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 精品推荐 > 正文

自由的解脱 德国片《希特勒的男孩》

作者:

希特勒的男孩》是一部德国电影,影片讲述的是1942年二战期间,德国一个下层阶级的男孩,因杰出的拳击身手而获得进入纳粹的国家菁英训练学校,然而在这个校园里,却让他的信念逐步瓦解。
  观看此片前我并没有看到过有关此片的任何资料,原本想作为催眠曲来随便看看,谁知简单的剧情却带给人不经意的感动。故事讲得很缓慢,面部特写特别地多,尤其是其中两个选择自杀的人,表情里面没有死亡的恐惧,全是自由的解脱。

◆故事:纳粹的英雄教育◆

  这部电影的全名是Napola---Elite fuer den Fuehrer(Napola,元首的精英)。
  故事发生在1942年,初中毕业的主人公Friedrich出生在柏林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但是凭借良好的拳击身手,在一次拳击比赛中他得到了Napola国家精英学校拳击教官的青睐。

 

  在经过政审和体能测试后,他获得了Napola国家精英学校的录取。虽然在工厂当工人的父亲并不赞成他去那里接受洗脑式的教育,但是制服和荣誉对于一名出身贫寒的年轻人来说实在是天大的诱惑,Friedrich离家出走并义无反顾地进入了精英学校。

 

 

  踌蹰满志的他,开始时候也确实充满了少年的梦想,欲藉此实现其人生的价值。训练是残酷的,教官是严厉的,然而这并不足以动摇他的意志。

 

 

  他总是一丝不苟地执行教官的指令,象人们印象中的德国人一样,坚韧得几乎机械化。

 

 

  在教官们的眼里,他是个出类拔粹的学子,未来一定是一个社会的栋梁之材。这几乎是注定了的,如果他没有遇到当地纳粹党负责人的独子Albrecht并与之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第一次触动Friedrich的是某一位同窗的“英勇就义”。就在他们练习实弹投掷时,那位同窗面对即将在人群中爆炸的手榴弹勇敢地扑了上去。这个场面导演把镜头对准了那个同窗与Friedrich。

 

 

  在死亡前的几秒钟,两个人目光无言对视,有无数讯息在那么短促的时间里交流着。然后血肉横飞溅了众人一脸一身。

 

 

  同窗为什么会扑上去?这并不是个疑问。教官训练他们的团队意识时,曾经把他单独叫出队列,命令他脱掉裤子朝垫子上撒尿。他尿不出来,而众人被迫不停地做伏卧撑,直到他痛苦万份零零星星地挤出些尿液。更令他痛苦的是,从此每天清晨,急促的起床令会令他小便失禁弄湿裤头。而这糗事,当然少不了被冷血的教官们嘲弄。

 

 

  Friedrich在这位同窗死的一瞬间或许有过短暂的思索,但却被学校以大张旗鼓的表彰和追悼而逐渐忘却。相对振奋人心的主旋律,那点不愉快,似乎并不能成为那位同窗奋不顾身的理由。他更愿意相信,这位同窗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英雄的情操。

 

 

  从Albrecht的眼睛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命的领悟,我甚至觉得这样对他来说更危险了,因为他原本已经十分忧郁的眼睛变得更加忧郁。而他邀请 Friedrich回家参加他的暴烈父亲的生日宴会的经历,更加重了他心中的阴影:他一直如此幼小如此瘦弱,让出身将门之后的父亲对他十分失望,和高大健壮又是拳击好手的Friedrich比起来,用他父亲的话说就是“你太弱了,太弱了”。
  第二次触动是致命的。学生们由Albrecht的父亲指挥去执行一次追捕任务。在执行过程中他们发现,这根本就是一次屠杀。无人幸免,每个人都成了刽子手。让人痛心的是他们杀死的竟然多数是些犹太儿童。Albrecht痛哭着为他误杀的孩子包扎伤口,那孩子临死前握住了他的手。
  鲜血刺激了 Albrecht,他在课堂上大声地诵读自己的诗作声檄这次屠杀:
  也许每个男孩都做过这样的梦,有一天可以骑着骏马,打败恶龙,解救自己的公主。。。。。小时候我幻想着骑着骏马从恶魔手中救出女孩,赶走邪恶,而我现在明白,我就是那邪恶,是被我自己所厌恶的邪恶。。。。。。

 

 

  惊恐万份的教官们费尽力气才将其制止,并且通知了他的纳粹党负责人父亲。父亲面对流泪的儿子无动于衷,他早已经对人的正常感情麻木不仁了。这时的 Albrecht看清楚了父亲的嘴脸,其实就是这个世界的嘴脸——冷酷无情。他郁郁寡欢,因他无力改变什么。甚至他自己都要被父亲送到遥远的乌克兰前线去美其名曰锻炼。

 

 

 

  他终于发现,独立意识和善良本性在这个环境里面竟使他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异端。训练冰下潜行时,他松开了强索,一任自己附入到冰冷的深渊。

 

 

