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网闻 > 正文

北京家长崩溃:房子2千万 年薪百万年 混这么惨

作为一个北京家长,我想说,北京地铁早不是两块钱了至于其它,倒是挺真的。当然了,北京家长不可能都年薪百万,住上千万的房子,北京家长也不都鸡娃,也有躺平、放飞的,但北京确实有很多家长,跟描述中大差不差。

其实,问出“为什么”的时候,潜台词一定是“你咋过成了这样?”今天主页君就好好跟大家唠唠,北京家长是怎么“混”成这样的

咱们先说一两千万的房子。即使没来过北京,你肯定也听说过“天价”学区房,20多万一平。这是第一梯队的顶级学区。像东西海一些二梯队的学校附近,基本也要10万起,如果一家三代住个三居,怎么也要上千万。这些北京家长,很多是曾经的“小镇做题家”、“考一代”,家底并不算丰厚,但如今却鬼使神差地坐拥千万老破小。

一种情况是,入手早,比如毕业就落户海淀、西城,工作生活都稳定了,顺势就置办了房产。当年单价3万一平,双方家庭凑一凑,也能凑出个首付,只要上车早,没几年贷款就能还完,之后还可以换个面积大些的“老破大”(看看2010年海淀万柳和西城金融街房价)

还有一种情况,首套房子置办在了昌平、通州、大兴这些区,但是随着孩子出生,教育问题提上日程,于是“孟母三迁”,这时候房价虽然已经涨上来了,但可以把郊区房子卖了,再贴贴补补、贷款、借钱,咬咬牙,也就进城了。

但无论是上面哪种情况,基本就一套自住房,如果是学区,那孩子上高中之前,基本不会动,如果不是学区,动也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非学区房到学区房的一步步置换、搬迁。

说白了,大多北京家长也不过是生活在北京的普通人,房子出手,是“千万富翁”,不出手,就是穿梭于老破小区的城市民工,虽然房子值钱,但并不能当钱花,除非卖了回老家。自己到底资产几何,卖房的时候才能见分晓。(对了,上车早的还好,上车晚的每个月还有一万到几万不等的房贷要还。另外,这两年房价大跳水,肯定不如前两年值钱了)

咱就说,住着一两千万房子的北京家长,这日子该怎么过?地铁出行、菜市场买菜、穿着100+的卫衣,是不是正常又合理?

(再看看2023年海淀万柳和西城金融街房价)

还有一些北京家长,至少有两套房,一套自住,一套上学。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东西海的老破小区有多让人绝望,有孤零零一栋房子遗世独立、连小区都没有的;有在胡同里弯弯绕绕,车子都开不进去的;也有楼道里像经历过火灾一样,黑黢黢的……入手这类房子是为了上学,不是为了生活。生活在别处。可能在朝阳的大平层,可能在郊区的小别墅。但有什么用呢?周一到周五,一样要骑着小电驴,春秋冬罩着挡风棉被,穿梭于家跟学校之间。由于老破小没有停车位,上下班高峰又堵车,坐地铁上下班依然是最明智的选择。

我认识一个西城的大领导,孩子自然是ZB生,当年孩子上学可以从最牛的小学和最最牛的小学里二选一,这位大领导也跟大家一样,每天骑着小电驴胡同里穿梭接孩子,在这一点上,北京家长都一样。

说完房子,再说说“年薪百万”。东西城家长,体制内的不少,海淀搞科研和高校教职工居多,这些家长年薪不会很高。

年薪相对高的,一半儿是搞IT的,一半儿是搞金融的。

这几年,经济形势不好,大厂裁员经常整个部门“一锅端”,金融行业也一样,每天走钢丝,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低欲望高收入的后厂村,大厂聚居地)今天年薪百万,明天可能就坐在星巴克找猎头投简历了

,而且都是35+、40+的北京家长,在求职市场上没有半点优势。也有自己创业的,更为艰难。我一个朋友从大厂A出来自己创业,结果家底都要烧没了,又跑去大厂B,打工领年薪,养活自己的小公司,最后依然是关门大吉。

所以年薪这事儿,挺虚的,今日不知明日之事,说不定哪天,工作没了,或是公司没了。。。

而且年薪高,随之而来的消费也高。

比如,你肯定觉得,年薪百万,即便没有北京户口,也可以支撑孩子上个不错的私立,一年学费20万,才占总收入的1/5,完全负担得起吧。但要知道,很多私校,在学费之外,还有各种隐性消费,有的学校学费里包含兴趣班,但你若想往深了学,还要额外附私教费,有的学校吃有机菜、进口水果、下午茶点琳琅满目……餐费都是笔不小的数目。更不要说放假各种游学,国内国外见世面……年薪百万,队友全职,孩子读私校……中产的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泡沫,一戳就破。

