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科教 > 正文

祸乱百年的极端恐怖组织,被蒙古铁骑挫骨扬灰

在世界历史上,中东不仅是一个充满神秘感与独特性的地区,也是一个动乱、冲突连绵不绝的地区。

进入11世纪末,一个主要活跃于今伊朗叙利亚一带的极端宗教组织——阿萨辛派,开始使用恐怖主义手段,捍卫自己的政治信仰与宗教自治权力。对此,学界普遍认为,“阿萨辛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自杀性恐怖攻击方式的早期样板。”

那么问题来了,阿萨辛派究竟从何而来,是如何快速崛起的?最后又是如何覆灭的?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迈斯亚夫古堡,曾经的阿萨辛派叙利亚分支总部

1恐怖袭击的缘起

纵观世界历史,“运用暴力制造恐怖或进行恫吓,是熟知的一项古老的策略”。其中,“被压迫者在力量对比非对称、难以正面抵抗的情况下,从暗处以秘密和突袭的恐怖手段进行抗击的行为”,可视为严格意义上的“恐怖袭击”。

公元前63年,罗马侵占巴勒斯坦,将其划为罗马直属行省管辖,并对当地的犹太人进行着残酷剥削和宗教压迫。随着时间的推移,犹太人的不满情绪愈演愈烈。

公元66年,第一次犹太战争爆发,双方均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公元70年,罗马军队攻克耶路撒冷,原有60万人只剩下7万人被卖为奴(拓展阅读:理智讨论:为什么犹太人在欧洲这么不受待见?)。

哭墙是耶路撒冷旧城古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残害,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

但是,犹太人的反抗斗争从未中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由狂热犹太教信徒组成、旨在反抗罗马统治者的恐怖组织“奋锐党”,走上了历史舞台。学界普遍认为,奋锐党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恐怖主义组织。

奋锐党的抵抗方式极其简单粗暴。展开来说,他们通常选择在大庭广众的场合之上,使用身上所藏的匕首或短刀,对罗马官员及与罗马人合作的犹太贵族实施猝不及防的刺杀。因此,他们也被称为“短刀党”。

在今天看来,这种明目张胆、令人胆寒的复仇方式,不仅直接杀伤了敌方首脑,还以强有力的冲击波震慑、威胁着此外的观众目标——罗马官员以及与之合作的犹太傀儡,最终制造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社会恐怖氛围(拓展阅读:“巴以冲突”的罪魁祸首英国,受到了以色列人什么样的极端报复?)。

罗马地图

2伊斯玛仪教派的发展

众所周知,伊斯兰教内主要有两大派别,即逊尼派和什叶派。在倭马亚王朝(661—750)与阿拔期王朝(750—1258)时期,人口相对更少的什叶派长期处于被压抑和迫害的状态。基于生存和发展到需要,他们长期保持着更为强悍的武德。

伊斯兰教的主要教派

根据阿拉伯文献记载,什叶派第六代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约699—765),一开始指定长子伊斯玛仪(?—760)为继任伊玛目。后因伊斯玛仪有酗酒恶习,于是将继承权转交给了次子穆萨·卡兹姆(约745—799)。

尽管什叶派的大多数人承认了这个调整,但依然有少数人认为,“即使伊斯玛仪酗酒,也无损于他继承伊玛目职位的权利,因为这个职位是安拉任命的”。围绕伊玛目的继承问题,什叶派内部已经出现了分歧与裂痕。

位于伊朗的绿镜清真寺

公元760年,伊斯玛仪去世。不久,贾法尔·萨迪格特意邀请麦地那各方面的著名人物,在清真寺公证伊斯玛仪确已亡故后将其下葬。可即便如此,依然有一些伊斯玛仪的追随者们不认可穆萨·卡兹姆是合法的第七代伊玛目。

一部分追随者认为,伊斯玛仪没有死,未来他将以“隐遁伊玛目”的身份重临世上;另一部分追随者尽管认可了伊斯玛仪去世的事实,但认为第七代伊玛目应该传给他的儿子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仪。

