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他倒下刷爆网络!连马云见面都得叫大哥

—他曾“降维打击”二马,如今倒下刷爆网络

他一手压着马云,一手压着马化腾,连百度的李彦宏也只能在一旁小心翼翼的看着,三大互联网巨头如此给他面子,他到底是什么来头?他就是小灵通之父吴鹰,连马云见面都得叫大哥的男人。当年马云能够成功拿下孙正义2000万美元的资金,就是吴鹰牵了线,如今居然也沦为失信人了。

所谓的PHS技术,是日本人根据本国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小的特点发明的,日本人将其称为“个人手持电话系统”(不是手机),虽然用的是移动设备,但用的是固定电话网络,因此资费比手机要低很多。

当时,徐福新曾密切接触过多家国际通信巨头,力图合作开发,奈何对方均以小灵通技术落后为由,拒绝合作,其中华为、爱立信对此曾认真做过专项研究,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正是这些通信巨头们的集体缺席,吴鹰才得以买断该技术并强势推广。

1998年,在国际巨头纷纷不看好的情形下,吴鹰买断了这一技术,并取名“小灵通”,并且投入了几千万元,强势向全国推广。

什么来头?他曾“降维打击”马云和马化腾....

为什么别人都不敢做的东西,吴鹰却敢做?

其实吴鹰的算盘打得很精,当时大家都没什么钱,别说手机了,不少人连固话都装不起。至于小灵通,看起来像手机,用的却是固话的网络,一台小灵通只要几百块,资费还比手机便宜80%。

对于当时还用不起手机的中国群众来说,小灵通的魅力无疑是不可阻挡的。

然而,对于吴鹰来说,这也算一场豪赌。毕竟当时UT斯达康主要业务是传输设备,而不是移动网,狠砸几千万到一项“非主流”的技术中,市场能接受吗?

况且,这项技术算是打擦边球,没有移动牌照,却和手机看起来差不多,一旦工信部下令禁止,那就全完蛋了。

但吴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旦认准了什么事情,他就会赌博似的大干,把全部筹码都压进去,赢了就全赢,输了就全输,没有中间路线可走。

04

然而小灵通一开始的发展并不顺利。

直到1997年底,小灵通终于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

当时浙江余杭一个批发市场搬迁,为避免固定电话拆线的麻烦,当地电信公司和UT斯达康开始合作,利用当地交换机的多余容量,在当地做小灵通试验网。

实行单向收费,月租费20元,资费每分钟2毛。

与此相比,当时中移动、中联通的每分钟通话费要4毛、6毛,小灵通实惠的价格迅速收获了大批粉丝,风靡全国。

在小灵通的发源地余杭市,市区仅有4万人,但是小灵通用户就有1.5万,“除了老人和小孩,基本上人手一台”。

什么来头?他曾“降维打击”马云和马化腾....

人们排队抢购小灵通

肇庆开通小灵通后,仅一个月就放号5万多个;昆明市开通当日,装机量1000部;在西安,小灵通正式开通前,已有6万多人申请入户,开通当天放号4000多个,仅仅花了8个月,用户就达到了15万。

2000年3月3日,上线仅2年,在全球电信业低潮的情况下,UT斯达康于纳斯达克挂牌上市。登陆当天,股价一度高冲到73美元,涨幅达278%,公司市值瞬间膨胀为70多亿美元,甚至高于IT巨头思科;还被纳市戴上了“2000年第一季度十佳公司”的桂冠。

上市后,UT斯达康的业绩连续17个季度超过了预期,

鼎盛时期,小灵通能给UT斯达带来25.93亿美元(约213亿人民币)的年收入。

2002年,小灵通全国用户从几百万猛增到1500万;覆盖范围也从中小城市向大中型城市延伸,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

2004年,小灵通用户总数突破4700万,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55个城市。

到了2006年底,国内小灵通用户达到9300万,海外小灵通用户超过700万,全球范围内的小灵通用户突破一亿。

这一次,吴鹰赌赢了。

05

公司股市的好消息以及媒体的吹捧让吴鹰沉醉其间。天南海北飞来飞去,各种名人派对、财富论坛上总可见吴鹰的标志性身影,其气势、光环与大牌明星并无二致。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连福表示,作为小灵通精神象征的吴鹰,确有他的过人之处,但从小灵通一夜成名后,他似乎完全失去了自我。

“一个没有理性思维的人如果一度财力膨胀,性格往往扭曲,自己认为无所不能了,别人的正确建议都听不进去了,一切自我说了算,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单一的市场、单一的产品是很危险的,尤其对做高科技产品的企业而言,是最危险不过的,而吴鹰却偏偏固执地走到了这一步。

其次更为严重的是,吴鹰并没有意识到,小灵通辉煌的背后,隐藏着无限的危机——

小灵通用户体验实在太差。

因此,问题开始频频出现:信号不好、不能漫游、功能单一,出了市区就没信号,车速超过40公里通话就断断续续。

甚至因为信号差,小灵通还得了个外号,叫做

“喂喂操”,也就是说人们用小灵通打电话,通常都是——“喂….喂…..操…..什么信号?”

