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特殊的"中国移民":在北京国际学校上学的中国孩子

随着留学潮和移民潮的来袭,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更早地接受国际教育,以便将来能获得海外大学的入场券。于是,各种“国际学校”和“国际班”成了这些“准留学生”们的康庄大道。同样,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无论多难,都要让自己的孩子挤上这条道路,即使面临的是高昂的学费。

位于日坛路的芳草地国际学校是北京成立最早、规模较大的一家国际学校,主要接收驻华使馆人员的子女和外籍及港澳台学生。但这里看上去和北京任何一所普通小学并无太大区别,似乎少了一点“国际范儿”。

一位家长告诉我们,现在这里的生源大部分都是拥有外国国籍的中国人,真正外交部的子女还是少数。不过他后面补充了一句:“如果你舍得花钱且有‘关系’也是可以进去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这里的学生其实是一群特殊的“中国移民”。

接下来的场景无一不再体现着这种“特殊性”,从家长接送到对各类培训班的讨论,再到学生们的拉杆书包,都与北京任何一所普通的中小学无异,不过收费却是普通学校的20-30倍。而这些孩子的父母,虽然绝大部分家境殷实,但是仍有一部分是在全家“省吃俭用”的情况下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现在距离放学还有一个多小时,由于没有校车接送,学校外的道路上就停满了来接孩子的车子,本来就窄的道路现在只容得下一辆车通过。

校门口,家长们也严阵以待,随着放学时间的临近,校门口的家长也越来越多。在等候的过程中,家长们互相交流着自己孩子在校的情况,有家长抱怨学校的伙食不好;有家长说“现在班上什么人都有”;当然,大部分家长交流的还是给孩子报了什么班。

这位阿姨告诉我们,她是替主人来接孩子的,自己是保姆。她说这学校的收费太高了,她一年的工资都交不了一个月的学费。

价格又贵,“服务”又不好,那么家长们愿意花大价钱来这里的原因会是什么?这位家长说,他们从孩子出生就计划好了将来是要出国的,所以得从小就打好基础,而上国际学校是唯一的捷径。

也许这就是大部分中国家长们选择上国际学校最重要的原因。除了能为将来出国铺路之外,还有就是对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不满,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应试压力不但让孩子备受折磨,家长也深受其害。而选择侧重“素质教育”的国际学校则可以“减负”。

但真的是这样吗?国际学校的课业是否如他们想象的那般轻松?一些老外告诉我们,想要考哈佛、剑桥一类的名校,学生的成绩必须达到最佳的AAA或AAB,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

而这位来自加拿大,目前在北京工作的家长选择芳草地国际学校的原因却很有意思:他看重的恰好是这里的“中国式”特色。这里双语的环境既能让孩子更深入了解中国本土文化,而又不至于让孩子感到太陌生。

这期间,一些培训机构也不放过商机,穿梭在人群中间发放一些课外培训的资料。英语培训、书法培训、美术、舞蹈、钢琴培训等应有尽有。

尽管学校划定了等候区,但这里却一个家长都没有,大家还是都集中在校门口等待,以便能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孩子。

很快到了放学时间,学生们陆续排着队走了出来,并在校门口齐声和老师告别之后再被自己的家长领走。见到孩子之后,大部分家长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学了什么?”一些孩子显得有点不耐烦。

在这些学生中,偶尔也会有一两个外国面孔。但仔细一听,她们竟然说的是中文,这位小女孩正在跟妈妈讲明天是教师节,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让他们用最有创意的方式表达祝福,但前提是不能花钱。

由于接学生的车太多,每天早晚这条路都会非常拥堵,警察也不得不来维持秩序,在辅以校园安保,因此这里虽然拥堵,但还不算混乱。

在这些接学生的车流中也不乏豪车的身影。因为国际学校收费普遍在每年15-30万之间,因此选择这条路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但其实也并不是国际学校的家长都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也有很多学生的家长选择了“绿色环保”的自行车接送,或者干脆步行回家。

我们注意到,从这里出来的学生们也都跟如今普通学校的孩子们一样拉着沉重的拉杆书包。这似乎也从侧面印证了“国际学校并没有那么轻松”的事实。

大约1小时后,学生和家长们基本都已离去,校园又恢复了宁静。但也还有一些家长仍在等着,因为他们的孩子在上学校的兴趣班还没有下课。这两位老人的孙子喜欢足球,正在操场上踢球,奶奶焦急地向里面张望着。

然而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另一边的时候,却看到了不同的场景。位于使馆区的这所德国学校是“地道”的国际学校,因为它只接收德国籍的学生。

现在是北京时间下午四点钟,已经快到学校的放学时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安保严格,我们并未在路边看见一辆接孩子的车或者一个家长,只有几个安保人员准备开栅栏,冷清得出人意料。

而它隔壁的“北京加拿大学校”也是差不多的场景,只不过这所学校多了校车。每天校车都会准时接送孩子上下学,几乎所有学生都不用父母接送。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坚持用私家车送孩子上学,但他们只能送到校门口,不允许家长在门口逗留。

往校车内看去,似乎也有不少中国面孔,这所学校是中加两国政府资助的项目,属于“公办”性质,接收中国学生。

由于采用全英式教育,所有的教学方式、学习内容和学制等都与加拿大本地学校统一,因此,对于很多中国学生来说,选择这种学制就意味着将来只能参加对应的国际考试,而再也无法参加中国的考试。

当然,对于那些本来就是加拿大或者外籍的学生来说当然就没问题了。加拿大籍的南非女孩Alisa也是这所学校的学生,他母亲是加拿大驻华使馆的工作人员。五年前,她随母亲来到北京,进入这家国际学校学习,如今她马上就要毕业了。

由于离学校不太远,Alisa没有选择坐校车,而是每天步行上学放学,时间紧的话也会坐两站公交车。看上去她已经彻底融入了北京的生活。

“纯”国际的德国学校与“半”国际的加拿大学校,以及“混血”的芳草地国际学校,虽然它们都是国际学校,但却在校园管理、教学方式、学生状态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对于家长们来说,选择不同的国际学校就是为孩子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责任编辑: 于飞  来源:财讯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3/0915/333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