什叶派世系

公元765年,贾法尔·萨迪格去世,什叶派再度分裂。其中,伊斯玛仪的追随者们建立了伊斯玛仪派。因为该派只承认可见的伊玛目世系只有7位,因此又称七伊玛目派。

该派的信众们坚定第认为,“隐遁的第七代伊玛目即将复临,他号召建立一个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的社会,反对逊尼派的教义主张,进而推翻阿拔斯王朝的统治。”

进入9世纪中叶后,阿拔斯王朝陷入政局动荡期。各种矛盾日益激化,地方封建主拥兵自重,各地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直备受压制的伊斯玛仪派有了显著的发展。

阿拔斯王朝的分裂

资料显示,伊斯玛仪派的势力一度扩展到了今叙利亚、阿拉伯半岛、伊朗和中亚的部分地区。

大约在公元899年前后,教派领袖阿布·赛义德·詹纳比建立了带有乌托邦性质的卡尔马特共和国,统辖着今巴林及波斯湾沿岸地区。公元909年,伊斯玛仪派叙利亚赛莱米叶总部的领袖欧拜杜拉·马赫迪以“阿里和法蒂玛的后裔”的名义抵达北非,建立了法蒂玛王朝(909—1171)。

法蒂玛王朝(909—1171)的扩张

3什么是阿萨辛派?

进入11世纪末,伊斯玛仪派再度分化出了多个分支派系。其中包括了活跃于今叙利亚、黎巴嫩一带的德鲁兹派,活跃于今埃及地区的穆斯塔里派以及活跃于今伊朗和叙利亚一带的阿萨辛派。

阿萨辛派的创始人是波斯籍传教士哈桑·萨巴赫(?—1124),也就是《倚天屠龙记》中的“山中老人”。根据史料记载,他在17岁时就成为了伊斯玛仪派的忠实信徒,并主动前往教派大本营开罗学习教义。

大约在1081年左右,哈桑开始在伊朗地区传播伊斯玛仪派教义,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招揽了一批忠实信徒。但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统治伊朗的塞尔柱王朝一直崇信逊尼派教义。因此,哈桑遭到了官方的追捕与通缉。

为了逃避塞尔柱王朝的打压,哈桑只能携信众一路逃至伊朗北部的山区“休养生息”。

“山中老人”哈桑·萨巴赫(?—1124)

大约在1090年前后,哈桑一行来到了位于今伊朗加兹温城东北德莱木山区内,素有“鹰巢”之称的阿拉木特城堡之外。在详细考察了一番后,哈桑决定将这个城堡设为自己的“大本营”。客观地说,他的选择是极其合理的:

首先,此地海拔高,四周峡谷环绕,只有一条狭窄陡峭的蜿蜒小道可通山顶,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次,城堡建筑据地险峻、依山作寨,凿岩为室,而且“储粮甚多,兼有酒蜜”;第三,城堡南临伊朗高原,北接里海低地。简言之,控制了阿拉木特就相当于控制了整个里海低地;第四,当地什叶派信徒为数众多,可以在短时间内聚拢到大批支持者。

“山中老人”哈桑的根据地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初来乍到的哈桑而言,要想在短时间内将此地据为己有,谈何容易?

考虑到城堡的主人也是什叶派信徒,于是,他派遣一批信徒赶赴城堡内安居并传播伊斯玛仪派教义。很快,“宣传强有力地渗透到了当地的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受排挤而失去相应利益的封建主中。”

见时机成熟,哈桑便在城内教徒们的支持下,以乡村教师的身份混进城堡。凭借过人的胆识与出众的语言表达能力,他用三寸不烂之舌,就将城堡内的百姓和士兵“转化”为了自己的忠实信众。

阿拉木特城堡遗址

当城堡的主人发现事态不对时,已经为时已晚。原因很简单,整个城堡的真正控制权已经牢牢掌握在了哈桑手中。在经过简单的交涉后,他接受了哈桑3000金第纳尔的出价,以一种“体面”的方式离开了城堡。

拿下“鹰巢”以后,哈桑对城堡周围进行了进一步加固。对此,屠寄《蒙兀儿史记》中如是写道:“(城堡)缭坦置堞,旁寨穿渠,引巴撒儿水半环之,四郊广辟果园,间以花圃,俨然自成一山国都会也”。简言之,即便遭遇重兵围困,他们也能做到自给自足。

