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奇妙世界 > 正文

原来非人的生物也有喜怒哀乐

 --《植物,也有情绪》提供生命奥秘新视野
“谨向大自然和她的众多造化

致以无尚的感谢

这些生命的形式曾经在我的实验室里短暂驻留

并为我好奇的心

展示了她们深藏的能力”

                                                                        ——巴克斯特


 


最近市面上出了一本有趣的书--《植物,也有情绪》,这是作者巴克斯特(Backster)积累四十多年来的研究,从发现植物竟也有喜怒哀乐、甚至知道轻重缓急,乃至于鸡蛋、菌类、与人体分离的白血球等不具感觉器官的生物也具有感应能力,挑战了现有科学的定义,也激发了人们重新思考对生命的看法。

巴克斯特是二次大战时期担任美国测谎专家。1966年一个二月天,他突发奇想的将一株龙舌兰连结到原为情报工作而使用的测谎仪上。当为植物浇水时,连接叶片的仪器竟画出一种曲线,显示出如人高兴一样的情绪反应,他吃惊不已。有一次他动念想用火烧掉植物叶子,只是想,还没动作,指针立刻做出剧烈反应,使他意识到植物有知觉、感情,知道他想什么。这些惊人的结果促使他展开相关研究。

一步步的,巴克斯特走近微小的生命,看到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例如他将未受精的鸡蛋连上电极,发现有和处于孵化期的鸡蛋心率相同的曲线;也发现优格当中的益生菌是活的,会对其他优格中被加入伏特加酒杀死的益生菌产生反映。更有一次他的伙伴Steve看到杂志内养眼画面时,从Steve身上采集来,接在仪器上的白血球竟做出剧烈反映,这使他得知从主体上被分离的细胞仍和主体有一 定联系,也令Steve改变原有固执的观念。

然而巴克斯特的研究迄今难以被主流科学界接受,主要原因是实验重复的困难。本书编辑许凯雄说,巴克斯特做出的具代表性的实验有一个共同因素,就是当下他动了真念。之后重复同样的实验,若存有试验的念头而非真念,植物会知道,就无法做出相同结果。因此实验设计必须考虑到植物有感知能力的因素,但许多科学家不相信,也不愿遵守。

生命本身的复杂性,可能远远超出物质层次,很难被现有科学手段所探测。同时也在大学任教的许凯雄表示,目前生命科学对物质的认识已经相当精细,但仍说不清楚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因此有些顶尖的科学家,后来选择走入宗教、神学领域去追寻真理。

专家推荐

这本书对“生物通讯”领域而言有着突破性的意义。借着极精密的科学方法和大胆的求证精神,巴克斯特向我们证明了一件事:世界上所有物质都具有感知能力。对于想要深入探索“什么是真实”的人来说,本书是一份必读教材。
──珍.休斯顿博士


《跳跃时空》(Jump Time)和《探索未知的热情》(A Passion for the Possible)等书作者

克里夫.巴克斯特的发现为科学塑造了一套新的典范。如果我们想要为今天的人类和地球找出疗方,就应该先了解这个典范。我衷心感谢克里夫为我们挺身而出,做这条道路的前导。总有一天,全人类都会向这位伟大的开拓者致上无限的敬意。
──狄巴克.乔布拉
《如何认识上帝》(How to Know God)作者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陈柏圣

来源:新三才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