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曾是中华故土,为何成了中亚第一大城市

中亚地区由于远离海洋,因此普遍干旱少雨,地区平均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荒漠和草原是中亚最主要的地貌特征。历史上,这里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天堂”。

但是,再如此干旱的中亚也有一些较为湿润、适合农耕的地区。伊犁河谷便是其中之一,伊犁河谷地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

伊犁河,发源于中国境内的天山山脉北麓,向西流入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全长1236公里,其中哈萨克斯坦境内794公里。

伊犁河流域的年降水量达到400-800毫米,再加上有大量雪山融水补入,宜农宜牧,尤其是上游地区适合农耕,自古以来便被誉为“塞上江南”。

伊犁河谷的面积并不大,但在哈萨克斯坦一侧,这里却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其中,阿拉木图又是该国及中亚五国的第一大城市,人口超过200万。

直到清末,阿拉木图及其所在的伊犁河谷都属于中国领土,清朝还将统辖新疆的伊犁将军(省级)治所设在伊犁河谷内的惠远城。

中亚自古便是游牧民族的天堂

伊犁河谷处在亚欧大陆的中心位置

伊犁河谷及周边是新疆降水最多的地区

哈萨克斯坦人口密度地图,阿拉木图为人口最多的城市

伊犁河谷水系

可如今中国只占有伊犁河谷的三分之一,中下游地区则变成哈萨克斯坦的一部分,伊犁也失去了新疆首府的地位。

伊犁河谷为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共有

那么,中国是如何失去这片故土的呢?

哈萨克斯坦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图

一、中华故土

公元前1000年多前,中亚和西域广大区域的主要居民是塞种人,属于高加索白种人,是伊朗人的分支。

他们逐水草而居,在一些绿洲建立过早期政权,粟特、乌孙等民族是他们的后裔。

丝绸之路的辉煌离不开粟特人的贡献

公元前164年,西汉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又经过百余年的经营,西汉终于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中国版图。

西域都护府的管辖范围远大于今天的新疆,包括帕米尔高原和巴尔喀什湖,也就是说,当时整条伊犁河谷都是中国领土。

新疆与伊犁河谷

乌孙人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曾多次协助汉朝击败匈奴,他们被认为是哈萨克民族的源头之一。

乌孙是西域都护府最主要的盟友

640年,唐朝再次在西域设置安西和北庭都护府,疆域比西域都护府更大,向西抵达咸海及伊朗高原东端,伊犁河谷是毫无疑问的中国领土。

被唐朝打败的突厥人迁移到中亚,其中一个分支突骑施人成为伊犁河谷新的主人,融合了一部分乌孙人的血脉。

突骑施与唐朝的关系颇为复杂,屡次反叛又归顺

伊犁河谷不仅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联结着西域和中亚,而且因为天山在此处呈“V”字型而挡住了大西洋水汽,造成充沛的降水,成为西域最主要的农垦区之一。

汉唐都在此部署有大量驻军和移民,既能巩固对西域西部的统治,还是抵御来自中亚方向入侵的屏障。

V字型的天山山脉形成了伊犁河谷

然而唐朝中期以后,中国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中亚和西域先后被突厥人和蒙古人统治,并且在7-9世纪完成了伊斯兰化。

15世纪开始,蒙古帝国全面分裂,统治中亚和西域的金帐汗国大幅度衰落。

1456年,金帐汗国的两位首领克烈汗与贾尼别克汗,脱离金帐汗国建立了哈萨克汗国,标志着哈萨克民族开始形成。他们是突厥化的蒙古人,说突厥语系信仰伊斯兰教。

金帐汗国以中亚为核心,后来才扩张到东欧

中原王朝失去西域将近一千年后,直到18世纪中期,清朝才重新将西域纳入中国版图。1757年,乾隆皇帝下旨将西域改名为新疆,哈萨克汗国以及周边的乌兹别克等汗国均表示归顺清朝。

清朝设立伊犁将军统领整个新疆,行政级别相当于省,并在伊犁河谷的下游兴建惠远、宁远等伊犁九城,惠远是伊犁将军治所。伊犁河谷差不多正处于新疆的中心位置,又足以供养大量的政权机构和军队。

清朝中期的新疆版图,巴尔喀什湖是界湖

清朝与哈萨克汗国没有划定过明晰的分界线,巴尔喀什湖被认为是界湖,伊犁河谷自然在清朝版图内,以游牧的哈萨克人居多,维吾尔、蒙古、汉等民族定居在伊犁九城附近。不管哪个民族,都向清朝交纳税赋,承认是中华子民。

保留至今的惠远古城

惠远城位于今天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的附近。而在伊犁州往西300多公里的伊犁河中游,这一带河谷盛产苹果,有一座小村庄叫作“古尔班阿里玛图”,即阿拉木图的前身。

二、步步进逼

正当大清沉浸在“康乾盛世”的美梦中,一个庞大而又贪婪的对手已经盯上了中亚。沙俄是一个扩张性很强的东欧国家,由于欧洲政治板块错综复杂,英法等列强不允许其肆意扩张,沙俄便盯上了辽阔而又相对欧洲较为落后的中亚。

