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著名“右派”林希翎 现在巴黎靠输血维持生命

现居住在法国巴黎的林希翎女士,是当年全国知名“右派”中至今未获“改正”的唯一在世者。近日她通过电话告诉我,在靠定期输血维持生命。她说“这一年查出血小板低到不输血就得死。”
    
    1957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反右”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以来几次大规模政治运动之一。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共当局为五十五万在“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的人履行了“改正”手续。据“反右”专著《阳谋》的作者丁抒先生说,仍有不到一万名当年被划为“右派”的人,没有得到改正。
    
    原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生林希翎被划为“右派”后第二年入狱,坐牢十五年,上世纪八十年代离开中国。在以前的“心灵之旅”节目中,对林希翎女士作过长篇访谈。
    
    几个月前,七十四岁的林希翎曾经病危,几次住院。近日稍稍好转,现在家中。
    
    我通过越洋电话问候她,也了解到她的一些近况。
    
    主持人:“您现在身体情况怎样?”
    
    林希翎:“除了原来的肺心病昼夜都要用氧气以外,这一年查出血小板低到不输血就得死。上个礼拜给我作了骨髓检查,报告还没出来,究竟是什么原因现在还在查。”
    
    主持人:“您多长时间输一次血?”
    
    林希翎:“一个礼拜最少输一次,有时两次。哎呀,现在我成了‘混血儿’了,身上流的是法国人的血,哈哈哈。”
    
    *林希翎:最后岁月突破一个个禁区*
    
    主持人:“您现在出院了,比前一段好多了吧?”
    
    林希翎:“我觉得我自己不好了,最后的岁月,再加上六三、六四(纪念活动)我一定要参加,我自动出院,就在家里。我觉得在医院里太痛苦了,就是我一个中国人,语言也不通。在家里我还可以看看电视、打电话。在这里,达赖喇嘛那个会见哪,我突破了又一个禁区,我现在把最后的禁区一个一个突破吧。”
    
    主持人:“有哪些禁区?”
    
    林希翎:“原来是对法轮功的,上次我去美国,已经突破了。现在对达赖喇嘛的看法,西藏问题,以前他们的活动我从来不参加。对‘藏独’、‘台独’那些独立的,我都有顾忌,我这个人还是很爱国嘛。”
    
    主持人:“那您后来怎么又有变化了呢?”
    
    林希翎:“得看事实啊,共产党现在这些真当权的,就是要制造假想敌,没有敌人他没法活,逼良为娼。达赖喇嘛人家一再声明不要独立,走中间道路,他非得要说达赖喇嘛是分裂分子、非要独立。我也是民运里一直走中间道路,他就是不给我改。。。”
    
    主持人:“不给您改正这个‘右派’。”
    
    林希翎:“而且现在我也不能回国了,我批评了他们。”
    
    主持人:“您最近一次回国是什么时候?”
    
    林希翎:“是2005年。”
    
    主持人:“住了多久?”
    
     林希翎:“也没多久。我是拿了法国护照以后回去几次,而且我是搞‘和统会’嘛,参加两岸的和平统一,为这样的国家大事奔波。他们只是想利用我,但对我的意见没有很好听取。后来我发现他们以‘反台独’为名,反民主。他们就怕台湾的民主传染到中国,对中国大陆的民主运动一而再,再而三镇压。”
    
    *林希翎:“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我不再向加害者要求平反*
    
    林希翎说:“有一点我恍然大悟了,以前我一直是争取回中国去,让他们能够给我的冤案平反改正,后来我发现,因为他们没有民主,它这制度是专制独裁的制度,连胡锦涛啊。。。都没权力。。。他们这领导人都不是民选的,都是接班人制度,他们怎么可能。。。他们没有权力否定他们前辈所犯的罪。
    
    豁然,我觉得很荒唐,被害者怎样向加害者来要求他平反呢?有一天实行民主制度以后,对这些历史上历次运动的迫害,被害者就是应该要他们道歉、赔偿。
    
    这是联合国宪章、人权宣言里的规定。他们(中国领导)参加了联合国宪章,只想从联合国捞好处,但是这些人权的起码价值观他们都拼命拒绝,我真觉得为这样的中国领导感到羞耻。
    
    我突然想到中国那句话,‘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反右’以来,把一代一代的精英,一代一代的好人、爱国者打成敌人以后,这些卖国者他们上来就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现在这些中国的头儿们,当权的那些,特别是搞镇压的,那些就是‘瓦釜’啊,瓦釜雷鸣哪!
    
    所以我对他们,已经绝望了,我再也不会向他们要求给我平反、给我改正。”
    
    
    
    以上自由亚洲电台“心灵之旅”节目由张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采访编辑、主持制作。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9/0807/139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