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 精品推荐 > 正文

光荣的愤怒:一部现实且极度搞笑的影片

 
片名:光荣的愤怒
导演:曹保平
编剧:曹保平
出演:叶光荣-吴 刚
   熊老三-王砚辉
   熊老大-李晓波
   熊老四-朱 义
   熊老二-孔庆三
   土瓜-王树军
片长:105分钟
摄制:云南千溪影视公司
   北京金榜中视文化传播公司
   北京标准映象文化传播公司
 
******
光荣的愤怒:一部少有的现实的且极度搞笑的影片

李三来也



    现在虽仍然有着严重的文化钳制在,但毕竟"铁桶"已然打开,世界各国的一流影片已经能够看到很多了。因此,现在要反过来花时间看上一部国产片,还真得需要下番决心、还得经过一轮激烈的心理挣扎。幸好,就象以前一位朋友偶然的推荐,让我一睹《疯狂的石头》的精彩一样,两天前我“一念”之间,终于选择了这部名为《光荣的愤怒》的电影。

    看这部片子是在晚上。结果后来躺在床上,却是无法入睡。总是睡着睡着就猛然想起其中的一些桥段。这样过一会就得笑上一回,过一会又得笑一回——这觉真是没法睡了!确实,这部电影即反映现实,又极有趣、极搞笑的。


一、这真是一部少有的好看的电影



    这部电影,仿佛积蓄了一切历史的、现实的、现代的各种元素:有手愤怒的拿着棍棒的农民;有疯狂地喘息着的做爱男女;也有人民公仆抢地、占地的恶行;有推土机野蛮地推向农民的房子、哭天抢地的被拆房农民;有在公款吃喝的人民公仆;有“地下党”组织的农民“暴动”;也有警察的侦察员的出奇不意的身影。。。离奇、性偷窥的愉悦、出乎意料的笑料等等等等,都在这一个多小时的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里呈现着。

    故事说的是在云南一个半开发半原始的一个村子,一条铁路傍村而过。这条铁路似乎只是给观众一个提示,给大家一个半闭塞的大环境。而“小环境”则是,这个村子正在修一条公路,而这个村子的“村委会”,则被熊家四兄弟“四害”给把持着:

    这似乎是现在中国农村一个比较普遍的写照:这熊家真是一门官宦,“熊老三”是村长;熊老大是一个老恶棍,村治保主任;熊老二是村委会会计;熊老四是个混世魔王,村办盐厂的厂长,经常带着一班走狗在村里欺男霸女,干尽坏事。

    唯一没有把持住的,是这个村的党组织。黑井村的村支书叫叶光荣。片名的《光荣的愤怒》,其“光荣”二字,除有着对片中的农民“暴动”的褒奖暗喻色彩之外,更多的应是指这个“暴动”的组织者——叶光荣的名字。

    这个村长“熊老三”,也几乎具有非民选村长所具有的特征:表现得非常的沉稳,外表开明,笑里藏刀。在村里,他野蛮抢地、野蛮侵占、拖欠吃喝款,可谓五毒俱全。但是,他表现得也极为低调:一是媚上,把镇书记“摸”得舒舒服服的;二是为同僚的村支书叶光荣解决实际困难——找门子给做民办教师的支书老婆小翠转正。

    但是,村支书却不领这个情。在表面上,这个支书是一个很“怂”的“怂人”。见了村长,他眼睛都没处放,甚至连嘴都傻傻地张着,嘴唇直打哆嗦。他人虽懦弱,却看不惯这““四害””的“暴政”,因此在暗中谋划着将这四兄弟“一口吃掉”。

    终于一个机会来了!该村一名党员探听到“熊老四”一伙子绑架了两个美女。于是,他就以地下活动的形式,要组织一场以“捉奸”的行动,认为这样一来,将是对这“四害”的致命一击。

    他找来了四员大将:

    第一个是开着一家餐馆的村长的邻居“土瓜”。““四害””开“村务会”都往往在他这餐馆,结果欠下了三万多的酒债。这“土瓜”只好跟在村会计“熊老三”屁股后面装孙子讨要。熊老三可也不是好惹的,当即就搬去几十袋他弟弟生产的假碘盐充数,“土瓜”因此对“四害”恨之入骨。

