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人民币将暴露废纸本相 严重威胁亿万中国人;恶性循环来了?暴跌59%!

“以债为锚”机制失灵,中国伪中产自保救命 暴跌59%!中国楼市陷入螺旋式下降,潜在购房者静待房价下跌,恶性循环来了? 通胀下 美国家庭每月支出比两年前多709元 全民抓间谍让外商唯恐避之不及 中国公布24条欲挽救外资 上海入境旅客大减6成,星媒长文:又贵又麻烦  中国突然间面临崩溃,面临是大问题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各种问题集中爆发,社会危机四伏,但中国老百姓却被蒙在鼓里,没有觉醒,亿万普通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正在遭受威胁。

暴跌59%!中国楼市陷入螺旋式下降,潜在购房者静待房价下跌,恶性循环来了?

外国人真的不来了!上海入境旅客大减6成,星媒长文:又贵又麻烦。为挽救颓势,周日中共公布了24条措施,欲挽救外资,能奏效吗?

“以债为锚”机制失灵,中国伪中产自保救命

阿波罗网林亿报道/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各种问题集中爆发,社会危机四伏,中国会南美化或者非洲化吗?中国人民应该何去何从呢?

署名推特“老蛮频道”的推特账号写道,地产泡沫坍塌,地产公司债务爆雷,银行和基金信托业等痛苦不堪。地方政府收入随之锐减。房地产业近年来贡献了财政四成的收入,财政根本无法承受现在卖地收入及相关上下游行业税收爆减的后果,于是城投债连续爆雷。

结婚人数和出生人数在六年内腰斩。

老百姓消费能力剧烈下降,耐用消费品市场剧烈萎缩。但是生活必需品价格还在猛烈上升。滞胀格局形成。

中外关系剧烈恶化。出口受阻,外商投资受阻,境内的外资加速出逃。

适格借款人消失。“以债为锚”的人民币发行机制失灵,印钞机想开也开不动了,只剩下凭空印钱、无锚印钱这一条路。

政府对以上困局束手无策,于是口号救市,还被大家看穿了。

中共国内外交困,如果各种问题叠加积聚,引发整个社会崩溃,最可怜的还是我们普通老百姓。

阿波罗网评论员杨旭表示,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极有可能发生的军事危机,以及连锁反应造成的金融危机,让人民币即将在危机集中爆发之时,暴露出废纸的本相,也正威胁着亿万普通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被中共国的各种宣传蒙在鼓里的伪中产真底层们,就算在这场乱局中幸运地保住了性命,也难免资产归零,老无所依。

现在的中国人没有为危机的到来做任何准备,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物理上的。

有网友描述了自己想象中的中国经济崩溃场景。

“朝廷一定会命令央行加大印钞,并命令4大银行不顾一切的帮助房企及国企,崩溃前一定是物价飞涨,人民币狂贬,而4大银行也面临倒闭。”

“运气好一点就是南美化,像海地、阿根廷、叙利亚。政权在什么也干不了。运气差便非洲化。政权内部本身也经常内战。各派系组合也是貌合神离。“

还有网友调侃了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对中共邪党的愚钝和无知。

“事物的发展总是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只是时间长短而已。感谢总加速师成功缩短了寿命数。”

”习是中毒最深的邪党粉红,痴迷中共邪党毛的权力和战天斗地的狂妄,但如唐吉柯德面对的情况一样,一切都变了,一百多年的残杀历史已被世人看穿,剩下的只是惊天的业债,成了过街老鼠,他的奋斗和梦想成了中共邪教回光返照的原形毕露,其余看清邪党回归善良的人有福了,还在跑追它的一个也跑不了!“

也有网友为中国人的麻木缓颊。

”不是中国人心理没准备!而是环境让他们麻痹!想想吧!媒体一家姓,只有正能量!网络将所有不符合当局意思的贴全删掉,没有了新闻,只剩下宣传,民众如何得到危机的警报。“

”不是没人相信,而是无能为力,普通人现在都是在如何保住工作,子女,健康问题,已经无暇他顾,而且也没有一个好的方向,因为大多数人,不是专业的知识分子,心里清楚也是无能为力,或者干脆任其自然。“

暴跌59%!中国楼市陷入螺旋式下降,潜在购房者静待房价下跌,恶性循环来了?