阿拉木特城堡遗址

基于教派发展的需要,哈桑开启了“扩大地盘”的武装尝试。考虑到信众人数上的劣势,他决定“以最低的代价,尽最大的努力占有周边更多的堡垒”。简单地说,附近哪里有堡垒,他就派遣信徒设法占领;哪边的山头比较险峻,他就派遣手下上去修建一座新的要塞。

至于占领堡垒的套路,几乎与前面如出一辙。首先,哈桑派遣信徒混进城堡之内讲经布道,然后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将城堡内的民众“转化”为自己的信徒,最终将城堡据为己有。

不久,以兰巴撒耳、吉儿都怯、麦门底司、阿斯兰堡为代表的周边城堡,都成为了哈桑的重要据点。以兰巴撒耳城堡为例,“党魁所居寨内,筑为宫室苑围务极华美,声伎服食,供奉奢侈”;位于檐寒山上的吉儿都怯堡,“高踞山巅,径绝攀援,矢石仰攻,皆不能及”。

随着时间的推移,哈桑占据的城堡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容小觑的宗教武装集团。元朝《西使记》认为,“哈桑所属山城,有三百五十之众”。

迈斯亚夫古堡,曾经的阿萨辛派叙利亚分支总部

1094年,哈桑一直拥戴的法蒂玛王朝哈里发穆斯坦绥尔去世。首相艾弗达勒玩弄权术,废长立幼,扶植穆斯坦绥尔的次子穆斯塔利成为了新任哈里发。被废的长子尼扎尔逃往亚历山大后举兵反抗,但最终战败身死。

至此,埃及伊斯玛仪派内部发生分裂并形成了两个派别,一派拥护穆斯塔利为伊玛目,一派拥戴尼扎尔为伊玛目。

势力日趋壮大的哈桑不仅宣布忠于尼扎尔,还以“秘密抚养尼扎尔幼子”为名自称“胡加”(拓展阅读:一文概述:新疆“和卓”的前世今生),主动与法蒂玛王朝断绝了一切往来。与此同时,一个打着“新的宣传者”旗号的新教派——“尼查尔派”诞生了。

阿拉木特城堡遗址

需要指出的是,该派不仅反对逊尼派,而且与什叶派的其他大多数分支派系存在着很大分歧。因此,阿拉伯世界称之为“Mulahid”,即“舍正路者”,有“假道学”与“异端”之意。在中文史料中,该派被转译为“木剌夷”,欧洲学界称之为“阿萨辛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以下皆将之统称为“阿萨辛派”。

阿萨辛派的教义,主要遵奉隐遁伊玛目教义与《古兰经》隐义说,认为“唯有伊斯玛仪派的伊玛目才能胜任宗教权威。因此,每个教徒必须承认由其领导的谢罪方式与发出的指令。另外,每个伊玛目都具有独立权威,不受前任约束。”

坦诚说,对于哈桑而言,这种教义有效巩固了其“至高无上的宗教地位”。

阿拉木特山脉

4阿萨辛派的“刺客信条”

1092年,塞尔柱王朝的“国之柱石”马立克·沙与尼扎姆·穆勒克相继离世,国家政局日趋动荡。在内部,王室成员争权夺位、内讧不止;在外部,拥兵自重的封建领主们互相攻伐,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但不可否认的是,混乱的政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阿萨辛派“猥琐发育”的机会。出于发展的需要,阿萨辛派不仅从未公开反对过任何一个塞尔柱封建主,还不断与对己有利的外部势力主动结盟,身段极其柔软。

眼见阿萨辛派的势力越来越大,塞尔柱封建主以及邻国花拉子模的统治者们坐不住了。于是,各国多次出兵征讨,旨在一举将这个“异端教派”彻底摧毁。但依托险要的地形与坚固的要塞工事,阿萨辛派的信徒们一次又一次让他们乘兴而来、铩羽而归。

