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生态 > 正文

太湖蓝藻再爆发 蘸水写字似绿漆

— 专家称常态

虽然经过多日雨水的稀释,但前日阳光下,湖州南太湖边的水面上,一层绿膜仍泛着油光。“这些就是蓝藻。”一位渔民告诉记者。

  湖州白雀乡小梅口,是太湖边的一个渔民聚集区。记者顺着刚铺好的沙子路走向湖边,远远就望见一片绿色。走近后发现,在肉眼所及的范围内,湖面上尽是绿油油的蓝藻,嚣张地漂浮在水面上,随波荡漾。

  去年蓝藻大暴发引起无锡自来水危机,太湖一度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然而,记忆还未退去,“绿魔”又再次悄无声息地袭来。据新华社报道,太湖西南部的部分水域再度出现大面积蓝藻。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太湖仍有蓝藻大面积暴发的可能性。

  蓝藻又来了,它对江浙两地沿太湖群众的生活有何影响?人们对此又抱有怎样的心态?记者为此展开了沿湖调查。

  


  江苏宜兴丁山镇,太湖湖面上尽是绿油油的蓝藻,随波荡漾。 记者 王颖 摄

  


  江苏宜兴丁山镇,太湖湖面上尽是绿油油的蓝藻,随波荡漾。 记者 王颖 摄



  “双手入水:好像涂了一层绿漆”记者目击湖面蓝藻泛滥

  从小梅口沿太湖岸边,近20分钟的车程内,向太湖里望去,记者看到大片的蓝藻,浓度不一,薄如膜,厚如漆。随着波浪起伏,缓慢地向岸边漂来。

  最夸张的一处,由于一艘废弃渔船挡住了风浪,大片蓝藻密集聚拢在一块,似绿色浓浆一般,微风吹来,纹丝不动。把一根灰褐色树枝浸下去,拿上来犹如从染缸中取出,整根都成了绿色。岸边的石头也染成了绿色,上面还堆积了一层有近3厘米厚的蓝藻。记者抓了一把,竟像泥浆一般粘稠。把双手插入水中,再提起时,就好像涂了一层绿漆。

  在长兴夹浦镇太湖大堤上,我们碰到一位姓杨的青年农民,他身着皮衣,背着电瓶,正到大堤内侧的小河沟里去捕鱼。他告诉我们,十多年前,湖边有好多鱼虾好抓,吃起来味道也很鲜美。现在湖水太脏了,没什么鱼好抓,即使抓到一些,味道也没有小河沟里好。

  得知记者专程来看蓝藻,他有些不以为然地说,每年这个季节就会出现蓝藻,大家都习惯了。现在还好,是活的,到七八月份,水温一高,就会死亡腐烂,“南风一起,臭味四处弥漫,那个味道很呛人!”

  “一般来说,五六月份太湖蓝藻开始较大面积暴发,不过就目前情况看来,今年似乎是稍稍提早了些。”在采访中,湖州市水质监测站有关工作人员态度比较谨慎:“作为一种自然生物,太湖蓝藻年年都有。今年情况会怎么样目前还不好说。我们也在密切关注。”

   “水成这个样子,还怎么打鱼啊”渔民担心没了收成

  对于夏天蓝藻的厉害,自小生活在小梅口的蒋大林算是深有体会。他今年63岁,一直住在太湖渔船上以打鱼捕虾为生。自去年蓝藻危机后,当地政府部门着手“渔民上岸工程”,目前小梅口100多户船家都已上岸过渡安置,蒋大林一家也是其中之一。当记者问起蓝藻的情况时,他拿着手中的饭碗朝记者晃了晃:“(蓝藻暴发)去年厉害的时候去湖里随便一舀,就是满满一碗的蓝藻,你说多不多!”

