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外媒看中国 > 正文

美媒:中国政府听耶伦的话,是为自己好

为了自身利益,中国政府应该重新考虑其以制造业为重点的经济战略。

过去几天里,针对中国以制造业为重心的经济政策,美国财政部长耶伦(Janet Yellen)促使中国政府同意与美国展开对话。但中国转变政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然而,对于中国这样惯于重商主义的政府来说,有充分理由认为,中国应该为了自身利益重新考虑这一战略。

在中国推动制造业发展之际,中国企业积极向海外销售电动汽车、电池和其他产品,而且往往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由于内需疲软,这些产品在国内销售不畅。这一势头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警惕起来。

我的同事Jason Douglas和Dave Sebastian上周贴切地将眼下中国出口的迅猛势头形容为“中国冲击2.0”,令人联想到2000年代初,中国加入全球贸易体系后不久对外出口激增的情景。

正如他们所报道的,美国和欧盟威胁要提高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产品的贸易壁垒。与此同时,巴西、印度、墨西哥、印尼和其他新兴经济体正将矛头对准来自中国的钢铁、陶瓷和化学品。

除了外部压力,中国政府还面临着来自内部的压力。

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受到工业产能过剩的困扰。不必要的工厂消耗了企业利润,浪费了资金,并削弱了生产力的增长。有一段时间,习近平和他的经济团队似乎终于准备解决长期存在的生产过剩问题。

中美贸易战打响之际,在川普(Donald Trump)主政白宫期间,就连习近平当时的首席贸易谈判代表兼经济顾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也向来访的美国商界领袖表达了对受到美方抨击的产业政策的担忧。刘鹤指出,这项被称为“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造成了浪费。

刘鹤的一位助手当时告诉我,各级政府引导银行提供的廉价贷款导致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产能严重过剩,从而降低了该行业的生存能力。

但自那以来,几乎没有任何应对措施。随着中美关系持续紧张,习近平的领导班子反而加快推动以电动汽车、半导体、人工智能和可再生能源部门为重心的产业发展,这些领域被视为中国超越美国的关键。

这些努力有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制造实力,尤其是在电动汽车生产方面。但在这背后,中国整体经济仍在挣扎,许多经济学家表示,国家主导的产业发展可能会在未来引发更大的浪费。

零和博弈

在中国的一百来家电动汽车制造商中,目前只有两家在赚钱——比亚迪(BYD)和理想汽车(Li Auto)。

许多企业通过降价来抢占市场份额。上个月,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Xiaomi)将其首款电动车定价为30,400美元左右,相比之下,特斯拉(Tesla)的一款电动车在中国的起售价约为34,600美元。小米首席执行官雷军承认,该公司是在亏钱卖车。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研究顾问Thomas Klitgaard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由于中国利用高关税迫使外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国内设厂,通常是通过与中国同行组建合资企业的方式,现在中国进口汽车的数量已经微不足道。

因此,该报告认为,中国从内燃机乘用车向电动汽车转型的任何路径都将意味着赢家和输家都在国内,这是一场零和博弈,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不会有太大帮助。

耶伦现在鼓励中国做的事,也是像去年年初退休的刘鹤这样的官员认为有必要做的事。但考虑到具有市场意识的官员大多处于边缘地位,如今中国政府做出改变的意愿比过去更加有限。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华尔街日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411/2042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