  Albrecht的死令Friedrich肝肠寸断,也促使他再一次痛定思痛地思索。此后举行的地区拳击比赛的决赛里,Friedrich在拳击台上放弃了进攻业已颓败的对手,而是一任台上对手疯狂反扑,一任台下校长、将军、教练们怒目狰狞和仰天叹息,一任自己的前途付诸东流。

 

 

  最后他被无情地撵出了学校。而他对那里也已经无所留恋。

 

 


◆电影观后◆

  这部电影相当从剧本到摄影都无懈可击,带着德国电影特有的严谨态度。片子用相当客观的态度审视了战后德国军方的态度,开始时那些德国纳粹式的礼仪描写弄得我有些怀疑这片子的方向,后边严酷的军事训练以及让军事学校的孩子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屠杀俄国俘虏,还有将军的儿子为此而承受不住灵魂的煎熬,在一次训练中沉入冰冷的湖底自尽,都是相当令人震撼的。
  导演Dennis Gansel方才三十出头,但对于法西斯教育的批判以及男孩间的同性情谊都描述得很细腻,整部电影优美的长镜头和清冷的色调显得流畅而又大气。通过 Friedrich的悲剧性的结束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历史的反省和救赎。悲剧令人胸中被堵上了一层重重的泡沫,几乎无法呼吸。好象那呼啸而来的一拳一拳,打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一些影评称该片拍得大气,我从这部电影中确实看到了日耳曼民族的胸襟与气度。
  捷克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竞赛片,年仅20岁的男主角Max Riemelt凭此片获得该电影节影帝。2003德国电影奖最佳原创剧本;巴伐利亚电影奖最佳导演等。

◆影片中一些必须注意的事情◆

  一、夜间行动。Albrecht的父亲谎称是持械的苏军逃犯,实际上是苏联那边手无寸铁的娃娃兵。而 NAPOLA的学生们不明就里,带着恐惧开枪自卫。当时有个苏军的娃娃(跟NAPOLA们差不多的年纪)肠子开花摊在地上,Albrecht便哭着喊着给他包扎,说“我们不是故意的,我们不知道你们没枪”,极力想把他从死神手里抢走。这边苏联少年说“谢谢,同志”(俄语,未译),Albrecht哭的更凶了,一边还埋怨Friedrich不帮忙。Albrecht的父亲认为儿子的行为给他丢脸,把儿子拎到一边,然后用手枪打死了苏联少年……
  二、是冰泳训练。Friedrich在Albrecht前一个完成既定动作,当他发现Albrecht没有按时游上来时,跑到冰层中间,而 Albrecht真的停留在那里(冰层下),向他晃动手臂,下沉。于是,Friedrich呼天抢地。Albrecht溺的镜头拍的过于唯美,跟影片整体的写实风格有些脱钩。也可以理解成,一直有诗人自省气质的Albrecht像天使一般回归天国了。
  三、海报前景处是Albrecht,实际影片中他是更纤细阴郁些的大家公子;背景处是Friedrich,穷家的曾经冀望一飞冲天的拳击手。在观看影片时我们会发现虽然看似主角为Friedrich,但是整个电影的灵魂人物是Albrecht。
  四、Friedrich在Albrecht在窗台的一段对话:
    Friedrich:你还要生我的气生多久?
    Albrecht:我没有。我害怕。
    Friedrich:害怕什么?
    Albrecht:我害怕这场战争会要了所有人的命。
  五、光看那短短数分钟的预告片,Napola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不折不扣的同志片,一对美少年在纳粹学校相识相恋,最后又在运动与实战中因道不同而分歧反目。电影广告在任何一本同性恋杂志上都可以看到:画面上两个美少年,粗旷美的金发少年赤着上身,秀柔美的黑发少年着纳粹制服,极力渲染男色。然而看了电影才知道,Napola并不是同志题材片,故事情节也不是预告片所暗示的那样。有人评论NAPOLA的情感可比断臂山,实在是!@#$%^& *......

◆历史与时代背景◆

  NAPOLA指的是当年希特勒所创立的一所军事寄宿学校。NAPOLA分散于德国各地,专门召募18岁以下优秀纯良的日耳曼年轻人,授以传统普鲁士士兵的培训课程,为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挑选和培养未来的接班领导人,为未来征服全世界作先锋。因此,「纳波拉军校」的学籍在当时甚至被视为跻身纳粹最高统治阶级行列的敲门砖。
  《希特勒的男孩》(NAPOLA) 与 《帝国毁灭》(Downfall)、《苏菲索尔的最后时光》(Sophie Scholl:The Final Days)被德国人并列为二次大战60周年的《终战三部曲》。本片初在德国上映时,就引发了不少观众热烈的讨论和回响;而随着新教皇本笃十六世的上任,NAPOLA更在全世界引爆成话题,让新教宗甫上任却不得不立即作出澄清。NAPOLA是本笃十六世一段成谜的过去,也是德国历史永难抹灭的记忆,而《希特勒的男孩》选择在二次大战满一甲子的这个时刻,作了一场最精彩又震撼的回眸……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8/0816/100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