  老蒋说他很担心今年的蓝藻比去年的还要厉害。“都说去年的蓝藻多,可去年天冷的时候,水面上看不到的,都在水下呢;现在不一样了,大冷天蓝藻还飘在湖面上。真不知道等夏天的时候,会有多吓人呦!”说到这,老蒋抱怨起去年的蓝藻让他的鱼虾收成几乎全部打了水漂。他告诉记者,蓝藻覆盖整个湖面,水里没有充足的氧气,恐怕鱼虾都会活不下去,“抓上来,都是死的,怎么卖啊,我们全家还靠这个过日子的。”

  记者看到,由于渔船遮挡,在一些风浪较小的角落里,蓝藻显得更厚。但还好这时的蓝藻还闻不出腥臭味。老蒋说,天热时臭得窗都没法打开,“比猪圈还难闻,那个味道都不知道怎么形容!”老蒋皱了皱眉,直摇头。

  在湖的另一边,江苏宜兴市丁山镇汤庄村有个林庄港(当地称“河”为港),直通太湖。昨天晴天,汤庄村的渔民们都搬了小凳子出来,边晒太阳边织网,为9月份开始的捕鱼抓虾做准备(每年2月1日至8月30日,为保护太湖渔业资源,太湖渔管会实行为期7个月的禁渔期。

  老陆是个老渔民,当记者问起关于太湖蓝藻,内向的他憨厚地“呵呵”笑,偶尔抬头回答两句:“年年都是这样的,习惯了,今年不知道收成怎么样……”每次提到“收成”,一直低着头织虾网的老陆妻子就会斜着眼看他一下,低声说:“是啊。”

  老陆家隔壁,剩下的都是女人和小孩,“水成这个样子,还怎么打鱼啊,索性都出去打工了!”左手抱着小孩的一名中年女人用空出的右手朝记者挥了挥,“禁渔期的时候不能打鱼,到了能打鱼的时候也抓不到什么鱼,全是绿绿的一片蓝藻,人都臭死了,不要说靠水活的鱼?”据了解,村里许多男人嫌打鱼收成不好,都外出打工了。

   “客人哪还有胃口”小饭馆的生意被拖了后腿

  老李的家就在太湖边,他前几年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开了一家小饭店。“客人很多,来了直接点我们从湖里抓捕到的鱼虾,不是亲眼看见从湖里抓的客人还不要。现在不一样了。”老李指着家附近湖面上的蓝藻说,“喏,就这个绿绿的,客人看见了哪里还有胃口。每次来了都问我们是不是从这下面抓的,是的话就不要吃了,嫌脏!”老李叹气,现在的生意反而被“地理优势”拖了后腿。

  78岁的老渔民王秒林告诉记者,由于太湖水受污染,“太湖三宝”之一的“水晶虾”(太湖白虾)现在越来越宝贝了。

  老王说白虾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水质不好就存活不下去。“我们家里人多,以前一天可以捕到五六斤白虾。前几年,一网上来,90%多都是白虾;现在倒过来了,90%都是杂虾,剩下的才是白虾,而且活得也不多。可见水有多脏。”说到这,老王的声音变大,显得有些激动。

  清《太湖备考》上有“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仍洁白”的记载。用白虾做的“醉虾”放在桌上,虾还在蹦跳,吃在嘴里,奇嫩异常,鲜美无比。老王的侄子说,要是太湖污染再这么下去,“早晚有一天,太湖白虾都吃不到喽。”

  “太湖的水还怎么喝”村民只能自己打井或引山水

  湖州与太湖相接的一些河道口,蓝藻也已繁殖成片。一位居民向记者连连感叹:“以前我小时候没有自来水,喝的都是太湖水啊。可是现在你看看,还怎么喝,太恶心了!”

