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惊爆「梁祝」 小提琴曲 :抗争共产社会制度

「梁祝」 小提琴曲 :抗争共产社会制度

2009-08-31

今年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问世五十周年。新唐人电视台举办的第二届全世界华人小提琴大赛选择此曲作为决赛曲目之一。8月30号,居住在纽约的吉它演奏家何震东在听过比赛之后表示,听一个选手演奏就哭一次,因为他了解这乐曲背后的创作辛酸。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紫荆自纽约报导。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作曲是何占豪和陈钢。陈钢的父亲陈歌辛在1940年代的上海创作了大量歌曲,包括人们熟悉的「夜上海」「恭喜恭喜」「玫瑰玫瑰我爱你」等。他于1950年从香港回到上海,57年被关进监狱,最后病死在安徽一个农场。

经过那个时代,也认识上海音乐学院很多人的何震东对陈钢创作「梁祝」的初衷有自己的理解。何震东:“最好听的歌是做给陈钢的母亲的,叫永远的微笑。做好之后他进了监狱。陈钢非常痛苦,他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于他父亲在监狱里受到的迫害。是这样一回事情。你看我说话时人要发抖,因为我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

他认为陈钢的作品是借题发挥,反抗压制。上海音乐学院当时的院长贺绿汀跟何震东说过,文革之前的知识分子已经在抗争,所以共产党才搞了反右等一个又一个运动。何震东:“前面是三反五反。作曲家就写了这个「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其实是抗争那个社会制度。这个封建的社会一直延续到「解放」之后,甚至现在还是这样。所以说「梁祝」之后没有作品了,独此一家了。这个悲哀是越来越深重了。他认为参赛选手都是国际水平,也感叹华人的人才流向海外。

何震东:“这里所有的选手都比大陆的演奏家水平高。为什么呢?他们有文化,他们懂得这个作品。 那么中国人呢?按共产党的说法是在幸福中生活,很幸福很开心,所以就把抗争的内容丢失掉了。”

很多参赛选手都表示「梁祝」是自己的最爱,有的人特意为这个曲目参赛。获得大赛银奖的林品任在费城音乐学校读书。他说:“其实我来参加这个比赛,有一半是为了「梁祝」来比的。因为「梁祝」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协奏曲。我对它有很尽心的研究。刚刚在拉的时候也很投入的在发挥,还一度拉到眼泪差点掉出来。”

大赛金奖得主、由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父亲一手调教出来的周颖也表示,她读过作曲家背后的故事。她心中对他们经历过的苦难有一种同情和理解。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紫荆发自纽约的报道。

***********************************

 小提琴大赛
吉他演奏家何震东和太太李丹凤观看了决赛后表示,选手水平高,绝对是国际性的。同时,他也讲述了《梁祝》鲜为人知的创作背景。

吉他演奏家:《梁祝》创作背景鲜为人知

大纪元记者金言纽约报导)由新唐人电视台主办的第二届“全世界华人小提琴大赛”决赛于2009年8月30日在曼哈顿考夫曼中心莫肯音乐厅(Merkin Concert Hall,Kaufman Center)举行。比赛精彩纷呈,吉他演奏家何震东和太太李丹凤在赛后表示,这些选手水平非常高,都是国际级水平。他还透露了《梁祝》鲜为人知的创作背景。

大赛选手比大陆演奏家水准高

何震东表示,大赛选手水平非常高,都是国际水准。这些华人子弟在海外接受音乐教育,把中国的作品演绎得非常好,能完整地表达出作品的内涵。他说:“选手表现都很好,我一直在落泪。所有的选手都比大陆的演奏家水准高,大陆演奏家的演奏没有完整性。”

李丹凤说:“我觉得选手技术好得不得了,是国际级水准。我就是拉小提琴的,也是专门学小提琴制作的。第一次观看新唐人的小提琴大赛,感觉水准特别高。”她表示,这两首曲子她都很熟悉,《梁祝》拉得很完美。这几位选手水平相当,绝对是国际水准。

《梁祝》创作背景鲜为人知

何震东表示,很少有人谈起梁祝创作的背景。“《梁祝》曲子的作者叫陈刚,他的父亲陈歌辛是最好的创作者,他创作了许多中国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如《夜上海》、《恭喜恭喜》、《玫瑰玫瑰我爱你》等。陈刚的父亲1957年被共产党送入监狱,陈刚非常痛苦,他的灵感都是来自于他父亲遭受的迫害。陈刚写了这个曲子感动了很多人。他的父亲1961年在监狱去世,当时正是他创作的好时期,陈刚探监的时候,他的母亲也一起去,这个故事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位老师告诉我的。”

他说:“《梁祝》之后就没有了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的文化从陈刚这个作品之后就没有了,说明中共不要文化。”

何震东说,《梁祝》曲子的技巧非常完整,主题是悲愤的、无奈的,音调也是一直向下走的,里面基本没有上行的,上行之后马上被打压下来,祝英台的命运也是悲惨的,所以最后一个音是落音。

他表示,陈刚把自己的苦难通过《梁祝》这个作品表达出来,这次大赛把《梁祝》作为决赛曲目,会把中国的文化推向世界。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9/0901/142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