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关公缘何如此受世人敬重

—关公之受敬重


关羽画像

在《三国》片集中,关公的形象很好,面如重枣,相貌堂堂,相信很符合一般人心中关公的形象。

小说《三国演义》,写关云长败走麦城,遇害,之后刘备起兵报仇。在第八十三回“战猇亭先主得仇人”,写关兴追杀潘璋(吴将,与朱然共擒关公),夜里,在山中迷路,来到一个庄上。小说这样写:

“……追至山僻之间,时已二更。到一庄上,下马叩门。一老者出问何人,兴曰:吾是战将,迷路到此,求一饭充饥。老人引入,兴见堂内点着明烛,中堂绘画关公神像。与大哭而拜。老人问曰:将军何故哭拜?兴曰,此吾父也。老人闻言,即便下拜。兴曰:何故供养吾父?老人答曰:此间皆是尊神地方。在生之日,家家侍奉,何况今日为神乎?……”

关公在历代,不论是民间或官方,都受到极高的尊重。在汉时,他斩袁绍大将颜良,曹操已表封他为汉寿亭侯。后来宋、明、清时都有封谥。汉代以后,对帝王、大臣等高层人物,死后都有谥号,是简要概括他的一生大德。宋、明、清时,关羽早已是古人,统治者仍然把他当做那一代的重要人物来加以追谥,这当然有当时的现实作用,就是因为关公在民间的声誉很高,统治者也来表示他们很尊重这位关羽。关公在民间,人们一直称之关公、关圣,到现在,还是到处可以见到关帝庙。

如果照上面所引的《三国演义》一段文字看,在关公刚遇害时,即使在山野间,民间已把关公拜为神明了。小说所记未必能完全作准,但小说的写作年代却可以作准确的说明,至少在小说的写作年代(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人),即元末明初时,民间就是这样普遍供奉关公的,所以罗贯中才会想当然地把这情景写入了小说中。

民间最尊重关公的义气。在古时封建道德标准中,忠、孝是最重要的。忠孝都有具体对象,忠是忠于君,忠于主;孝是孝敬父母。但是在平辈之中呢?那不属于忠孝,是“义”。刘、关、张义结兄弟,把义放在很高的地位,这是民间最关心的道德观念。民间要办什么事,都得仗义,为了义气,大家为同一个目标赴汤蹈火。《水浒传》里面的一百零八个逼上梁山的好汉,也都最尊重一个义字。

民间到处有关公庙,上面是正义凛然的关公像。红面、威武、正气,大家都熟悉这个形象,接受这个形象。拍《三国》片集,怎样处理好这一形象,是很要重视的。

《三国》片集中的关公,塑造的形象正如《三国演义》所写:“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相信很为观众接受。

《三国》片集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情节,以更加尊重的态度,处理关羽之死。

在《三国志》中,写关羽之死是在败军之后,“权逸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三国演义》描写比较详细,先是关公自麦城引残卒二百余人,行到初更以后,四下伏兵皆起,所随之兵,渐渐稀少。最后只剩得十余人。终于“长鹇套索,一齐并举,先把关公坐下马绊倒。关公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见孙权时,关公仍骂孙权为鼠辈,孙权“遂命推出。于是关公父子皆遇害”(第七十七回)。在这史书与小说中,都只说“斩羽及子平”,“关公父子皆遇害”,只是一笔带过,关公应该只是被斩。但《三国》片集中,写关公战至最后孤身一人,仍然十分威风地端坐,从容自刎。这个形象就更加完美了,令人起敬。

说到关公,现在仍是大众尊敬的人物。人们称刘备、张飞的姓名,对关羽,却一直称关公。就在这部写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中,也处处称关公。民间怎样形成这普遍的态度,是值得研究的话题。

责任编辑: 刘诗雨  来源:文汇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1/0322/200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