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灵之灯 > 正文

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可能陷入了“假性低欲望”

“他并没有在生活之中,他使自己远离生活,使得生命和人类的活动以及体验在他看起来是那么荒谬和微不足道。”

——欧文·亚隆

最近,我们看到一条读者留言:

“KY君你好,我最近很丧,想找你聊聊。我以前是个对生活特别有热情的人,特喜欢旅行,无论长假期短假期,都在世界各个地方打卡,然后分享我的旅行vlog。我很喜欢那时候活力满满的自己。

可我发现我变了,我不再活力满满,甚至越来越丧。不只是工作上提不起劲,感到职业倦怠,我觉得我现在是生活倦怠——每天都觉得生活真的好没有意思。我对这样的自己很不满意,但又好像回不去了。

KY,我该怎么办?”

这位粉丝提出的生活倦怠这个概念深深戳中了我,这也让我联想到了这两年很火的一个词“低欲望”。

这两个词的背后,指向同一种对生活和事物失去了兴趣的无意义感。但是,真的是不想要、没有追求了吗?

其实,这种低欲望的表现,指向的是一种群体性的心理状态——“生活倦怠”。

“生活倦怠”的背后,是这5种复杂又微妙的心理

以下5种心理感受帮你判断自己是否陷入了“生活倦怠”:

1. 判断自己很大概率无法得到理想中的“美好生活”。

2. 感到自身努力的渺小和无意义,因而无法对美好的未来怀抱预期。

3. 这种“无法得到”并不全是自己的错,甚至很大程度上不在自己的控制中,因此隐隐怀有“不公平”的微妙感受——这种隐藏的愤怒并不指向某个特定的人,而是指向给自身造成巨大压力的外部世界。

4. 其实还有想得到的事物,却没有途径得到。对自身当下所拥有的感到满足的人,并不会对生活倦怠。

5. 预先为“自身”和“外界世界将给予自身的反馈”做出负面的预判,好让自己在负面情况真的出现时有一种控制感——人生本来就是如此啊,我早就知道了不是么?

在某种程度上,生活倦怠是一种价值与行动失调后产生的心理状态。

在价值上,对于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上、对于自己每天在其中的行动,都感到没有什么意义。但行动上,却又还不得不付出日常的努力,“该干嘛还得干嘛”,否则可能连现有的生活都无法维持。

我们需要学会找回“生活的兴趣”

生活倦怠的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过度强烈的不确定性,会让人陷入“自己完全无法掌控生活”的恐惧,甚至产生习得性无助。因此,应对不确定性,对预防和解决“生活倦怠”都非常重要。

大家可能不知道,“感兴趣”这种情绪,是调节人们“对于不确定性的感受”的最重要的情绪之一(Kashdan, 2004)。人天性厌恶不确定,在不确定中会感到惊惶不安,但如果此时人们能对不确定的未来产生某种兴趣,就能够把“焦虑”转化为“兴奋”。

比如一个人失业在家,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害怕再次失败。但如果ta能对一份渴望得到的工作产生兴趣,这种兴趣感会让ta产生对未来的好奇,此时处于不确定中的ta会感受到“希望”“憧憬”等积极情感,从而降低对不确定的负面感受。

可以说,对生活燃起的兴趣可以帮助我们抵消不确定感带来的无望。

当然,哪怕是在更好的时代,对生活的兴趣也不是不付出努力就能一直拥有的。

很多人可能觉得兴趣是一劳永逸的,比如有人认为只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就能对工作一直保持兴趣,于是每每觉得工作无趣就想跳槽。但现实是,日子久了,上班依然如上坟,兴趣还是会变成煎熬。

对待生活也是一样的。哪怕是最受人艳羡的生活,由于人性本能中的“习惯化”机制,我们一定会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失去最初的新鲜感和满足感。哪怕没有生活或时代性抑郁给我们的限制,对生活的兴趣也是只有付出刻意的努力才能持续维持的。

一个人对事物的兴趣会随时间产生变化,“三分钟热度”是常态。这就要求我们要么始终保持在生活中,刻意找寻一些新鲜的体验;或者在某件事上投入深度探索的努力,真正感受到更高的认知才能感受到的乐趣。

兴趣不是找到的,而是刻意被发展出来的。找到生活兴趣的第一步,是渴望培养出自己对生活的兴趣。

很多人误以为,对一切都没兴趣是没时间去发现它,但心理学家认为,兴趣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刻意发展出来的。

早就有研究发现,相信兴趣是待被发现(find)而不是发展(develop)的人,对生活的热情更少,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也更低(O'Keefe et al., 2018)。Ta 们走到一个事物面前,发现“哦,这个我不感兴趣”,以为这不是自己所要寻找的,于是就走开了。因此 ta 们在生活中的投入往往不够多元、相对单一。

这些人没有做什么努力,只是在生活中寻觅看不见摸不着的兴趣,等待兴趣自己找上门来。这样对待生活的态度,在整个大环境并不欢快的当下,显然是行不通的。

生活的兴趣从不在别处,而就在当下

一如伍迪艾伦曾在电影《午夜巴黎》中探讨过的那样,每个人都以为过去、旧的却充满机遇的时代是更好的,但每当我们真的回到过去,就又会产生也许更早之前的时代才是最好的想法。

于是,主角套娃式地找寻一个最好的时代,却没发现自己始终生活在了别处,丧失了活在当下的主体感。

有调查就发现,每个时代的人都认为当下的时代是最糟糕的,过去则是更好的、更轻松的。但其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认为糟糕的过去又会被现在的人怀念(Mastroainni, 2023)。大家都困在了一个名为“过去更好”的理想时代里。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那逝去的则变为可爱。”

当我们看着过去时,放大了那些蓬勃的发展,看到了那些名人志士的豪迈,却遗失了对微小个体的留心,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历史学家所书写的小人物,会发现:有时候好的时代里,小人物过得同样困苦;而在不那么好的时代里,小人物们也能过出属于自己生活的乐趣。

生活的确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有时向好,有时也会向坏,但如何去度过当下的生活,却依赖于我们主体性的选择。

不管在哪个时代,总有那么一批人能始终活在当下,哪怕困苦和有所局限,ta 们还是能把生活过出滋味和乐趣。

在 ta 们的内心,大概有这样一种信念:世界和我们的关系没有那么糟糕,信任它一点,我们还是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好。

这或许不需要什么多大的努力,而只是选择停下来,看到路边春天的樱花恣意地绽放,然后决定今天下班后要去干一件曾经狠狠期待过的事情(19点才下班但还是赶到迪士尼看了最后一点烟花)。

当新的体验再次降临,我们也会随着时间的步伐重新获得对生活真诚的兴趣。

毕竟,相比起过去和未来,当下一直在这里,是我们在时间里唯一能到达的地方。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KnowYourself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403/2038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