    第二是“大旺”。这小子有福气,找了个漂亮老婆。结果给“熊老四”看中,在盐堆边一阵“狂顶”,只顶得大旺媳妇兴奋得大声“叫床”。结果大旺撞见,却不敢对“老四”怎么样,一锄头下去,把自己媳妇的腿给打折了。

   第三个是“水根”,村里修公路,村官“熊老三”公报私仇,指挥拖土机把他家的房子夷为平地。只气得他当场昏厥。因此,这“水根”的反抗精神极为强烈。

    这个电影有意思的是,每个细节都令人发笑。话说这几个虽是“苦大仇深”,但是对村长一家却是畏之如虎。

    这样,村支书就只好开始耐心的“政治思想工作”了。这时,大旺媳妇与“熊老四”的狂欢,在“支书”嘴里就成了“强奸”。而最打动大家的是,村支书叶光荣谎称这次抓捕是镇领导张书记的布置,说是县里要将这“四害”给“办了”,这才稳定了“军心”。定下了一个行动的“接头暗号”:“打倒四人帮,黑井村有希望”!

    现在,还少一个人。最后,大伙在秘密会议上决定,启用村里的二流子“狗卵”。

    这个提议,令他们顾虑很深,认为他们作为共产党的党员组织的正义行动,再夹入一个“二流子”——这有损行动的“纯洁性”。不过,作为武装行动,没有这个会点“三脚猫”的二流子还真不行。最后,由村支书出面,亲自置办酒菜,登门请其出山相助。

    “主将”定下来,后面就是分头“发动群众”。这几个人出去,一下子就聚集了几十号本村农民。他们有的是被他们霸女的,有的则是被抢地,被侵占不一而足,个个都是“苦大仇深”。一场抓捕“四害”的行动从此展开。

    影片的大部分情节,都在这准备与实施的过程中展开。本来他们只是采用釜底抽薪的办法,只是把村长搞掂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可是当起事之后,这就不是村支书叶光荣所能控制了。。。

    整个故事,不仅是极尽搞笑至极,就象当年看王朔的小说一样,想着就好笑,一会再想,再笑。而且还很具有深度。比如当各路人马在黑暗中摸向目标的时候,还闪出一个古老的院落门楣上的一个共产党的党徽图案,接着后面的一些捆绑、打砸、分钱(恰似以前的“分浮财”)令人想起几十年前的“打土豪”的场景,暗喻着更深的社会意义。其反映了的也是现在的农村很普遍的如涉黑、权力家族化等社会现象,看起来不仅赏心悦目,而且引人沉思。


二、中国电影题材的长处可能仍在农村



    从这部电影的路子来看,这个片子确实是贴近现实的。反映的是对农村题材的充分把握,这在当今中国电影中很难得。在当今,能把城市片拍得象模象样的是冯小刚,但要比起国外的同类影片,确实还欠些火候。

    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我们的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片子,却往往特别优秀。贾樟柯是个成功的典范。而其他电影能成功的,也往往是这样的农村题材影片。比如《可可西里》、《马背上的法庭》,现在可以说这位以前名
不见经传的导演曹保平也应算一个。

    我们的“现实”,除了一些社会因素之外,可能更为注重的是环境。中国毕竟是一个农业社会,处在一个农业社会,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的时代,一些新的事物还没有形成气候,或是没有得到大家更多的细节的观察机会,而一些旧有、农村的题材,则更为作家和电影人所熟悉。要真正使我国电影艺术得到社会的承认,可能还得从农村题材着手,可能更为省力,也更能得到观众的支持和接受。

    中国的现实,事实上没有多少“城市”的底子,即使是上海这样的老城市,其发展和城市化,事实上也是从改革开放之后的事。其虽历史悠久,却也并未形成真正的城市文化。

    象中国现在比较成功的作家,都无不是以农村、以旧城镇作为人物环境,就写得更为成功。陈忠实、张贤亮、莫言等一大批作家作品题材也往往是以农村为背景取胜的。而贾平娃的《废都》,也是以老城市为环境背景的,而且也主要是写人物活动为主,而对环境的描写,也没有更多的开掘。

