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 精品推荐 > 正文

《金陵十三钗》 当代中国缘何出不了大师 张艺谋就是例子

北美媒体对《金陵十三钗》最尖刻的评论当属《荷里活报道》的文章,直称此片若在一九四二年推出,或可成为有效的「反日宣传片」,而到了今天,它充其量是「低级噱头」。若说最有见地当属《纽约时报》的评论,认为此片败笔在于把南京大屠杀浓缩于「性」,而疏离了历史本身。


《金陵十三钗》叙事线索贯穿于日寇意欲对十三个女学生性侵占,其间性羞耻、性想像、性奉献都围绕这条主线。一句话就是为民族而献祭肉体的爱国主义,那些亡国商女的杰出前辈赛金花早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就身体力行了。


《金陵十三钗》竞逐本届奥斯卡,然而美国影评网站对《金陵十三钗》有好评者仅得三成,而以往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获得好评的比率,均占八成以上。最扫兴的是,《金陵十三钗》竟也入围中国大陆评烂片的「金酸梅奖」名单。

张艺谋冷嘲热讽,并不能拔高全民艺术品味,更不能建设「文化强国」。张艺谋曾是中国电影的骄傲,他本来有望成为国际电影大师,他的《活着》被禁后,还拍过《我的父亲母亲》,此片已比《活着》后退一大截,却尚有若干人性刻画与历史反思,然而只要思想专制文化不除,此路显然走不下去。于是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张艺谋已完成了背向现实与人生的转身,及至《英雄》,竟沦为大一统专制王权的贡品。欲知当代中国缘何出不了大师,张艺谋就是一个例子。

更可悲的是,专制越长久,土壤越板结,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就越低下。于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断无可能如欧洲片《钢琴战曲》( The Pianist)和《沉静如海》(法文名字: Le Silence de la mer)那般,发掘被时代浊流所裹挟和驱策的纳粹军官之心灵挣扎,表现战争之残酷野蛮未曾泯灭其人性与人道之心,亦未泯灭对人类文化结晶的崇尚热爱。张艺谋更无可能像《读爱》( The Reader)那样,无情地剥开人心之阴暗面,那怕纳粹集中营一个蒙昧狱卒之奉命行恶,其罪过也未必比人类本能的自私和卑劣那一面更恶。《读爱》里战后对女狱卒汉娜的审判,其丝丝入扣的细节,无异于一场人性审判。


假使张艺谋真有这等思想深度和艺术气魄,首先就过不了庸众那一关,必定被爱国群氓的狂嚣口水所淹没,他们是民族仇恨和思想统制重轭之下的双重奴隶,有「毋忘国耻」这一心理符咒在上,什么艺术什么人性,都是扯淡!他们对于「国耻」的强烈自我心理暗示,堪称为对民族仇恨的一种「畸恋」。自不待言,对人类高尚文明既无鉴赏力也无精神追求的庸众与群氓,正是这片冷土结出的果实。专制一日不除,中国岂止没有大师,就连现代公民都无法生根发芽。孔捷生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苹果日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2/0116/233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