  不过,他有些无奈地说,村民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在他们村,吃的是山上引下来的水,村民们也主要以种地为主,不靠湖吃湖了。

  宜兴市丁山镇汤庄村林庄港吴大妈也告诉记者,太湖的水不能喝了,家里自己打了井,“干净些”。但是记者尝了一口,发现里面还是夹带着一些沙粒,可能是没过滤透彻。“山上的水好喝,干净,我女儿嫁过去的地方就喝山上的水。”吴大妈轻轻地说,一脸羡慕。

  而湖州市自来水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的情况不会影响湖州市民的饮用水。

  “我们天天在河上捞”自救:河口筑网撑船打捞

  丁山镇汤庄村的内河上,乔小妹和曾瑞宝这对老夫妻撑着家里的船在打捞蓝藻。这些日子,他们每天都忙着这个活。

  “喏,我们从那边过来了,捞了很长一会了。”曾瑞宝用手指了指船尾方向。记者顺手看过去,跟其他内河和水塘比较起来,前方水面上果然干净很多。乔小妹说,村里和大队每年都会找一些村民做打捞工作,年底还会给些微薄的报酬。“钱是不多,可这水是直接关系生活的。”曾瑞宝一边说着,一边把着长长的手柄,用网兜在水面上轻轻舀着,然后再把蓝藻倒在船上。曾瑞宝说,这些处理后没有蓝藻的水是换到鱼塘里面养鱼的,“我们有空了就撑船出来打捞,村里其他人也跟我们一样的”。

  曾瑞宝打捞蓝藻的地方再过去就是太湖了。记者注意到,在太湖和村里内河的中间拦着一张网。曾瑞宝说,这是为了减少太湖蓝藻漂进内河。

************************************

谁更该理性看待太湖蓝藻?驳专家蓝藻常态论



  

在中国,有一首几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江苏民歌唱道: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歌曲所描述的自然风光和勃勃生机曾经让人心驰神往,充满遐想;然而曾几何时,随着太湖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与全国各地一样,在大力倡导工业化的口号之下,普遍的水质污染同样也早就让人开始担心太湖的状态,几年前的游客们就已经发现太湖似乎也早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和神韵,果不其然,前年由于太湖大规模爆发的蓝藻终于酿成了一场震惊全国的以无锡自来水污染为标志的水危机,一场应该说是天灾与人祸相互交织的太湖流域生态危机。

  当年一场太湖流域的因蓝藻而形成的水污染为标志的生态危机,曾经让数百万无锡市民和流域居民出现持续的饮水困难,也由于当年的无锡市政府官员试图推卸管理责任而声称太湖蓝藻“仅仅是一次生态危机”并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关于是“人祸”还是“天灾”的大争论,也引起了国家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从争论的结果来看,虽然大多数人趋向于赞同既有天灾也有人祸的因素,但更多的意见是希望看到能尽可能的减少“人祸”,也就是希望政府部门能树立以人为本的负责精神,在治理和保护太湖的问题上有所作为,绝不希望看到地方政府部门和官员为了GDP,为了单纯盲目的发展工业,为了所谓的政绩而想方设法的将太湖蓝藻造成的水污染推到自然天灾上去,或企图在此关系到当地民生的重大问题上免责,逃避责任。

  但是很不幸的是当最近太湖又开始出现蓝藻爆发的迹象后,虽然当地政府部门并没有表态,但很快有所谓的专家马上现身跳了出来,试图以学者专家的身份作掩护来为政府不作为进行解套,将政府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据新华网南京4月19日电近日,太湖再次发生蓝藻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甚至引起了部分群众“不必要”的惊慌。对此,专家呼吁,要理性看待太湖蓝藻,不必恐慌。专家还声称:“太湖蓝藻已是常态,这一现象会延续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短时间内无法改,所以公众要理性看待太湖蓝藻”。这位所谓的专家并煞有介事的称:“蓝藻是存活在地球上三十五亿年的生物,并不是污染的特定产物;国际上此类事件多有先例,不必反应过度,更不必炒作”。这位叫金相灿的专家据称是长期研究太湖的中国环科院湖泊基地负责人。