    也有直接以城市为背景的,但鲜精品。比如莫言的《丰乳肥臀》,在写历史上的农村时,写得倒是得心应手。而一旦写到后来的城市生活就显得恍恍忽忽,相形见拙了。

    而在这部《光荣的愤怒》中,其中的一些生活细节,人物行为细节都是很丰富的。这说明作家在深入生活中的观察、感受至深。其实,电影、文学作品也和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信息量的大小。在作品中,很多这样的看似平易的细节,从人物语言、行为,到一些事件的离奇经历,就使人物更为丰富,性格更具有层次和深度。

    这样,当观众有东西可看,而且可从各个角度来审视,就会感受到影片中的声音和画面就已不再是简单的声音和图像了,而是全方位的感受。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就不会使人一览无余,而是越想越有意思、越想越有趣味在了。这可能也正是《光荣的愤怒》能给人以愉悦,让人想起来就好笑,就有趣的原因。


三、中国电影也许正从“搞怪主义”向“现实主义”回归



    从电影界来看,自从张艺谋改弦易辙,拍起了商业片之后,商业片,而且是城市的商业片,往往成为比较主流导演们所采用。

    但是,就是张艺谋的这些片子也有问题。他现在的电影,事实上称其量也不过是一个个摄影作品,离电影却越来越远。以前拍《菊豆》、《秋菊打官司》还有着一种社会责任在,因此往往能打动人心,而且画面非常这美(那种土得掉渣的极品之美)。

    张艺谋是摄影出身,凭借他摄影经历培养出来的特有的视觉感受,他确实也搞出了些被称为“视觉的盛宴”的电影出来了。但是其他导演,却往往没有这样的底子,因此,也学他这一手,就确实有点东施效颦的味道了。

因此,当近几年的所谓“贺岁片”,从张艺谋、
陈凯歌、冯小刚甚至现在的姜文走的路子,其实也就是以“奇”取胜的“搞怪”的路子。我估计,现在我们的过去的一流导演,再起有好几个都是走到这邪路上去了。

    对不熟悉的生活进行描画,虽然也可出奇,但出奇不足,就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伦不类了。平时看到一些人对现在一些很有口碑的导演,挖苦讽刺,说三道四,总是让人难以接受。这主要还是感情方面的因素。比如陈凯歌、冯小刚、
姜文,对这样的一些比较有骨气的电影人的抨击,往往容易激起人的反感情绪。但是,现在他们的电影,确实走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和张艺谋一样,走入了“搞怪”的误区。而且,就是张艺谋本人,依其“视觉”功夫,要走得更远,恐怕也很难。


    “搞怪”原本应是给人发挥一点想象力,以出奇达到制胜的目的。但是,毕竟生活与这样的的搞怪的环境相差太远,加之中国也没有深厚的宗教背景和环境,要“奇”出文化,“奇”出氛围,确实很难。因此,一些影片放映时,往往电影院里都会有一片笑场声。

    但象现在比较好看的影片,无不是贴近现实的。从《三峡好人》、《马背上的法庭》、《疯狂的石头》到现在的这个《光荣的愤怒》,无不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直接关系,从而在视觉上更为走向自然,在反映现实上更能打动人心。

    与其“搞怪”不为大家所接受,甚至被恶搞,倒还不如脚踏实地,找到自己熟悉的题材,再从现实主义出发来进行创作可能更能为自己熟悉和掌握,更为广大观众所接受——观众可没有什么广电总局那样的文革思维,他们只会欢迎自己看着好看,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电影!

    因此,《光荣的愤怒》、《三峡好人》、《疯狂的石头》及其一系列以现实题材的电影,可能预示着一种新的现实主义正在苏醒,从“搞怪”被观众逐步地唾弃,到现实主义电影为人欢迎。

    ——从“搞怪”到“现实”的回归,可能是未来的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方向。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7/1109/63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