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炎黄春秋社长揭秘生存秘诀五不碰 您能猜到几个

《炎黄春秋》杂志社社长杜导正近日对本报记者回忆了17年来的办刊艰难历程,并作出上述表示。

陋室内发表具影响力文章
    
    1991年,时任中顾委常委的萧克将军参与发起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并于当年4月借《中华英烈》的刊号创办了《炎黄春秋》。17年来,这本月刊屡屡因“说真话”而引发社会思想大冲撞的文章,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中国新闻出版领域的奇迹。
    
    然而创刊之初,杂志社资金捉襟见肘。“我从没要过政府一文钱、一间房、也没有任何正式编制。”杜导正回忆道,“没有办公设备,就从总参的朋友那里 ‘化缘’来了4张旧桌子、2个旧板凳,桌子上还糊?厚厚的文革大字报。就连当年萧克将军来视察时,我们还是临时下楼买了二茶叶。”
        
    至今,《炎黄春秋》编辑部已有13名工作人员,但薪酬却远不如同行。北京某著名大学曾力邀总编辑吴思跳槽,许以20万元人民币的一笔过补贴、 120平方米的住宅,以及每月8000元的高薪;但吴思仍愿意拿2200元的月薪在《炎黄春秋》“为理想而奋斗”。杜导正直言:“《炎黄春秋》是一片净土”。
    
    《炎黄春秋》的“秉笔直书”也得罪了一些人。仅在去年发表谢韬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供社会探讨性文章后,不仅在思想界和政界引起轩然大波,传统教条左派也为之举行了至少6次批判会,然而《炎黄春秋》依旧安然无事。
      
    坚守“五不碰”原则
    
    据杜导正得到的非正式消息,“中南海对《炎黄春秋》嘴上不说,但心里是满意的。”但杜导正也有“五不碰”:多党制、军队国家化、“六四”、法轮功、现任和上一任中共领导人。
    
    杜导正对《炎黄春秋》还有更美好的愿景,“如果给我更好的政策,我一要办繁体字的海外版,二要改版成半月刊,三是办书店,四是做出版社,五是办大学。”然而,据传由于9月号关于赵紫阳的一篇文章引起某退休元老不满,《炎黄春秋》收到了来自官方的非正式劝告,以年龄过大为由劝他退休。但杜导正郑重表示,个人绝对没有退出杂志社的意向。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明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8/1218/113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