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150年前他们走出国门

作者:

1872年8月,首批留美学童在轮船招商总局门前合影

1872年,清政府派出首批30名学童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出洋时平均年龄只有12岁。

启程那天,这些学童身穿蓝袍马褂,从上海乘船出发,横跨波涛浩渺的太平洋,在美国西海岸旧金山码头登陆,乘坐刚刚贯通北美大陆的蒸汽火车,来到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赶在9月22日这天入学,开始了他们预定长达15年的留学生涯。

这批留美学童,初期招生并不顺利,当时,尽管“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遣诸学徒出洋”,却并无一个学童来自故家世族,巨商大贾和朝廷官员的家庭。这些家庭对出洋留学全都抱有抵制态度。容闳在上海设立预科学校招生,报名者寥寥,竟然招不够第一批的30个名额,他只好回老家动员乡亲。当时所有招募而来的学生都是普通人家的子弟,条件是熟读四书五经,身家清白品貌端正禀赋厚实资质明敏便可入选。

这些学童到达美国后,被分配到美国家庭中生活,以便尽快克服语言障碍。房东家的女主人出于爱怜,常常会抱住中国学童亲吻他们的脸颊,令学童个个满脸通红。礼拜天房东会带他们去教堂,因为清廷有规定不许信仰基督教,他们想拒绝又不好开口。至于西餐,学童们开始吃不惯,带队的清廷官员自带的腌黄瓜,没几天就被学童偷吃光了。

这一切生活方式的差异,都没能难倒中国学童,他们通过努力学习语言,很快地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在长达近十年的相处中,他们与美国房东建立了亲人般的关系。

从1872年到1875年四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了四批共120名学童赴美国留学。到1880年,已有50多名学童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其中22人入读耶鲁大学,8人就读麻省理工学院,6人进入伦斯勒理工学院,3人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人进入哈佛大学。

这些学童在美国接受了西方教育,过上了美国式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学童长大后不愿再穿长袍马褂,而经常是一身西装,甚至不少学童还将脑后的长辫剪掉。又因为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学童们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渐渐失去兴趣,进而在思想上认同了西方社会关于个人权利、自由民主等先进理念。这些变化在清政府守旧官员看来,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不可容忍。

在美国求学时期的“留美学童”,他们已经剪去了辫子

原本,李鸿章希望留美学童中,能有人进入军校就读,但美国政府只允许日本人就读军校,而将中国学生拒之门外,故驻美公使陈兰彬主张撤回留美学生。加上留美学生受西洋风气影响,观念转变,甚至皈依基督教和剪去长辫,令守旧的清朝官僚十分不满,于是纷纷要求撤回留美学生。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学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全部学生被召回国内。致使在耶鲁大学就读的22名中国学生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二人顺利完成学业。其余20人中,容揆和谭耀勋二人拒绝回国,留在美国完成了耶鲁大学学业。另有二人则是被召回后,重新回到美国,读完了耶鲁。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完成学业,耶鲁大学校长波特曾致信清政府总理衙门,希望清政府能收回成命。他在信中说:

今天听说要召令留美学生回国,真是无比遗憾。对学生来说,目前正是最重要的时期。他们像久受灌溉培养的树木,发芽滋长,就要开花结果,难道要摧残于一旦尽弃前功吗?

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自从来到美国,人人善用时间,研究学术,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优美高尚。他们不愧是大国国民的代表,足以为贵国增光。

但是,清廷仍坚持己见,一意孤行,决定撤回所有的留美学童。

在美国读大学期间,“留美学童”合照。由于被认为“过于洋化”,他们被迫中断学业回国

当年120名赴美留学的学童,有3人在美国病故,23人中途辍学,2人滞留美国,剩下的92名留美学童,分三批“凄然回国”。这92名回国的留学生中,学籍可考者87人,其中小学生19人,中学生35人,合计54人,正在接受初等教育。其余33名在读大学生,只有两人已经完成学业,获得学士学位,其中一人就是日后成为著名工程师的詹天佑。

这些被召回国内的留学生,原以为回到祖国,会在上岸时受到同胞的热情欢迎。谁知迎接他们的,却是冷落和嘲讽。当时的《申报》这样写道:

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遣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普通家庭)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

把报社的文字翻译一下就是:这些学生的出身都不好,他们哪够资格学习西学,掌握军国大事?而且他们在国外不能洁身自好,白白辜负了国家的一番辛苦栽培。

然而,回到国内的留美学生,却以他们杰出的表现,给了嘲讽者一记响亮的耳光。他们分别进入政界、军界、商界、教育界等各个领域,参与到中国最早的铁路、电报、矿业的建设之中。其中的出类拔萃者,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矿冶工程师吴仰曾、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等。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位抗命不归的容揆,在继续完成学业从耶鲁毕业后,并未受到追究。他先是在纽约报社做自由撰稿人,后来到华盛顿中国驻美使馆工作,服务长达43年。他的爱情故事曾是一桩佳话,岳父考察了他十年,才同意女儿嫁给了他。

和容揆一样,温秉忠也是第二批留美学童,曾就读于美国麻省伍斯特理工学院。回国后任两江总督端方的幕僚,官至清政府二品大员。他的妻子是宋氏三姐妹的姨妈,宋氏三姐妹都是由他带到美国留学的。

当年,满清政府之所以同意派遣学童留美,和三个人的促成密不可分。

最先提出派学童前往美国学习的人是容闳,容闳是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中国人。他以自己的留学经历敏锐地意识到,国家要摆脱愚昧落后的状态,必须接受先进的文化教育。他的这个主张得到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大力支持。在三人的呼吁努力下,于1870年成立了“幼童出洋肄业局”,这才有了后来的四批120名学童留学美国的壮举,并影响深远。

时隔30多年之后,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官派和自费留学。其中最著名的官派留学,便是“庚子赔款留学计划”。而这笔1500万美元的资金,是中国驻美公使梁诚从美国人手里要回来的。

梁诚是第四批留美学童,在他的从政生涯中,他还协助张之洞从美国手中争回了粤汉铁路的筑路权。

为了选拨“庚款生”赴美留学,当时的内务府将原属皇室的清华园拨给学务处,成立了预备学校“清华学堂”。1911年,原留美学童、时任外务部主事的唐国安出任学堂监督,将学堂改名“清华学校”,唐国安是首任校长。

由清华学校选派的第一批庚款生,有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第二批庚款生有胡适、赵元任、竺可桢。从1909到1918年,共499名学生使用庚子赔款留学美国。我们所熟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杨振宁,也是庚款留美生。

参考资料:

《中国留美幼童历史回顾》

《1872年8月,中国第一批幼童前往美国留学》

《145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他们的故事离奇曲折》

2024-04-07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汉嘉女1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411/2042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