哈萨克汗国从建国起便分成大、中、小三个玉兹,他们之间的不团结,使沙俄有机可趁,将他们各个击败。

19世纪初,沙俄首先通过贸易、挑拨离间、武装入侵等手段,逼迫哈萨克汗国臣服。

哈萨克汗国一开始就分为大、中、小三个玉兹

西部的小玉兹倾向于投靠沙俄,东部的大玉兹对清朝忠心耿耿,夹在中间的中玉兹则左右为难。随着沙俄的步步进逼,很多哈萨克人逃往中国,接受清朝官府的管辖,成为现在中国哈萨克族的祖先。

大玉兹希望清朝能帮助自己对抗沙俄,但清朝安于现状武备松弛,没有回应他们的求援,致使大半个哈萨克落入沙俄魔爪。

1822年沙俄废除可汗制度,任命总督直接管理,吞并了哈萨克汗国。沙俄侵略的急先锋——哥萨克骑兵随即出现在巴尔喀什湖周围。

总督区相当于殖民地,是正式吞并前的过渡

1840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欧洲列强认清了清朝外强中干的本质。除了逼迫中国打开国门外,英国还以印度殖民地为基地,意图吞并阿富汗,却因1841年的阿富汗人民大起义而惨遭失败。

不过,英国并没有完全放弃对阿富汗的控制,目标是阻止沙俄通过阿富汗,将势力范围深入印度次大陆。沙俄则一边加紧对阿富汗进行渗透,一边在远东和中亚两线蚕食中国领土。

阿富汗处在英俄势力范围的交界处

清朝向来没有对这些“化外之地”划分明确国境线,哥萨克可以随意深入中国境内,甚至作为伊犁将军辖区腹地的伊犁河谷,也仅在伊犁九城附近有一些清军哨卡。

1854年,一支哥萨克来到古尔班阿里玛图,认为这里是控制伊犁河中下游的关键位置,而且地势平坦、水源丰富,适合驻屯大规模军队,便建造了维尔内堡。

哥萨克一直是沙俄扩张的急先锋

清朝一度与沙俄交涉,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但沙俄以哈萨克汗国已被吞并为理由,声称自己有权管辖伊犁河中下游地区,因为这一带大多是哈萨克牧民。

清朝官员既害怕与俄军对抗,又缺乏保境安民的责任心,任凭俄国人在自己国土上大兴土木,很快失去了对伊犁河中下游的实际控制,同时也意味着由此向西至巴尔喀什湖的广大领土,已经沦入沙俄之手。

三、国土沦丧

1860年和1864年,沙俄抓住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机会,先后逼迫清朝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和《勘分西北界约记》。

沙俄不顾历史事实,强行以清军哨卡为界,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4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划走。

这样一来,伊犁河谷被沙俄占去西半部,中国只剩下东半部,差不多两国平分。此外,沙俄还在惠远、迪化等城镇设立领事馆和商馆,对新疆进行政治和经济渗透。

红圈为伊犁河流域大致位置

两次鸦片战争使清廷威信丧尽,战争、赔款等财政负担又迫使清廷加紧搜刮民间,从而激起全国范围反抗,国家陷入动荡,对边疆的控制力急剧下降。1865年,新疆发生阿古柏叛乱,叛军占领大半个新疆,残余清军退守伊犁九城、迪化等城镇。

面对如此严重的叛乱,清廷却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一是国内局势不稳,虽然太平天国起义已经被平定,但各地起义仍然不断;二是新疆距离中原太过遥远,清廷没有足够财力出兵,任由阿古柏肆虐全疆。

阿古柏建立伪洪福汗国,对中国新疆的危害极大

清廷的虚弱无能激起了沙俄的贪欲,1867年,沙俄一边支持阿古柏政权分裂中国,一边将中亚总督府迁至伊犁河周边的维内堡(阿拉木图),准备进一步向东扩张。1871年6月,俄军从维内堡出发,占领了伊犁九城及整条伊犁河谷。

九城的数千名清朝官员和驻军遭到屠杀,只有少数人逃进山区打游击,等待朝廷援军的到来。

作为西域西部屏障的伊犁河谷彻底沦入敌手,新疆门户大开。

洋务运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购买和自制西式枪炮

即使根据《勘分西北界约记》,这些地方也是明确无误的中国领土。沙俄自知理亏,所以打着借兵助剿、保护俄国侨民的旗号,驱逐清朝军政人员,还声称局势稳定后会归还给中国。

看到沙俄有染指新疆的企图,英国人坐不住了。一旦沙俄控制新疆,必将在中亚取得优势,会危及印度殖民地的安全。因此英国要求沙俄尊重《中俄北京条约》和《勘分西北界约记》,使沙俄停止了进一步扩张。

四、亡羊补牢

阿古柏叛乱持续了十多年,清廷一直犹豫不决。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正如火如荼,每年都要花费巨资购置军火机器、训练新军,使清廷的财政状况捉襟见肘。

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竟然主张放弃新疆,全力兴办水师以确保海疆安定。而以左宗棠为首的塞防派,坚决要求收复新疆,否则陕甘将变成边疆,对国家的危害更大。

