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传重庆内部通报王立军事件最新中央文件 附音频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王立军私自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滞留事件进行调查处理的情况通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委,解放军各(分部),各大单位单位,各人民团体党组织:2月6日,发生了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私自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滞留事件,…据中央要求,现将王立军事件的调查处理有关情况通报(…)。

第一,对王立军事件的处置工作情况。2月6日下午两点半,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四川省国家安全机构发现并确认之后,向国家安全部报告了有关情况。接报告后 ,国家安全部立即向中央做出汇报。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这一事件高度重视,及时做出重要指示,明确具体组织原则,果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2月7日下午赶赴成都,到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对王立军做劝说工作。此前,重庆市委派出有关(同志)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对王立军进行劝说。经做工作,2月7日23时32分,王立军自动离开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就是说7号的晚上11点(…)的。〕2月8日,国家安全部将王立军带到北京接受调查。

2月9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有关情况的汇报。就事件调查处理工作做出部署。会议认为,王立军事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起省部级领导干部私自进入外国领事馆滞留的事件。情况复杂,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社会关注度高,一定要高度重视,严肃对待。(…)努力把这一事件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会议决定,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组织专门班子对王立军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重庆市采取与这一事件有关的措施要先请示中央(部委),2月9日下午,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向薄熙来同志电话传达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有关精神,并提出了相关工作要求。随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5次召开会议,研究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的具体措施。组建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专门班子),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对王立军事件展开调查。

专门班子组建以来,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与王立军本人多次进行谈话,了解其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的有关情况。二是派国家安全部,中央纪委有关同志赴重庆、成都,对王立军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的(经过)和原因进行调查。三是(…)发布权威消息,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四是做好外交应对工作,以防王立军事件影响我对外工作的大局。五是协助重庆市,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第一个是调查处置的任务,第二个是对王立军事件的(…)调查结果。〕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已经查清了王立军事件的经过和原因。

今年1月28日,王立军找薄熙来同志汇报有关重要案件,与薄的家人有关。有的办案人员为此感到有点害怕,已经写了辞职信,希望薄熙来同志予以重视,妥善处理。薄熙来同志对此十分不满,随后找市政府,市纪委,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人商量,以多岗位全面锻炼为由,提出要调整王立军的工作。

2月1 日下午,重庆市委召开常委会,决定免去王立军的市公安局党委书记(…)职务。事先未按规则征求公安部的意见。王在市政府不再分管公安政法工作,调整为分管教育与科技等工作。对此,王立军思想不通。2月2日,市委有关部门同志到市公安局宣布王立军不再担任党委书记。(…)职务后,在薄熙来同志,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压力下,有关方面以各种名义违规审查王立军身边工作人员及有关重要案件的办案人员。

王立军认为自己人身安全受到威胁,遂决定出走。并于6日下午,在事先未按程式报批的情况下,独自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王立军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后,先跟美方人员谈了开展所谓合作事项。随后提出避难的请求,并根据美方要求写了政治避难申请。(关于美方要求的避难)

7日晚,经中央派出同志当面做王立军工作后,王立军同意自动离开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

〔这是第二个问题,王立军事件初步调查结果。〕

三,对王立军事件的处理意见:中央认为,王立军事件是一起在国内外造成恶劣影响的严重政治事件。王立军本人对事件的发生负直接责任。薄熙来同志作为重庆市委书记,负主要领导责任。鉴此,中央决定按照法定程式免去王立军的重庆市副市长职务,薄熙来同志不再兼任重庆市委书记职务。由张德江同志兼任重庆市委书记。

中央这一决定,是经过反复权衡,慎重考虑做出的。这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有利于维护党纪国法的尊严和权威。目前,对王立军事件的调查处理是初步的,有关方面正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及依法进行深入调查。待问题彻底查清之后,再做最后结论和相应处理。

〔第三的一个问题就是,对王立军事件的处理。〕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NTD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2/0318/239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