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宋朝以前都没有棉被,在零下几十度的冬天,古人是怎么扛过来的?

有一件事你可能不知道,在宋朝之前,中国人并没有棉被这种保暖用品。

当时的冬天比现在冷很多,气候全球变暖的概念还不存在,到了冬季,气温直线下降,全国进入冰天雪地,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难以想象。

然而在那个年代,这就是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没有暖气,也没有像羽绒服这样的冬衣,穷人甚至会在街头冻死。

那么问题来了,在那样寒冷的环境下,古人是如何度过漫长冬天的呢?他们又使用了什么妙法保暖呢?

花椒之于寒冬

寒冬时节,取暖问题最受老百姓关注,古人善于利用植物材料帮助御寒,其中以花椒应用最为广泛,所谓“花椒涂墙”,是将花椒磨成细末掺入泥浆涂抹在墙壁上,形成保温隔热层。

这一技术起源于汉朝皇宫内为皇后专门修建的“椒房”,每逢冬至前后,工匠们便捣碎数十斤新鲜花椒,调入泥浆涂抹墙壁。

漆黑暗红的花椒末与黄土泥浆交融,墙面呈现出温暖的棕红色调,等泥浆风干后,微微辛辣的花椒香气便会四散开来,这样的奢华建筑,自然只有身份尊贵的皇后才有幸享用。

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期,汉宣帝曾命人在未央宫修建数间椒房,专为新解除幽禁的王皇后而设,当王皇后初次踏入这温暖怡人的居所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自此之后,椒房便成为皇宫中的一大景点,新任的皇后和得宠妃子们都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居住于此。

与之相比,普通百姓家中哪里用得起这么多花椒涂墙!他们只能在穷极无聊的时候去山边打几捆柴回来取暖,整日劳作之余,还得忙前忙后生起炉火,这与后宫佳人们悠然自得的舒适生活实在是天壤之别。

不过,花椒之于百姓们,远不止是一层隔热涂料那么简单,磨碎的花椒末常被他们拿来泡酒、入药,发挥活血化瘀、驱风祛寒的功效。

更为常见的是,一小撮花椒粉,就能消除肉类或河鲜的腥味,提鲜美味,不少家喻户晓的古早菜肴,都少不了花椒这一道工序。

可见,不论皇室还是百姓,花椒都深受喜爱,它既见证了封建特权的奢靡,也记录了朴实民众的日常生活。

两相对比之下,前者的故事华丽而短暂,后者的使用则历久常新,一人一段花椒故事,构成了中国悠悠历史长河中的一道动人风景。

炭火取暖

除了在所住的房子上做文章外,炭火取暖也是通常采取的措施,可在古代社会,木材资源极为宝贵稀缺。

在西周时期,周厉王就颁布法令,规定山林属于国有财产,百姓不得随意进入采伐,到了宋朝,情况更为严峻,朝廷颁布了禁止私自伐木的惩罚性法规,一旦发现违法行为,轻则发配边疆,重则斩立决,在这种环境下,大多数普通百姓根本无法取得木材作为取暖用料。

为了度过寒冷漫长的冬天,一些贫困百姓只能冒着被严惩的危险,偷偷进入深山老林中砍伐树木,制作木炭谋生。

据史籍记载,白居易笔下描绘的那位可怜的“卖炭翁”,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整年在野兽出没的南山里辛苦劳作,砍柴烧炭用于出售。

大冬天的时候,他还盼望天气越冷越好,因为只有这样,他制作的木炭才能卖个好价钱,他才能换得一些布匹穿在身上抵御严寒。

然而,即便他曾在林中辛苦砍伐那么多柴草,最后获得的收入也寥寥无几,仅仅只够用几匹布在牛头上系了结,就当作了买他炭火的钱。

在这种环境下,大多数普通百姓根本无力取得木材燃料,他们为了度过漫长的寒冬,只能使用一些简陋的取暖方式。

比如在土炕上烧灶灰取暖,或者编织茅草垫当床褥,在其中填塞秸秆芦苇取暖,甚至有的极度贫困的人家,手脚冻破也只能披着破烂衣被瑟瑟发抖。

一些稍微好一点的人家,也只能用上普通木炭,但即便是这种木炭,一秤的价格也要两袋大米,对许多贫困户来说已经属于难以承受的奢侈程度。

与普通百姓疾苦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上层达官贵人们奢靡舒适的取暖方式,据史书记载,西凉国曾进贡一种名为“瑞炭”的极上等的木炭给皇室使用。

这种瑞炭质地坚硬细密,颜色青黑,可持续燃烧十数日不灭,燃烧时散发幽幽清香,温暖而不燥热,适合在室内取暖,于是,皇宫大内就用这种瑞炭烧于银质、金质的炉灶中,享受这种奢华舒适的取暖方式。

由此可见,在古代社会,穷人和富人在取暖方式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前者受制于法规和贫困,艰难求生,而后者则可以不受限制地享用各类奢侈方式,这种两极分化使许多普通百姓在严寒中挣扎求存,而少数达官能够置身温暖之中。

古代人过冬靠皮草

在现代,我们大多数人都能穿上厚实的棉衣羽绒服来抵御严寒,而在古代没有棉花的时代,人们主要依靠皮草这一天然物料来制作御寒的衣物。

动物的皮毛可以制作成衣服,这在古代就是很常见的事,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的猎户,他们经常会把猎到的野兽如狼、狐狸、鼬鼠等剥皮制成皮草衣服。

这种衣服厚实耐穿,毛茸茸的很温暖,可以很好地御寒,甚至古代战士的盔甲也大多是用兽皮制成的。

除了皮革,动物身上的软毛也可以利用,比如白狐的细腻绒毛,就可以制作成温暖轻薄的衬里,这种皮草衣服既保暖又漂亮,深受上层贵族的喜爱。

据说有些贵族大户甚至会收集上百只白狐的腋下绒毛,才能制作出一件价值连城的“集腋成裘”。

而老百姓们由于捕猎技术有限,更多时候是依靠养殖一些家畜,然后利用这些动物皮毛制成简陋的毡衣或者皮袄,有时他们甚至会在粗布衣里填充稻草取暖,可以说,在古代社会里,你能穿上什么样的衣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你的社会地位。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 奇趣魅丽坊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227/1996192.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