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神秘而尴尬的“中秘”

中国记者
记者群中的“中秘”

路透社中国首席记者  林洸耀/文

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随着经济实力一道迅速提升,这早已不是新闻。中国希望借助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官方媒体的力量增强自己的软实力,改善国际形象,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这也早已不是什麽秘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忽视了一个极其微小但又具有相当力量的群体。在2010年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笔者想谈谈这个特殊的群体。

(图片说明:200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外电的中方雇员与外国驻华记者和中国媒体记者一同拍摄温家宝总理的新闻记者会。REUTERS)

(阿波罗网编者注:1. 此文发表在路透社在中国大陆网站,是没有被封杀的网站的内容;2. “中秘”挂靠的外交人员服务局也负责向各外国驻大陆机构派特务和线人,编者在来美国留学前在类似机构工作。)

“记者节”这个节日,让他们感到尴尬——你叫他们什麽都可以,就是不能叫他们记者。你可以叫他们助理,或者翻译,还可以叫他们研究员,甚至分析师… 但在中共政府眼里,他们只是“中秘”——中方秘书。他们是外国常驻中国媒体机构的中方雇员,负责新闻调研、采访、协调、翻译等工作。他们会和外国记者一起走南闯北报导中国新闻,你也可以在各类新闻发布会上看见他们的身影。

这个群体人数不多,全中国大概只有五六百人,很大一部分是“娘子军”。与他们相比,外国记者往往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深层了解以及语言优势。没有了他们,外国媒体关於中国的报导会逊色不少,忽略掉一些事实、数据和引证;少了这些人,中共政府的立场也或鲜被阐述,难以做到平衡报导。

这群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不少人在观念和生活方式上比较西化。他们深受自由主义影响,向往欧美,但他们更热爱自己的祖国,希望中国富强,政治昌明。在近年来的拉萨和乌鲁木齐暴力事件後,他们中的不少人比较同情政府,努力在自己的工作中平衡、客观报导。

但这些中国雇员在现实中,却常常处於“爹不疼,娘不爱”的境地。在多数外国媒体内,他们与外国记者相比矮人一等。因为不能名正言顺担任记者,中国雇员对报导的影响往往是有限的。大部份中国雇员在外国媒体中的职位也往往一成不变,难以通过才干与经验的增长而获得被提拔的机会。因此,许多中方雇员都会在工作3至5年後苦於碰到“玻璃天花板”,转投其他行业或出国留学,造成这个行业流动性很大的现实。

中共政府并不信任这群人,也许是认为有他们参与的报导往往太过负面,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他们挂靠的单位——外交人员服务局,也没有尽力为他们争取利益,捍卫他们的权利。同时,由於观念、认知上的一些差异,有些外国记者也不会完全信任中国雇员。

路透、彭博道琼斯等规模较大的国际财经媒体,往往能够给中国雇员提供一个较为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和前途。但有一些外国媒体甚至不给中国雇员付“三险”,有的不付加班费,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办公工具,如手提电脑、录音笔等都不提供。而一些中国雇员却又要被派去敏感地区就敏感事件进行采访,有时甚至是单独行动,条件非常艰苦,风险很高。路透社坚决反对让中国雇员去单独完成危险的任务。

中共政府希望中国媒体在国际上拥有主流话语权,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要想成为国际主流媒体,媒体本身需要具备一定的可信度,一味的砸钱是远远不够的。并且,话语权的争夺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多年的努力。中国媒体要想“走出去”,首先要有“走得出去”的中国记者。回头看看,这些外国媒体的中国雇员难道不是最了解国际媒体运作方式和报导风格的最佳候选人吗?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媒体版图的扩张,一些外媒中秘的出路拓宽了一些。一些优秀人才开始转投中国媒体——包括发展势头强盛的官方媒体,更多的则是口碑上佳、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市场化、专业化媒体。

但数一数,多年来有多少中秘因为没有前途而改行呢?如果这些人能在外国媒体长期做记者,或许中国人今天就已经能够在外国媒体对华报导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中国在国际媒体中,或许早就掌握话语权。但这些现成的资源,却因为某种原因,一直被忽视浪费,没有发挥出本应发挥出的更大作用。

外国驻华记者一拨拨轮换,大部份外国记者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而已。第一年因人生地不熟努力强化中文,了解国情;第二、第三年对中国具有一定了解之时,却往往又是记者被派驻其它地方,离开中国之日。因此,一些报导往往存在着流于肤浅,缺乏深度的问题。大部分外国记者难以对中国进行长期的观察,难于给变化中的中国准确“把脉”,报导有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尽管中国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有些外国媒体对中国的认知却赶不上变化,对中国的许多认识还停留在若干年前,许多“stereotype”的印象还未能及时得到改变。如果中国人能够在外国媒体中担任记者,他们能在岗位上工作十年,甚至二十年,对中国国情具有更深刻的把握,能更好的理清中国发展历史的脉络,这难道不是一件“双赢”好事吗?

笔者不想揣测政府限制中国人在外国媒体中担任记者的原因。中国并非缺乏拥有国际视野、有能力的杰出记者,例如《财经》杂志创始人胡舒立,例如调查报导记者王克勤等等。如果中共政府给予中国公民,特别是优秀记者在外国媒体担任记者的机会,这对於中国在国际上扩大影响力,更多发出自己的声音的需求来说,无疑是利远远大於弊的。

在过去的三十年内,中国经历了对媒体逐步放开的过程。在九十年代中以前,按规定,外国驻华记者与新闻机构还只能全部落户在外交公寓。这一规定已经废除。自2007年开始,根据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外国记者离开北京去外地采访,已经不再需要与当地外办先行联系,只要征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即可,这是一大进步。目前,已经有港台人士开始在大陆媒体做记者,这也是个进步,必须鼓掌鼓励。自2003年起,笔者就开始呼吁中共政府允许大陆、港台籍人士在外国驻华媒体中担任记者职位,却至今未获结论。

中共政府和外国媒体,本来是最有理由善待中国雇员的方面,但是这两方面却都有意无意的亏待了外国媒体的中国雇员。

中共政府更应该更公平对待这些人,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宽松、有利的工作环境。虽然外交部是此政策的执行者,但外交部却并不是唯一的政策制定者,其他有关部门如中宣部、国新办、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公安部和安全部等都在影响着相关政策的走向。尽管如此,允许中国公民在外国驻华媒体中担任记者职位一事,却在中国崛起,日益需要树立国际形象和在国际社会拥有话语权的背景下显得日益迫切了。虽然有“丢掉饭碗”的风险,可笔者还是希望早日看到“人尽其用”,和外国驻华媒体新闻制度正常化。(完)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0/1110/184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