  这就叫人不好理解了,既然蓝藻是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35亿年的生物,肯定不假,但事实上太湖流域至少十年前甚至五年前也没有如此大规模的爆发过蓝藻危机,也没有听说过哪个朝代太湖流域的居民们因为太湖水污染而出现饮用水危机,到前年无锡人民都开始没有饮用水喝了,竟然还要告诉人们“太湖蓝藻已是常态”,“蓝藻不是污染的特定产物”,尤其是说到“国际上此类事件多有先例”,明显是我们一种由专家出面替政府规避治理责任的说词,也让人想起了前些年当有人质疑腐败漫延的问题时,总会听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解释,我就在想,难道专家就不能从科学的观点出发,多向政府提出一些如何治理太湖蓝藻的办法或方案?非要来证明“太湖蓝藻已是常态”,难道真的需要专家来告诉人们面对水污染要“不必反应过度,更不必炒作”?非要告诉人们“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要理性看待”?殊不知,太湖流域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人民不仅仅是需要欣赏太湖美景,更需要依靠有一个干净的太湖来提供日常生活用水,也就是说这是关系无数人民生的大是大非问题,光是希望推卸职能部门的责任,将污染归于天灾又有什么用?!靠几个所谓的御用专家假借科学的名义来欺骗群众又能解决什么问题?难道人们相信了专家的说词,那太湖水就干净了?那蓝藻就消失了?

  众所周知,虽然蓝藻确实是一种在一定环境和温度下自然生长于湖泊等水域中的生物,但它的大规模爆发是有前题的,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等活动密切相关,要说太湖蓝藻危机有天灾的成份,其实更多的是来源于人祸;为什么这样说,就太湖流域的现状来讲,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排污的日益严重,农业的超常规发展,加上对环保问题认识的滞后,在相当长时间内,大量未经处理的农药、化肥、人禽畜粪便直排水中,使水中氮含量猛增;同时,含磷洗衣粉源源不断排入水体,犹如给庄稼施肥一样,水中氮、磷含量的超多,形成水体富营养化。遇到夏季摄氏30度的水温、充足的阳光,蓝藻等得到呈数量级疯长的最佳条件,水面便会在很短时间里出现大片“绿潮”,其中的MC毒杀鱼虾禽畜甚至人类;而据报道经1O多年对蓝藻(微囊藻)及其毒素(MC)的深入研究,发现MC等藻类毒素经口或静脉进入体内后,主要累积于肝、肾等器官;研究首次发现MC可通过胎盘屏障引起胎儿肝肾受损,并使胎鼠畸形;研究首次应用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转基因鼠证明,MC和乙型肝炎、黄曲霉素“三害联手”,诱发肝癌概率远大于单一因素或“双害”因素的致癌概率。实验表明:携带以上三种毒素的转基因鼠肝癌发病率半年达32%,而一年后更是高达56%以上。研究肝癌数学模型证明,MC能引起学龄儿童的肝损伤,从小埋下罹患肝癌的“祸根”。如此,如果不尽早解决蓝藻爆发所带来的太湖流域水污染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当地快速发展的经济,更将给人们的身体健康留下巨大的隐患,甚至遗祸后代。

  由此可见,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受控制,人类的随意排放污染,才是造成太湖水污染的根本原因,加上三峡截流以来,长江来水逐年减少,太湖水位逐年下降,也给太湖蓝藻爆发提供了绝好的机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今天这种太湖水,已经对当地人民的饮用水资源造成了严重威胁,已经不是“理性看待”、“不必过度反应”的问题了,而是绝对要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尽早加以解决的民生问题,这个时候专家跑出来信口雌黄,不仅于事无补,还会祸害民众。事实证明了一个公理,人类不注意环境保护,大自然就会报复惩罚人类;而对环境负有重大责任的就是行使权力的政府部门。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中央已经把保护环境当成了最重要的国策之一,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之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而如何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则关系到最基本的民生;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一昧追求GDP水平,为了盲目发展工业,往往故意忽视生态保护,面对已经发生的人为的生态灾难消极应对,甚至象太湖蓝藻爆发一样,利用专家的幌子来欺骗大众,推卸责任,这就是失职,就是行政不作为,甚至就是变相的犯罪。我们知道,太湖流域目前的经济发达,当地政府不应该缺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关键就是是不是真的实行以人为本的国策,是不是真的树立了科学发展观,是不是真的把民生放在了心里。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浙江在线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8/0421/83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