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养生脾四味:人参、姜、炙甘草和大枣!

01

在学中医前,我看到“脾气”这两个字,就是百度释义的这个意思,“脾气”是讲一个人的性情,“脾气”的大与小,表示了一个人情绪外在显露的强弱。

学了中医以后,知道“脾气”有了另外一层含义:指脾的功能及其赖以产生的精微物质或动力。

这句话稍微有些学术,我给大家做些解释。脾是后天之本,主运化。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喝进去的水,经过脾胃的运化,分清泌浊。浊物向下,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食物中属于“清阳”精微物质部分,则通过“脾气散精”的作用,将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供身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使用。

气虚弱,也就是脾的运化无力,就会出现脘腹胀满、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状,这时候就需要健脾,也称之为补脾、益脾。

从饮食的角度讲,性味寒凉的食物易损伤脾气。脾气不足时,可以吃一些具有补脾气作用的食物,这类食物一般具有性平味甘或甘温的特性。

在《伤寒论》里有四味药:参、姜、炙甘草、大枣,简称“脾四味”。之所以称它们为“脾四味”,是因为这四味药组合是健脾的黄金搭档。

“脾四味”中的参,一般是指人参。东北,特别是吉林长白山的人参现在名气很大,可是直到明朝,人参的主产地不是在东北,而是在山西五台山一带,你相信吗?

02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山西五台山一带的老百姓把人参视为“地方害”。你肯定会觉得疑惑,人参这么好的补品药材,老百姓为啥视之为“地方害”呢?这正是因为人参是一味极好的补品,宫廷每年都要求上贡,上贡的任务量还不小,如果不能完成上贡的任务,当地地方政府就要追责,最终上贡的任务都压在药农头上,所以,当地就把人参视为了“地方害”。后来因为五台山地区自然保护的工作做得不好,森林被大量砍伐,到了明朝后期,山西基本就没有什么人参可采了。

后来,东北地区,主要是吉林长白山一带,能产出比较多的人参。目前用的人参,基本都来自东北了。

人参是非常重要的补气药,可以大补元气,还可以有针对性的补脾、肺、心、肾的脏腑之气。

前面讲到,明朝及其之前,人参主要产自山西上党地区,五台山一带,后来因为森林环境破坏和过度采挖,山西上党的人参绝种了。人们希望找到人参的替代品,明朝的时候,在山西上党地区发现了一个人参的替代品——党参。

党参没有人参补元气的作用,但是党参补益脾肺二脏之气和生津的作用和人参相似。所以脾四味中的参,也可以用党参。

如果是热性体质,脾四味中的肾可以考虑用西洋参,虚寒之人可以考虑用红参。

姜,温中而发散,能让脾胃热起来,运行起来。姜补脾阳、脾气的功能非常显著。临床上发现一个人津血亏,可以用麦冬、地黄来滋阴养血,但是只靠生地、麦冬来滋阴,因其粘腻的特性,阴血是直接补不进去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姜补脾阳,恢复脾的运化功能,配以麦冬、地黄滋阴,这种用药的法则就是“从阳引阴”。

大枣家家户户都有,是人们熟悉的一种食品。作为一位中药,枣具有补气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姜和枣是一对“神仙搭配”。张仲景的名著《伤寒论》,共113个药方,其中竟有35个药方,用到了姜枣这个组合。为什么将近三分之一的方子中都有姜枣呢?主要是利用姜枣的搭配来健脾护胃、补中益气,增强脾的运化能力。

炙甘草甘而微温,煮出来汁液黏黏的,甜甜的。甘入脾,炙甘草与大枣相配,能够直接补充胃里的津液,同时性质微温,助力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

03

总结起来,“脾四味”中,参补脾气,是亢奋阴的,生津,而且能带动津液输布,滋养全身;姜是亢奋脾阳的,运化脾胃而去寒。炙甘草与大枣,皆甜而微温,能快递补充胃部津液,帮助脾运化。

现在有很多人因为过食寒凉伤了脾阳,或长期摄入肥甘厚味而又缺少运动,增加脾的运化负担而伤了脾;或者劳累过度,或者思虑伤神,都会造成脾气虚。

脾在中焦,是身体气机的运转中枢,脾气虚了,整个身体就会气机不畅,运化水谷的能力就会减弱,没有食欲,但还总觉得腹胀,吃一点东西后,腹胀的感觉会更加明显,脾的运化负担进一步加重,致使脾气更加虚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脾气虚了,脾的运化功能降低,就会造成水湿不化,喝很多水,但是不解渴;清浊不分,糟粕和精微物质没法区分开了,都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

脾气不足,精微不能输布,气血生化乏源,不能充达四肢、肌肉,机体失养,就会出现肢体倦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

若脾气亏虚,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就可以出现肥胖、浮肿,早上起床照镜子,时常发现脸和眼睛是肿的。

脾气虚弱,精微物质不能得到有效输布,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就会萎黄……

如果你有这些脾气虚的典型表现,可以试试《伤寒论》中的“脾四味”。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王和

来源:太和道医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