塞尔柱王朝与花剌子模国家

哈桑本人注意到,因为人数上的天然劣势,每一次胜利充其量只是击溃战而非歼灭战。这就意味着,阿萨辛派的容错率是非常低的。不夸张地说,“战败几乎等同于毁灭”。

在经过一系列的斟酌之后,哈桑决定剑走偏锋,搞起了暗杀战术。于是,他以精神控制的方式,轻松地将一批年轻的狂热信徒训练为了“费达伊”,即“奉献生命的义侠”,同时要求他们“以自杀式袭击的方式,杀死或警告反对派与政治敌人”。

以两军交战为例,一旦暗杀敌方的主将成功,敌军的战斗力将会瞬时锐减并陷入混乱,更容易被一举击溃。因此,出于震慑对手的目的,费达伊的刺杀行动通常会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

疑似费达伊的图样

关于“菲达伊”养成计划,伊斯兰史料中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

为了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教派领袖们会向菲达伊许诺,“只要为了教派牺牲,就会享受到升入天堂的权利。在那里,会有七十二个处女和无尽的美酒在等待你”。出于提振士气的目的,教派领袖们特意在兰巴撒耳堡内修建了一个华丽的宫室,“里面不仅有能喷出美酒的喷泉,无数的美食,还有十数个妙龄少女。”

传说中的“天堂”

在执行刺杀任务前,菲达伊会被一种含有大麻酚成分的特制酒迷晕,然后送到这个宫室当中。他们将在里面呆上三天,每天都能欢歌笑语、游戏花丛、大快朵颐,尽享齐人之福。

三天之后,这些人会再度被迷晕,然后送到宗教领袖们的面前。此时,宗教领袖们会对恍然若失的菲达伊们保证,“你在天堂中能够得到的,将是你这三天的无数倍!”听到这样的承诺,菲达伊们自然会为了完成任务拼尽全力。毕竟,这样的诱惑实在让他们无法抗拒。

刺杀行动中的费达伊

5阿萨辛派的刺客行动

菲达伊的第一个刺杀对象,是哈桑青年时代的挚友、至少比他年长15岁的尼查姆·穆尔克(1019—1092)。但需要指出的是,他是个虔诚的逊尼派教徒,与哈桑本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宗教分歧。

大约在1060年前后,尼查姆·穆尔克被任命为宰相。在这期间,他不仅大力整顿朝纲、推行新政、发展生产、改善交通,撰写了《治国策》一书,还竭力抑制什叶派尤其是伊斯玛仪派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的隔阂越来越深。

1092年,即哈桑的鹰巢堡垒建成两年之后,在尼查姆·穆尔克的游说下,塞尔柱苏丹马立克·沙率军亲征阿拉木特城堡,但以失败告终。出于报复的目的,哈桑于该年10月派遣菲达伊在他前往巴格达的路上将其刺杀。不久,尼查姆·穆尔克的两个儿子也惨遭毒手,

这起刺杀事件让整个塞尔柱王庭大受震撼,阿萨辛派的“异端形象”第一次被世人所知。据统计,截至13世纪末,至少有两位哈里发死于菲达伊之手,至于被暗杀的将军、贵族与高级官员,更是不计其数。

为了顺利完成任务,菲达伊掌握着高超的伪装术。他们不仅懂得如何隐藏身份,还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不引起别人的注意。与此同时,他们精通西亚各国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具备长期潜伏于陌生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以小贩、乞丐甚至是异教徒的形象示人。

对此,《阿拉伯通史》如是评价道,“菲达伊只问目的,不择手段,滥用匕首,将暗杀变成一种艺术。”

《刺客信条》游戏中的拉希德丁·锡南(1133/1135—1192/1193),是阿萨辛派叙利亚支部的首领

伴随着伊斯兰世界政局的变化,阿萨辛派逐渐改变了策略。简单地说,他们将周边各国的政治首脑与宗教领袖们,视为了充盈国库的“超级钱包”。为了让对方心甘情愿地买单,菲达伊往往会做出带有震慑与恐吓性质的警告。

简单地说,他们大多会以对方首脑身边的侍从、仆役等身份长期潜伏,并在必要时候会警告一下那位首脑“取消针对阿萨辛派的不利行动”。相传,因为严词拒绝了阿萨辛派提出的勒索要求,塞尔柱苏丹艾哈迈德·桑贾尔(1085—1157)在第二天醒来时,看到床边的地毯上插着一把匕首。