最终,清廷决定出兵收复新疆,左宗棠以沿海省份的税收为抵押,才从国内外银行贷到充足军费。1876年左宗棠率湘军远征,仅用一年时间便击败阿古柏收复全疆,只有伊犁河谷除外,因为这里被沙俄占领着,而沙俄又拒绝归还。

清廷不愿意与沙俄发生武装冲突,决定用外交手段来解决。从1878年开始,清廷先后派崇厚、曾纪泽与沙俄交涉。在曾纪泽的据理力争下,1881年两国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

沙俄所占中国领土被一分为二,伊犁河谷东端、包括伊犁九城在内的2万多平方公里归还给中国,其余7万多平方公里割让给沙俄。沙俄占据了伊犁河谷三分之二的面积,以及大部分水源,中国只剩下三分之一。

《中俄伊犁条约》确实是一份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却已经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能够取得的较好结果了。从鸦片战争开始,沙俄在远东和中亚累计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基本上没有归还土地给中国。

《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河谷2万多平方公里

这一次要回了伊犁九城及2万多平方公里,可以算晚清外交史上难得的一次胜利,或者说是总算在屈辱之中,挽回了一点领土和颜面,同时也阻止了沙俄的进一步侵略。

除了曾纪泽有理有节的外交斗争外,左宗棠所率湘军的强大战斗力,才是逼沙俄让步的根本原因。经过十数年的洋务运动,以湘军为代表的清军,已经装备大量西式火器,俄军并无必胜把握。

左宗棠率领的湘军装备有大量火枪火炮

1881年,清军重新进驻伊犁九城,再往西七十公里左右即是中俄边境,这条国境线一直保持到现在。中国保住了伊犁九城,却永远失去了伊犁河中下游,还有那个名叫古尔班阿里玛图的地方,俄国人叫它维内堡。

伊犁河谷变成中俄共有,作为新疆西部屏障的战略地位不复存在,伊犁九城也成为了边境地带,直面俄军兵锋,显然不再适合作为新疆的行政中心。

伊犁河谷差一点被沙俄全部侵吞

更让人愤怒的是,伊犁九城事实上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包括哈萨克牧民在内的13万居民被沙俄掳走。

无奈之下,清朝在1884年废除伊犁将军辖区,改设新疆省,省会迪化,即今天的乌鲁木齐

五、中亚重心

作为沙俄的中亚总督府所在地,又处于水草丰美的伊犁河谷中心地带,维内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俄国移民和哈萨克人,很快发展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同时也是沙俄在中亚的行政中心。

1888年,清朝以伊犁九城中的宁远为核心,设立宁远县。民国建立后,在1914年改称伊宁县,也就是今天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的源头。

伊犁自治州首府伊宁市的源头是宁远城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俄共在各地建立苏维埃,也包括中亚地区。1919年,苏俄打败协约国干涉军和白俄军,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开始着手建设国家,铁路也很快通到了维内堡。

1921年,维内堡被改名阿拉木图,哈萨克语意思是盛产苹果的地方。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废除中亚总督区,到1935年,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哈萨克等中亚民族先后建立苏维埃加盟共和国。

苏联时期有大量俄罗斯人迁居哈萨克,主要集中在北方。阿拉木图主要是哈萨克族,俄罗斯人相对较少,因而是哈萨克斯坦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很快发展成为中亚第一城市,人口超百万。

不过,阿拉木图位于哈萨克的东南角,距离中国仅280公里,似乎并不太适合作为哈萨克斯坦的首都。

但是换个角度看,阿拉木图正好处在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的中分线上,又有铁路直通最南端的土库曼斯坦,对控制整个中亚十分有利。

阿拉木图是中亚很重要的铁路节点

再从对外关系上看,以阿拉木图为出发基地和后勤枢纽,苏联随时可以出兵中国新疆。在两国关系恶化时期,苏联还将阿拉木图作为渗透、搞乱中国新疆的大本营。

1954年7月,中共成立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962年的伊塔事件,6万多万哈萨克族中国居民沿着伊犁河谷,强行越界逃往苏联。

6万多边民出逃的伊塔事件

数十年来,伊犁地区作为防御苏联的前线,军事色彩浓重,尽管自然条件优越,但始终没有得到太大发展。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成立,伊犁地区的国防压力骤然消失。

1991年到1997年间,阿拉木图仍然是哈萨克斯坦的首都,1997年才迁都阿斯纳坦,以便更好地控制俄罗斯人较多的北方,阿拉木图保留了文化和经济中心的地位。

俄罗斯人在哈萨克斯坦的分布比例

苏联解体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动荡,哈萨克斯坦等前苏联地区普遍陷入经济凋蔽,人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中国却因为改革开放而实现了经济腾飞。

昔日与今日的边界

目前,中国境内的哈萨克族156万(2021年),大部分生活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占该州(州直)300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差不多有100万。

景色优美伊犁河谷的,被人称为“新疆最美的地方”,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伊犁河谷的风景

2022年阿拉木图人口超200万,仍然是中亚第一大城市,以及哈萨克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

目前,中哈两国已经实现了相互免签。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环球情报员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621/1917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