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国或接近信用危机边缘?

作者:

BWCHINESE中文网编者按:美国的问题是信用和信用产品太多太滥了,而中国的问题却是信用和信用机制太缺失了。中国欠缺的正是商业信用和相应的信用制度。

商家只相信现金,不相信信用,当然更谈不上信用的商品化了。如果说美国实行的是信用经济的话,中国目前只能说是以现金经济为主,人情经济和信用经济并存的多元经济形式。

生活在中国的人简直难以想象,用过的衣服和工具还能原价退货,低资产者可以获得超额信用卡或贷款。

由于缺乏正规公正的商业评级机构和有效的监管机制,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知晓商品的真伪与优劣,连食品和医药这类与生命攸关的安全都没有保障,更不要指望有人出钱给你消费、原价退货、政府替你检查房屋装修质量了。

为什么说国际金融危机和三鹿毒奶粉是同一性质的危机呢?因为它们都源自人的信用和贪欲。

美国次级信用者的违约致使房贷债券及资产抵押债券贬值,投资银行家的贪欲把劣质资产包装成AAA级优质理财产品忽悠投资人,评级机构和监管部门没有尽到各自的责任,最后造成毁灭性的金融危机。

三鹿奶粉原材料供应商贪欲以致违约,在牛奶中参入有害物质三聚氰胺以提高利润,厂家违背最基本的商业信用,压低收购价,未对原材料进行检测就投入生产,产品未经检验就包装投放市场,未在包装袋上注明与产品相符的成分构成,食品监管部门和市场投诉部门未能尽责,最后造成全国性的奶粉和食品安全危机。

如果把中国所有类似三鹿奶粉这样的企业信用危机事件同时曝光,造成的爆炸性后果绝不亚于美国的次贷危机。

为什么说中国不可能发生像美国那样的金融危机呢?这个问题要从本次金融危机的源头说起。

首先,美国有着较为完善的信用制度,绝大多数成年公民都有可查的信用记录和明码标价的信用价值;每一个企业都有标明的信用级别,每项金融产品也都有信用评级(虽然漏洞不少)。

信用本来是个抽象的概念,但却成了美国社会必不可缺的商品。商品化了的信用成了金融行业许多衍生产品的重要原料,成为各银行争相抢购的对象。

当高质信用被瓜分完了之后,他们便开始抢购次级信用,相关的信用风险被转移或被忽略,银行和评级机构先是普遍高估次贷的价值,后又急剧降低信用产品的评级。

我们看到的情形是:一方面是商家和金融机构为了提高利润,非理性地增加受信数量、抬高消费者信用额度,强化对消费者信用的剥削;另一方面则是消费者滥用信用,如宽松的商品信用退货制度、超前超额消费现象等。

当一个人的信用只值2000元钱的时候,有人出3000元高价收购,而买主将次级(劣质)信用包装之后又以3500元更高价钱卖出。

当最终用户(投资者)发现包装盒内的商品质量有问题时,要求退货,但却被告知只能以贬值后的市价回购,或找保险公司索赔,此时的市值不到1000元。

此时无论是投资者、包装公司,或是保险公司都蒙受了损失,而受信人也因信用或与信用相关联的商品贬值而遭受损失,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信用危机(Credit Crunch)。

以上信用条件在中国都不存在,而中国欠缺的正是商业信用和相应的信用制度。生活在中国的人简直难以想象,用过的衣服和工具还能原价退货,低资产者可以获得超额信用卡或贷款。

由于缺乏正规公正的商业评级机构和有效的监管机制,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知晓商品的真伪与优劣,连食品和医药这类与生命攸关的安全都没有保障,更不要指望有人出钱给你消费、原价退货、政府替你检查房屋装修质量了。

商家只相信现金,不相信信用,当然更谈不上信用的商品化了。如果说美国实行的是信用经济的话,中国目前只能说是以现金经济为主,人情经济和信用经济并存的多元经济形式。

现金经济比几十年前的配给制或更早期的易货交易(包括使用金银币交易)要进步了很多,至少说明到目前人民币的信用度很高,也说明发币当局(中国)是可信的,人们愿意通过借用政府的信用媒介进行各类交易活动。

但是商家与客户之间,商家与商家之间,乃至雇主与员工之间,都缺乏直接的信用纽带,他们之间的主要交易要么通过现金,要么通过亲友之间的人情关系。在这样的经济体中,怎么可能出现像美国那样的信用危机呢?

只有当人民币的信用出了问题,才有可能导致那样的信用危机。如果有一天,更多的伪钞充斥市场,所有的验钞机都难以辨别真伪的时候,人民币的信用危机才会真正爆发。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2/1028/265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