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民国从伊始到抗战前 知识阶层生活富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

—1912—1937:北京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

作者: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政局渐趋稳定,经济进入黄金时期,财政经费相对充裕,物价便宜。作为知识拥有者和传播者的知识阶层,像大学教授、社会作家,其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

引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政局渐趋稳定,经济进入黄金时期,财政经费相对充裕,物价便宜。作为知识拥有者和传播者的知识阶层,像大学教授、社会作家,其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

1917年9月,胡适初到北大任教,月薪260元。一个月后,月薪调到280元。他写信报告母亲说:“此为教授最高级之薪俸。”

胡适这样满心欢喜地告诉母亲自己的收入,除了让母亲骄傲之外,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年的280元,具有相当强盛的购买力。

当时的北京生活便宜,拿租房来说,租一所四合院的房子,二十余间房屋,租金每月不过二三十元,平均每间房每月的租金约为大洋一元。

一个教授家庭,只需每月拿出薪资的一百元来,便是很好的生活,可以租一座四合院的房子,雇用一个厨子,一个仆人,一个人力车夫;加上全家每日的饭菜钱不超过一元,便可吃得很好。合起来一算,月开支一百元足够用了。

有些教授有投资意识,会用积攒下来的薪资,花几千元购置一处房产,供自己居住。投资意识更强的教授,会购置几处房产,用来出租。

1919年,在北京工作的鲁迅经过多日奔走,在二环内八道湾看中了出售的罗氏宅院,决定购买。这是一座三进的四合院,占地约1300多平米,有正房20多间,另带一些厢房。加上中介费,共花了3675块银元。

鲁迅在八道湾只住了四年,便因与弟弟周作人兄弟阋墙,同太太朱安一道搬出了八道湾,另觅新居,在阜成门西三条胡同买下一座小四合院,400平米,有正房六间,厢房两间,花费800元。大约是三个月的工资。

鲁迅的收入,除薪资外,还有稿酬。买房对他来说,并不困难。

当年有个畅销作家张恨水,他下笔快,产量高,创作的章回体小说不胫而走,大受欢迎,连鲁迅的母亲都喜欢看他的小说。他与世界书局签约的文稿每千字8元,他只用了一部小说的稿酬4000元,就买下了北京一座宅院,比鲁迅在八道湾买的房子还大。

张恨水很喜欢北京的四合院,认为完全能与上海的花园洋房媲美。

洋房带花园,固然是令人羡慕的新式住房,但北平的大宅门,哪家不是七八上下十个院子?哪个院子不是花木扶疏?

那时候的名教授名作家收入颇丰,买房生活全无问题。一般的大学毕业生状况也都可以。

谭其骧是燕京大学的硕士生,1932年从燕大毕业,在北平图书馆当了三年的馆员,每月薪水60元。他同时又在辅仁北大燕京等大学兼任讲师领课时费,每课时5元,一周上两课时,每月能挣40元,3课时就是60元。谭其骧在北平图书馆干了三年,他嫌当馆员要按时上下班不自由,索性辞职不干了,宁肯当讲师专挣课时费。但也不愿上课太多搞得太累。钱不够花了,就写点文章挣稿费,每千字5元,与上一堂课同价。

这样的收入显然不算低,只要每周上6课时,月薪就能达到120元。1919年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月薪也才120元。所以谭其骧觉得当图书馆馆员工资低,而且还不自由。谭其骧显然不知道,毛泽东在李大钊手下当馆员时,月工资才8元,比谭其骧的月薪60元,少得不是一点点!

毛泽东曾经跟美国记者斯诺,谈起过他在北大图书馆的这段经历,他说:“李大钊给了我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工资不低,每月有八块钱。”

两人都是图书管理员,工资差距悬殊,原因在于,谭其骧是燕京大学的硕士,毛泽东是湖南师范毕业的中师生。当时文凭高是很吃香的,所以20世纪初的学生,都要争着读大学,有条件的,都想出国留学。

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收费相比而言是比较低廉的。根据江勇振撰写的《璞玉成璧》里引用的数据,1920年代末期到中日战争爆发以前,江浙地区中学一年的学杂费、膳宿费在52到130个银元之间。而1917、1918年间,北大本科一年的学费是30元、住宿费15元、膳食费24元,总共是69元。

其中,住宿费在1922年调涨到25元,但学费仍然是一年30元。即使再加上膳食费方面的调涨,以及后来所征收的体育费1元,读北大本科一年的费用,还远不到100元,比有些中学收费还低。

大学收费之所以如此低廉,是源于有政府的大幅补贴。1916学年度北大获政府拨款45万元,该年度学生总数为1503名,平均每生约300元。这就是说,北京政府补贴在每个北大学生身上的款项,是学生个人一年付出费用的四倍以上。

