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情感世界 > 正文

老小孩和小屁孩

作者:

都说人老了,就像小孩,脾气和行为,各方面都越来越像,但是,那也意味着,他们越来越老了

其实这个群体——老小孩,很容易被我们忽略,往往我们更在乎小屁孩。我最近在思考,为什么我们大多数时候做不到像对待小屁孩一样对待他们呢?

比如同样是问一些问题,你会耐心地给小屁孩讲解,却可能对老小孩们感到不耐烦。向内看,你内心或许觉得小孩子不懂,给他们讲解很正常,而对于父母,你心里有一些预设,‌‌“他们不是标榜吃的盐比我们吃的米还多‌‌”、‌‌“他们其实都是懂的‌‌”、‌‌“他们怎么可能不懂‌‌”等等,因此遇到他们问问题的时候才会不耐烦。

其实,这就是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带来的偏见。其实我觉得既然知道了,还是要多清空自己内心的这种预设,将老小孩和小孩都同等对待,这样自己也不会心里遗憾或者留下什么后悔的事。

最近有件不起眼的小事情,我还是有些感触。本来是买了蚕宝宝要给小Z观察和养护,但因为他去了姨姨家长住,所以这个照顾的工作就被老妈接管了。我确实也没想到她这么用心,每天都会拍视频给我看蚕宝宝的变化,如果是换成小Z这样做,那我肯定欣喜于他的成长,而老妈这样做我反而内心觉得有些惊奇,但我想这可能就是她建立联结的方式吧。

有时候和小Z在一起时,在所谓创造‌‌“共同回忆‌‌”时,我在想自己小时候父母会以什么不同的方式在做着类似创造回忆的事情。现在我们随时和孩子合影,拍视频留念,记录孩子的成长,但是也会忽略了其实我们也可以与父母一起合照,拍一些关于他们的视频,创造新的回忆。

自己到目前和父母的联结程度如何,我觉得很简单的检验方式,就是翻一下自己的手机相册,与父母的合照,视频有多少?还有个方式,就是把近期或者前段时间跟孩子在做的事情中的主角,从小屁孩替换成老小孩,思考下同样也有在做的有哪些事,或者你是否还愿意跟父母做这些简单的事。

很遗憾,我自己做得并不好,在接近而立之年,我的父母依旧像对待童年的我那般记挂和对待我,我在想是否等小Z到了而立之年,自己也会如此对他,到那时,孩子是如何回应,自己是什么感受。

想想此刻知道了这些,虽然有些内疚,但可幸的是我知道了,时间也依旧允许我像对小屁孩般对待这两位老小孩。怎么做呢,先从更多地回应他们的需求,更主动去挖掘他们的需要开始吧。

近期一个事让我深深反思,起因于2个事件,与小Z有关。

一个是他洗完澡了一直在跑跑跳跳,另一个是让他去刷牙一直磨磨蹭蹭。事件的结果可想而知,就是我发怒了,训斥了几句,语气有点严肃,他的反应着实让我有些错愕,楞在原地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我意识到,我和他的联结断裂了。

联结,我理解是一种亲密关系的连接纽带,而联结断裂意味着这段亲密关系出现了问题,使得联结的各方都感到不舒服,无所适从。

其实联结断裂,这种情况应该很常见,当意见不合时,孩子可能不听使唤,甚至与父母争吵、冷战等。面对一些日常问题,我们可能更多地是以训斥或者放狠话责备他们(就像我那晚一样),而孩子可能就是把调皮捣蛋加剧,故意搞得一地鸡毛。

在联结断开后,我们很少意识到要去修复和重建,我在想一些关系越来越恶劣的原因,会否就是忽视了修复这一环节。重建联结需要有人行动,不管是大人或孩子都可以,只是有时候,孩子不懂得去表达他想要重建联结的需求,因此我建议还是大人要主动一点。

其实,如果是因为我们大人导致联结断裂的话,大可以大方地向孩子道歉,不必在意身份问题,应该把重建联结放在首位。小孩子有时一些反常行为,其实是他在寻求重建联结,只是他无法用清晰的方式直接表达。

虽然联结断裂的后果不太乐观,但我们的目标并不是避免联结断裂——这是不可能的。而是去尽早察觉联结断裂,并尽快修复。

从这次事件中,我意识到对孩子的很多行为不要一下子就得出结论并作出反应,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有时候我过于严肃,依赖成人世界的方式解决与孩子的问题,比如说教,训斥等形式,往往不起作用。

这次反思后,我总觉得其实遇到事情,尝试向内看,看这件事对自己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自己在意的是什么。小Z跑跳和刷牙磨蹭的行为,到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想了下,其实不就是怕麻烦需要多洗一个澡和推迟睡觉时间而已,并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因此更多的直面内心感受或许能让我更有耐心更能共情。

我和小Z在昨晚回顾了一下那天的这两件事,我向他道了歉,他拥抱了我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左岸读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815/1941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