈妈就躲在房间哭。

一问,并不是因为苦尽甘来,而是发现女儿过得比自己好,开始指挥自己,她要寄人篱下了。

本来弱小的孩子,在亲子关系中成了权力高的那一方。

这对自恋的父母来说,是雷区。

自己要被随意安排、照顾,要事事听孩子的,他们面子往哪搁!

斗斗的视频里,有一次他听了服务员的推荐,和父亲说,这条鱼只能清蒸,我已经点了,你们可以尝一尝。

父亲在一旁啧了一声:清蒸的鱼不有的是?我们不想吃清蒸的。

一旦接受孩子的孝心,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控制权”、“父母权威感”转移,这让他们十分愤怒。

但他们不能直白表达愤怒,这样太小气。

为了找回权威感,他们只能用言语说服孩子,让他们备受打击。

一旦孩子愧疚,他们就重新坐在了皇位之上。

03愧疚之后如何自我调节?

我看到很多言论,告诉我们要学会远离会pua的父母。

可远离实在太难,毕竟血缘关系在那放着。

因此,我找了几个新的方法,也许可以帮到你。

首先,我建议你分清情绪和事实。

情绪不是事实。我们所担忧的、所愧疚的,都不是客观存在。

什么意思呢?

我们确实会因为自己的孝心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而沮丧、难过。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有问题,我们想着为父母尽孝,花的钱就是白花的、就是无效的。

接受自己的难过,但它不是你的错。

其次,站在对方立场,明确他人感受,表达自我感受。

这一步需要很大的勇气。

父母作为长辈,他们的认知和行为已经很难改,有时候确实伤人而不自知,不要记恨,和他们开诚布公地聊一聊。

去换位思考,看看他们不满的背后是什么?

是为了权威感?还是怕乱花钱?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

可以问父母:

你们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礼物?

你们如果是孩子,会给自己带些什么呢?

最后,锻炼适应性心态。

没错,顾名思义,学会适应父母的看不得。

适应性心态挺神奇的,它可以从根源上减少负面情绪,让我们面对类似的情况更平和。

我们总渴望,这个世界公平、理性、有回报。

比如,我们认为,给父母买了昂贵的礼物,他们应该给予赞扬。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父母可能会开心,但也可能会因为被触碰权威、认为我们奢侈而生气。

与其自省,不如适应。

适应父母,看不得就看不得,我还是继续花我的钱,把孝心做到位,他们无论什么反应,我都接受。

以下有三个词汇,可以帮我们更快速的适应:

变化:变化才是常态。

概率:事物之间的关联不是确定的。但我可以通过获取信息、采取行动,来改变它们的概率。

学习:我要时刻为适应新的变化做好准备,并将其内化成我的一部分。

应用在父母看不得花钱的事上就是:

1.接受并不是每场孝心,都会得到父母的夸赞;

2.接受并不是父母一定要欣喜于我们的孝顺,我们的孝顺和他们的开心没有必然联系;

3.做好他们不夸赞,不欣喜的准备,运用到以后的任意情境中。

这样一来,你就不容易对父母的贬低、挖苦什么话语产生负面情绪。

因为,你早已有所预期,你不再容易被他们所击垮。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壹点灵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228/1871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