当时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从事大学教学的教授和研究人员,更是国宝级的人物。其收入之丰厚,非一般人能够想象。清华、北大等国立大学的部聘教授(由教育部下聘书),高的月薪五百元,一般都在四百来元。由学校发给聘书的教授,月薪也在二三百元之间。台湾学者李东华1922年至1929年在北京大学执教七年,他在谈到自己的待遇时说:“北大教授待遇最高薪每月大洋280元,也有每月260元或240元者。讲师待遇按每小时5元计算。助教薪水大约每月五六十元至一百多元之间。我一进学校就拿的是最高薪。”

民国政府成立之时,就在宏观层面上对大学教师的薪水作出明确规定,随后则不断加以细化、完善。1917年颁布的《国立大学职员任用及薪俸规定》,将教授分为六级,最高达400元。1927年颁布修正后的《大学教员薪俸表》,将教授分为三级,教师的薪水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如一级教授为500元。

这样的收入,足以保证高知们在无忧无虑地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之外,还能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最典型的方式就是下馆子、看电影、逛公园、打桥牌、逛书肆、游名胜、听戏曲、吟诗唱和以及进行学术讨论等。

其中请客吃饭,蔚然成风,又不止于文化群体,就连达官贵人也乐此不疲。

当时,各式饭馆林立,汇聚天下美食。像东兴楼、福全馆、玉华台、会贤堂、六国饭店、长安饭店、丰泽园都是有点名气的饭馆,大都各有自己的当家菜。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当然无缘光顾,但却是文化人经常涉足的地方。谭其骧回忆自己当年在北平吃馆子的情形时说:“长安八大春,前门外煤市街山西馆,西四同和居、沙窝居,东安市场森隆、润明楼、东来顺等,都是我们这等人常光顾的地方。通常鱼翅席12元一桌,若酒喝得较多,加小费吃下来将近20元。鱼唇席10元一桌,海参席8元一桌。”

周作人、俞平伯、胡适、顾颉刚、钱玄同、金岳霖、杨振声、沈从文梁实秋吴宓、老舍、张恨水、朱自清等一批文人,都是当年在北平经常下饭馆的食客。

周作人作为京派文学早期的核心人物,其身边聚集了一批文化人,他们重要的活动方式就是在饭馆聚餐。丰泽园、广和饭店、临湖轩、美菜馆、东兴楼都是当年文化人经常聚餐的地点。

除了下饭馆,文化人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是多姿多彩,充满了诗情画意。其中听戏就是一种十分高雅的文娱活动,许多文化人对中国传统戏曲情有独钟。北京剧种丰富、名角众多,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单以京剧而言,便有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筱翠花、杨小楼、马连良、余叔岩等一众名角。加之戏院众多,听戏就成了不少学者喜欢的业余生活,如顾颉刚、吴小如等就是有名的戏迷。他们不但听,还自己组织剧社,亲自登台演出。

风气所及,一些青年学生,也痴迷戏曲。这些人缺乏收入,不能上大剧院观看名角儿演出,就去天桥过瘾。季羡林在清华读书时,因为是穷学生,只能去天桥听戏。

除却听戏、下饭馆之外,逛琉璃厂和书肆也是文化人常去的地方。当时,琉璃厂及周边的新旧书铺,有近上百家。文化人大都嗜书如命,在经常逛琉璃厂和书肆的人群中,不乏鲁迅、胡适、周作人、吴宓、闻一多、刘半农、黎锦熙、杨振声、沈从文等人的身影。影响所及,不少年轻学子也经常光顾此地,乐此不疲。

北京周边风景优美,名胜颇多,逛公园、郊游远足就成了文化人普遍喜欢的休闲方式。颐和园、万寿山、天坛、故宫、香山、卢沟桥、圆明园、陶然亭都是轮番前往的所在。

茶座尤受欢迎。邓云乡描述说:“北海茶座、公园茶座、太庙茶座,以及来今雨轩、上林春、漪澜堂、道宁斋,都是有名的茶座、大茶座,还有多少小的、无名的,但都是文人学者构思、论学、写作、闲谈的最佳场所。那样自由,那样闲散,那样宁静,那样舒畅……”

梁从诫回忆说,那个年代,是母亲林徽因物质条件最为优裕的时期,“母亲活泼好动,和亲戚朋友一道骑毛驴游香山、西山,或到久已冷落的古寺中野餐,都是她最为快乐的时光。”

如今,数十年过去,世道变化,天翻地覆。民国时期北京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状况,已成为过往时代的一个缩影。当年的文化人,早已烟消云散,大浪淘尽。正所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参考资料:《1912—1937:北京知识分子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2023-11-14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汉嘉女1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119/1980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