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外媒看中国 > 正文

英《金融时报》:中国的油价怎么“和谐”?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


雅米尔•安代利尼(Jamil Anderlini)北京报道


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10月30日,在中国中部省份河南,一个人在加油站购买汽油时插队,还打死了一个对他提意见的人。对于中国威权政府来说,这件事犹如恶梦。

面对全国不断加剧的燃油短缺,中国政府从11月1日起把汽油、柴油与航空煤油的零售价提高近10%,以增加国内供应,消除社会不安隐患。

政府政策出现逆转,是因为短缺问题已经蔓延到了首都北京。通常情况下,北京不会受到中国每隔一段时间会发生的供应短缺影响。

不过,中国政府不愿意让价格涨得太高,因为它对螺旋式上升的通胀有一种极度恐惧心理。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政权因高通胀而被推翻,而中国目前的通胀率超过了6%,达到了10年来的高点。

在宣布涨价的同时,中国政府表示,不会让不断上涨的燃油价格影响运输和其它依靠燃油的行业,而会向这些行业提供直接补贴。

不断飙升的全球原油价格使中国政府面对一个严重难题——11月1日,国际油价在亚洲交易时段突破每桶96美元,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中国的涨价行动。中国政府对燃油价格实施严格控制,上次提价是在2006年5月。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在1993年时,中国还是一个石油净出口国,但如今,其将近50%的原油供应依靠进口。

目前的短缺(尤其是柴油短缺)源于全球高油价和政府的严格控制,导致中国炼油企业损失巨大:它们必须拿更多的钱购买原油,却不能提高零售价。

分析人士指出,即使经过这次提价,中国的汽油批发价也只是相当于每桶76美元。相比之下,国际均价为102美元。

因此,这种一次性涨价似乎是官方采取的权宜之计。官方是在下注国际油价最终会下降,可以让它放松控制。

分析人士预计,如果全球原油价格继续上涨,中国政府可能会把零售价再提高10%,但不会再高了,至少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是这样,因为担心发生街头抗议事件。

为了避免亏损,中国很多较小的炼油企业选择了停产。而中石油(PetroChina)和中石化(SinoPec)等国有炼油企业只好干别人不愿意干的事。

燕山石化(Yanshan Petrochemical)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永健最近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政府价格控制意味着中石化只有在石油价格是每桶60美元时才能达到收支平衡。燕山石化是中石化最大的子公司。

燕山石化预计,今年的亏损将超过10亿元人民币(合1.3亿美元),并可能连续第三年得到政府的直接补贴。北京60%的汽油供应来自燕山石化。为了弥补炼油亏损,2005年,政府向它的母公司中石化发放了12亿美元的“一次性补贴”,2006年又给了6.4亿美元。

“政府必须改革燃油定价体制,我们希望能够尽快进行,”王永健表示。“不过,在当前这种通胀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定价改革。”

分析人士指出,越来越独立的国有石油巨头正在跟政府玩一场事关重大的“擦边球游戏”。为了追逐高利润,它们把精炼产品用于出口,没有拿来供应国内市场。

这种情况造成了供应短缺,迫使政府作出选择:要么什么都不做,但可能出现类似于河南发生的那种事;要么提高价格,但可能引发普通民众的不满,并可能升级。缅甸最近发生的抗议,就始于人们反对燃油价格上涨。

“政府将面临巨大压力,要求将低油价至少保持到明年奥运会之后,”里昂证券(CLSA)驻香港的中国能源研究负责人关荣乐(Gordon Kwan)表示。“当布什(Bush)和普京(Putin)来北京观看奥运比赛时,中国政府可不想人们都愁眉苦脸,更别说出现街头骚动或者燃油短缺了。”

译者/何黎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7/1105/61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