艾哈迈德·桑贾尔陵

在几代阿萨辛派领袖们的努力下,这个异端势力从一个几百人规模的异端势力,成长为了势力遍及伊朗和叙利亚的恐怖暗杀组织,“费达伊就像躲在黑暗里的毒蛇和幽灵一般潜伏在暗处,不知何时就会给对方以致命一击。”

据记载,他们曾两次企图沙雕抗击过十字军入侵的穆斯林英雄萨拉丁·阿尤布(1137—1193),只因其主张“以逊尼派教义代替什叶派教义”。

不夸张地说,上至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和塞尔柱与花剌子模的苏丹,下至伊斯兰世界的官员与百姓,长时间生活在这种恐怖氛围当中。因为恐惧,一些人整天躲进戒备森严的密室,惶惶不可终日。

实际上,以法兰西国王路易九世(1214—1270)、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1194—1250)为首的欧洲君主,也一度主动向阿萨辛派缴纳保护费“以免受攻击”。一言概之,谁都不敢轻易招惹他们,因为一旦招惹他们就会引来杀身之祸。

萨拉丁·阿尤布、路易九世、腓特烈二世

6警报!蒙古人来袭!

但正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进入13世纪以后,一支来自遥远东方的恐怖力量,将一度不可一世的阿萨辛派彻底挫骨扬灰。

资料显示,早在成吉思汗西征期间(1217—1223),拖雷就在进攻呼罗珊的回师途中,“经木剌夷国,大掠之”。学界认为,被劫掠的是苦亦斯单堡。不久,阿萨辛派首领加拉尔丁·哈桑主动遣使缴纳了赔款。次年,加拉尔丁·哈桑再度派遣了一支由儿子阿剌爱丁带队的使团远赴哈拉和林,以示友好。

哈拉和林俯瞰

遗憾的是,和平谈判结束没多久,阿萨辛派不仅打起了蒙古商队的主意,还“趁机取塔密干城”,严重威胁到蒙古军队在伊朗地区的活动。根据《出使蒙古记》中的记载,阿萨辛派甚至派遣了一支由四百人(或四十人)组成的“刺杀大队”赶赴哈拉和林,妄图刺杀蒙哥汗。当然,这场夸张且令人不可思议的刺杀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阿萨辛派的阴谋,激怒了当时所有的蒙古人。1253年,带着蒙哥汗“从阿姆河两岸到埃及尽头的土地,都要遵循成吉思汗的习惯和法令”的嘱托,他的弟弟旭烈兀离开了生他养他的蒙古草原,开始了征服西亚的征程。值得注意的是,蒙哥汗特别要求旭烈兀,务必彻底铲除阿萨辛派。

蒙哥汗

为了这场西征,蒙哥汗将一直驻扎在小亚细亚地区的拜住、塔亦儿等将帅及其麾下军队划归旭烈兀统率。与此同时,他从中原地区抽调炮手、火焰放射手、弩手合计千余人,并命令蒙古诸王“每十人签调其二”,统一交给旭烈兀节制。另外,为了保证远征之需,蒙哥汗命令阿姆河行省提供军需。

鉴于军队规模、即战力和后勤补给都有了足够的保障。因此,旭烈兀的军队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时间,整个穆斯林世界的哈里发、苏丹、王公贵族和宗教领袖们,各个被吓得魂不附体,寝食难安。

西征的旭烈兀

按照蒙哥汗制定的军事计划,蒙古军队在正式攻城之外,首先要由先锋部队展开试探性的围攻。因此,当旭烈兀的主力军队在全面进攻阿萨辛派之前,由怯的不花率领的1,2万人先锋部队,“先至苦亦斯单堡,攻下数堡,并围攻了吉儿都怯达两年之久”。虽然屡攻不克,但在很大程度上为旭烈兀调遣炮手攻城,留下了充裕的准备时间。

在正式强攻之前,旭烈兀通常会先向守城军民们下达劝降令,要求其主动投降。对于负隅顽抗的吉儿都怯、麦门底司等守备森严的坚固城堡,蒙古军队先后采用了围城、多路并进、四下攻掠、派遣炮手架炮轰击城门等战术手段。