在北京,你是没有穿衣焦虑的。去海淀各个兴趣班、补习班外面过道转转,T恤、卫衣、牛仔裤、平底鞋,加上机构送的印着logo的帆布袋或双肩包……这些都是标配。冬天开个家长会,一水儿的黑羽绒服。好朋友朵妈,资深海淀家长,前段时间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还跟杨澜合影了,单看衣服,职场干练风,再看裤子和鞋子,妥妥的“海淀老钱风”。

北京家长,在穿着上根本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只追求舒适和便捷。关键只要穿得干干净净,还真没人关注你穿的是啥。咱们脑补一下——早上,孩子提着饭盒、水壶,攥着红领巾、小黄帽,挎着美术袋,被你扯出了门,你背着孩子硕大的书包,俩人跨上小电驴,一脚蹬到校门口,看着孩子进了校门,你再骑着电驴直奔地铁站,在黑压压一片的电驴中给自己的座驾寻一处安放之地。

然后你一路小跑赶地铁,一趟没挤上,再来一趟,中间换乘N次,出地铁一路小跑,在楼下争分夺秒买个鸡蛋灌饼。进到办公楼再排队上电梯,一趟没挤上去,再来一趟,有半个人的位置,也要屏住呼吸挤上去,根本不去理会电梯满员时滴滴滴的尴尬,只要能关上门,就是人生赢家。试想一下,如果你踩着高跟鞋,这一早上,你有100次扭脚的可能。所以,对于北京家长来说,一两百块钱的卫衣、T恤、平底鞋,才配这兵荒马乱的一天。

住着上千万的房子,穿着100块钱的衣服,给孩子报十几万的课,怎么看,北京家长都有点“暴发户”的意思一年报十几万的课,有,但分阶段。学龄前,各种兴趣班,每个1-2万,基本是试水,孩子不感兴趣或没什么天分,到小学阶段就放手了。

如果有小升初需求,小学要拿下各种比赛、各种证,奥数、编程/机器人/科创、英语等等,一年十几万,一点不夸张。

上了初高中,不管是培优还是补差,各种小班、私教,价格都不低。

不过现在教育资源多,平台多,丰俭由人,很多家长自己就是名校毕业,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可以亲自下场。

只不过有鸡娃的精力,就没有赚钱的时间,所以北京家长基本是部分外包。在教育上,北京家长确实舍得投入,不只是金钱上的投入。我周围大部分有娃家庭,家里是没有电视的,但书却是一箱一箱往家搬。

工作再忙,也会在周末留出一天,跟孩子一起爬山或逛博物馆。

哪怕学习外包给机构、老师,也会盯着孩子学习的进程和效果。

热衷与人交流教育经验,同时自己也会获得更多的教育风向和信息。

整合周围一切教育资源,比如同学家长是植物学博士,老同学在高校实验室,邻居在航天X所工作,工作伙伴曾经在媒体工作过……这些都能成为丰富孩子知识体系的钥匙。

在北京扎根的“考一代”们,从小受的教育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但现在,“考一代”们却活成了别人不想效仿的样子。

在北京的朋友经常跟我提起,说老家的人,不理解他们内心的拧巴。拼尽全力来到北京,能享受北京的医疗资源,但最好的医疗资源还是“与我无关”;孩子接受着北京的教育,但北京最好的教育资源依然“沾不了边”;老人过来帮忙带娃,代价是放弃老家舒适的大house,一家三代挤在北京几十平的老房子里……如果你要说,累,就回去吧。把北京房子卖了,回老家舒舒服服过完这一生。这时候,又退缩了。天知道,这些北京家长当年是怎么过五关斩六将才考进985的。

如果打道回府,一切归为零,孩子还要重走一遍“你来时的路”,但要比你走得更加艰难。

话说,70后、80后当年还是享受到“时代红利”的,当年房价还不高,北京落户还不难,找工作还容易,晋升通道还畅通。但下一代,就没那么轻松了。

像山河四省、江苏十三太保,没有最卷,只有更卷。反过来再说北京,“考二代”想考个大学很容易,但想考名校,就不仅是智力+努力的结果,还需要资源、财力,甚至几代人的托举。你觉得孩子踩在985父母的肩膀上,就赢在起跑线上了?要知道你孩子的竞争者们,是踩在清北哈耶父母的肩上。这还没算上“考三代”,人家的爷爷奶奶就是大学教授。白天打工,晚上鸡娃。北京家长,不配高调!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米粒妈频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404/2039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