所以,一旦人们用得起手机,小灵通被淘汰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偏偏斯达康十分依赖小灵通技术和大陆市场,基本上全部资源都放在了小灵通上面,抗风险能力很差。

说到底,小灵通的出现,终究还是时代的产物,假如不随着时代而进步,终究会被时代所淘汰。

06

从2004年开始,3G技术日益成熟了,手机的资费下降,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手机不再是难以企及的奢侈品。

虽然小灵通的用户数一直都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已经远不能和之前相比。

没有考虑到“范围经济”,把几乎全部的力气投注到小灵通上,最后当小灵通业务呈现发展迟滞征兆时,再提转型,为时已晚。

这时候,斯达康的决策层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尴尬的处境迫使吴鹰不得不做出改变:转型往哪里转,又是一个问题。

投3G!

而此时在3G领域,已有很多企业进入,诺基亚、爱立信、北电、华为早已安营扎寨、厉兵秣马,在终端设备上拥有明显优势。

此外,由于当初吴鹰做小灵通做得很强势,分抢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饭碗,曾经给两者造成了很大压力, UT一度与两者关系很僵。

所以,就3G业务,爱立信、诺基亚等企业领导都曾拜会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均盛情接待,唯独吴鹰吃了对方的闭门羹,再加上3G迟迟不发牌照,于是UT转投3G深陷无底洞。

但吴鹰试图凝聚全身气力扭转颓势,他亮出了最后一张王牌:IPTV!

事实证明,他又错了。而这次,吴鹰似乎已无力回天了。

最终,小灵通的用户一路下跌,从2006年的9300万一路下跌到2009年的6800万,斯达康的股价一路下跌,亏损严重,吴鹰也被董事会解职,黯然出局。

从2007年1月1日起,斯达康宣布由UT独立董事Tom Toy担任公司董事长,陆弘亮仍担任公司战略顾问,但全球CEO将不再考虑吴鹰。

2009年,工信部发文,明确要求所有1900MHz——1920MHz频段无线接入系统应于2011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

2011年1月1日起,中国电信将小灵通正式退市,为3G让路;2014年,小灵通基站被关闭,宣告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一个时代就此落幕。

赌赢了那么多次,这一次,吴鹰算是输得一塌糊涂。

07

离开斯达康之后,吴鹰就把手头的股份全部卖掉,做起了投资人。

但经历了那么多次起起落落,吴鹰的骨子里面的“赌性”减弱了很多,变得异常低调,对于投资项目也是非常谨慎。

因为辈分高,他经常被邀请做互联网大会的主持人,问一些别人都不敢问的问题:

马化腾:如果阿里巴巴变成了你的了,你能做什么事,可以比马云做得好?今天马云不在,你可以放心说。

结果马化腾一顿狂侃,只是说来说去都没说到点上。

贾跃亭乐视那幺小,怎么和BAT竞争?贾跃亭调侃称,“BAT是三座大山,让无数创业公司暗无天日。创业公司普遍面临三大命运:要么被BAT复制、要么被并购、要么被参股。”

李彦宏在一旁听了赶紧辟谣:“三座大山是盆景,大家不要害怕……”

什么来头?他曾“降维打击”马云和马化腾....

就连BAT三巨头的这张历史性合照,也是吴鹰撮合的。在2017年的深圳IT领袖峰会上,吴鹰专门让马化腾、马云、李彦宏同台照相:“BAT三巨头很久没合影了吧?不是三巨头,是三位先行者。”

什么来头?他曾“降维打击”马云和马化腾....

08

从曾经的小灵通之父,到现在的投资人、主持人,吴鹰的转变之大,真的有点让人有点吃惊。

一想到他曾经缔造的小灵通的传奇,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他的人生就像一场场赌博:他赌出了自己的辉煌留学生涯;回国创业赌出了第一桶金;甚至还赌出了一个市值70亿美元,年收入216亿元的商业帝国。

可惜,在一赢再赢之下,他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懂得见好就收,白白错失了转型的良机,结果在优势明显的情况下,几乎一夜之间就把之前赢的全都输了出去。

商场如战场,吴鹰的胆识与勇气值得我们称道,他在创业路上的拼搏也值得我们学习。但回顾他的兴衰荣辱,我们会总结出一个道理:

居安思危、勇于创新才是保持长盛不衰的秘诀。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总裁简报 金融文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109/2001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