当然,征伐阿萨辛派的战争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资料显示,只有约40余个堡垒的守将们选择主动归顺,剩下的300多个堡垒不仅坚持负隅顽抗,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蒙古军队一定的杀伤。

阿拉穆特堡的围攻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军队规模,官兵的即战力与作战经验乃至武器装备的先进性等层面,阿萨辛派根本无法与蒙古军队相抗衡。实际上,就连他们一直引以为豪的天险和城堡,也无法抵挡住回回炮投来的如雨点一般的炮弹和石块。

眼见一个又一个城堡被蒙古军队相继攻克,飞扬跋扈百余年的阿萨辛派上下彻底怂了。往日不可一世的宗教首领们猛然意识到:“在巨大的战争机器面前,恐怖主义的暗杀套路就跟过家家一般不值一提;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正规军,不惧生死的菲达伊毫无还手之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萨辛派内部发生了严重内讧。1255年,阿萨辛派的第七任首领阿剌爱丁,居然被自己的亲生儿子鲁克纳丁·忽儿沙用斧头给砍死了。在夺得最高权力后,他象征性地拆除了自己的几个堡垒,并在致旭烈兀的长信中宣称“永远会对其俯首帖耳”,意图换取一年的缓冲期。

蒙古军队中的攻城车

对于志在必得的旭烈兀而言,一年的等待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因此,蒙古军队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很快,鲁克尼丁所在的麦门底司堡被蒙古军队牢牢困住,“甚至连一只鸟儿都飞不出去”。

无计可施的鲁克尼丁,不得不硬着头皮派遣自己的儿子携三百名居民代表,主动觐见旭烈兀,商讨投降相关事宜。根据伊斯兰史料中的记载,旭烈兀不仅给予了谈判代表们足够的尊重,“还象征性的跟他七八岁的小儿子玩乐了一阵”。可即便如此,蒙古军队依然没有任何退兵的意思。

最终,山穷水尽的鲁克尼丁带着城内的贵族与随从们,主动走出了数百年的城堡,来到旭烈兀的宝座前宣布归顺。旭烈兀“要求他派遣人员偕蒙古军谕下40余堡,并去叙利亚说降阿萨辛派其他诸堡”。很快,他的所有要求都得到了对方的满足。

细密画中的旭烈兀

7尾声:阿萨辛派的毁灭

根据伊斯兰史料中的记载,旭烈兀似乎没有刻意为难鲁克尼丁。他不仅颁给了鲁克尼丁一个象征地位的诏敕与令牌,甚至还特别赐予了他一个蒙古女孩并准备将其送到哈拉和林“为蒙哥汗效劳”。

受宠若惊的鲁克尼丁当然不可能料到,这次远行是一场死亡旅途。原因很简单,在蒙哥汗得知旭烈兀意欲将鲁克尼丁遣送到自己帐下后,特意在回信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把他带来,白白的使驿站的马劳累呢?

蒙古骑兵

就在鲁克尼丁被诛杀的同时,他的妻妾子女、宗亲以及城内的所有人众都被尽数杀死。至此,这个活跃了近二百年的极端宗教恐怖组织,被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机器给碾成了碎末。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阿萨辛派的毁灭,著名穆斯林学者志费尼(1226—1283)没有给予一点的同情。他在《世界征服者史》中如是写道:

“山间的城堡被尽数摧毁,没有留下一块彼此相依的基石。这里没有留下他(鲁克尼丁)和他的家族的形迹,他和他的族人们都变成了人们嘴上的笑谈、世上的一个传说。”

阿拉穆特堡的围攻

与志费尼一样,法国历史学家勒尼·格鲁塞(1885—1952)也给出了类似的评价:

“这个可怕的教派,在12世纪曾经费尽了塞尔柱王朝苏丹们的一切努力,使苏丹国和哈里发教廷为之震慑,它是整个亚洲的伊斯兰教志气沮丧和瓦解的原因之一。现在,终于被铲除了,这是蒙古人对于当时的治安和文明带来的一种极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 李冬琪  来源:汗八里文艺之声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128/1983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