中国房地产市场不断加深的低迷使北京政策制定者重振经济增长的努力复杂化。中国已经在与高失业率、出口下降和通货紧缩环境作斗争。信用评级公司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周五在一份报告中说,购房者对房地产行业的厌恶情绪加剧,也可能削弱政府稳定房地产销售的任何潜在支持措施的效果。

“并不是他们不想买房。他们有购买需求,但他们只是在等待,”中国一家国有开发商的销售经理严松生(音)在谈到他的客户时说。

两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螺旋式下降状态。据一家私营行业跟踪机构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称,上个月,中国最大的100家房地产开发商销售了相当于490亿美元的新房,这是三年来最低的月度金额。与6月份和去年同期相比,销量下降了三分之一,较2021年7月则减少了59%。

(图源: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

最近的下降幅度仍然令人惊讶。碧桂园7月份的合同销售额较上年同期暴跌60%,降幅远超过去几个月。

经济学家说,购房者的观望态度令人担忧,因为这可能会延后房地产市场的复苏,从而延后中国经济的复苏。中国还陷入了通货紧缩,如果不断下降的消费者价格使人们期望在一系列商品上花更少的钱,这可能是有害的。

仲量联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庞溟说,在房地产市场好转之前,购房者几乎没有采取行动的动力。“房价跌得越多,人们就越失去信心。信心丧失得越多,人们购买的可能性就越小。”

24岁的王涛(音)是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名房地产经纪人。他说,他的许多客户都在等待一个能显示市场走向的指标。“他们告诉我,现在的价格不稳定,你不知道它会涨还是会跌。因此,他们宁愿保持静止,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通胀下,美国家庭每月支出比两年前多709元

美国的通货膨胀对家庭支出产生了滚雪球效应。据穆迪分析公司(Moody’s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与两年前相比,典型的美国家庭,在7月份购买相同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增加了709美元。

这一数字凸显了高通胀对消费者财务状况的影响。穆迪分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Mark Zandi)在前推特平台X上发表文章说:“过去两年多的高通胀对经济造成了巨大伤害。”

周五(8月11日),他在给CNN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支出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住房成本的激增。此外,家庭在食品杂货、车辆购买、维护和保险,以及有线电视等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也有所增加。

美国人的工资虽然在过去两年中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及生活成本的增加。据统计,通胀调整后的美国家庭实际收入,仍停留在2019年底的水平。

全民抓间谍让外商唯恐避之不及,中国公布24条欲挽救外资

中国国务院周日发布‘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资力度’24条政策措施,包括支持外商投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承担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加强外商投资保护,以及为外资企业外籍高管、技术人员及家属提供入出境及停居留便利等24条措施。

不过,北京急于挽救外资救经济的举措与今年以来实施的一些政策似乎自相矛盾,根据中国欧盟商会六月份公布的一项调查,受中国监管措施、政治化因素影响,欧洲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信心大幅下降,四分之三的企业重新考虑过供应链策略,其中12%表明已将部分业务撤出中国。

中国‘对外关系法’以及修订的‘反间谍法’7月1日生效后,美国当局建议公民“重新考虑”是否前往中国旅行,以避免中共当局任意执法、禁止出境及错误拘留的风险。

美联社的报道指出,由于投资信心随着中国新修订的反间谍法扩大对“间谍活动”的定义范围及其他挑战而暴跌,外国公司纷纷将投资及在亚洲的总部撤离中国。

路透社报道,中国有关间谍行为的定义宽泛模糊引发了美国警觉,美国表示,外国公司在中国有可能因为从事正常的商业活动而受到惩罚。

华尔街日报日前援引曾多次去中国,但现在不想去了的波士顿的商业顾问凯利表示,“现在中国把自己描绘成一个非常反西方,特别是反美的国家,让我很不安。”

为去中国投资提供咨询服务的律师事务所Harris Bricken合伙人哈里斯也对华尔街日报表示,中国最近对西方尽职调查公司和其他公司进行调查的事件,包括对贝恩公司(Bain& Co.)等全球咨询公司突击搜查造成恐怖效应,“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人们不会前往中国”。

外国人真的不来了!上海入境旅客大减6成,星媒长文:又贵又麻烦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日刊登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由于办签证麻烦、网络管制、地缘政治紧张加剧与门票贵等因素,以致入境上海的外籍游客数骤降63%。

根据《联合早报》这篇“杜能建:中国入境游客大跌背后的思考”,作者杜能建是在上海工作的新加坡人,经实地观察撰写分析文指出,按上海市旅游局官网,从上海口岸和其他口岸入境上海的境外旅游人数,今年6月比2019年疫情前降57%,其中外籍旅客入境更降63%。

他举例,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电影“阿凡达”的取景点,但今年截至5月中旬,这里的海外游客仅2万5600人次,而2019年前5个月已达50万人次,与此同时,新加坡入境旅客数已恢复至疫情前的90%。

杜能建探究入境中国外籍游客数骤降的原因指出,过去几年中国和西方主要国家,落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强对抗,这种情绪蔓延到民间,加上中国政府官员频爆丑闻损及中国国际形象,以致游客却步。

他说,俄乌战争战火仍炽,中美之间的直飞航班仍低于疫情前,签证也是个障碍,大部分国家来中国旅游须要办签证,耗时又费成本。

他说,中国九寨沟门票更高达每人220元人民币,观光车还得付90元人民币,而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门票每辆车25美元(约797元台币),而且7天内可以随意进出,不限乘坐人数。

杜能建指出,中国地方政府涸泽而渔的定价策略,拉低中国旅游市场的吸引力,这也是中国旅游市场常年逆差近千亿美元的主因。

阿波罗网林亿综合报道

责任编辑: 吴莉亚  来源:阿波罗网林亿综合报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815/194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