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读书思考 > 正文

现代人必须知道的财富与幸福哲学

作者安娜

财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拥有一切的人们总是想要更多?我们到底需要多少钱才能过好日子?两位英国学者:罗伯特‧史纪德斯基(Robert Skidelsky)和爱德华‧史纪德斯基(Edward Skidelsky)从经济学角度合著了一本书:《多少才满足?决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标》,How Much Is Enough?:The Love of Money, and the Case for the Good Life

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已由台湾的联经出版社发行。

本书的作者就认为:生命的目的不是赚进愈多钱愈好,好比吃东西的目的不在于变得愈来愈肥胖。然而,“贪得无厌”根植于人类的天性——人们倾向和他人比较财富,因而发现不足。这种天性受到资本主义的大幅强化,因此成为整个文明的心理基础。贪得无厌过去是富人的过失,现在则成为每日生活的常态,在这种心态之下,生活似乎显得永远不够「幸福」、「美好」,我们的生活方式喂养我们的永不知足,我们的永不知足也喂养我们的生活方式。

作者试图证实,美好生活的确存在,并且能去体验,我们也应该努力去达成。这本书的目的是告诉我们,现代人必须知道的财富与幸福的哲学。

伟大的凯因斯先生,你错了!

作者史纪德斯基父子的研究超越了目前对日增不均的辩论,他们进一步探问我们为何需要金钱。他们主张,财富不是、也不应该是目的,而应该是“美好生活”的手段。

本书以伟大的经济学家凯因斯做为开场。凯因斯在1930年预测,未来的一百年里,人均所得将稳定成长,人们的基本需求将获得满足,且没有人需要每星期工作超过十五个小时。很明显,他是错的:虽然所得如他所预测增加,但我们的欲望扩张也同样快速,而且我们持续长时间工作。

史纪德斯基父子首先解释凯因斯为何错了,接着说明经济学是一种道德、而不是真正的科学。他们对美好生活这概念,上溯亚里斯多德、下探现今,指出现代生活远远背离了理想典型。作者认为,没有任何单一指标可反映人类的进步,不论是GDP或「快乐」,因此提出构成美好生活的七项元素。最后,他们提出某些根本的经济政策,用以帮助我们找出满足人类的真正需求。

史纪德斯基父子提出关键问题:我们持续追求愈来愈多的财富,这一切都毫无止境吗?全球经济在原地打转,我们寻找重新啟动引擎的方法时,他们的主张却让我们忽然煞车。我们已经够富足了,欠缺的是更丰富的生命,而不是没完没了追求不必要的经济成长。

作者致力于历史小说、哲学与政治理论,引述浮士德、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评、亚里斯多德对财富使用的看法。他们的结论是,诸如尊敬、友情与社群等概念都胜过财富,比较可能有助于满足与整体幸福。

凯因斯曾预言,大约100年后人类就能够达到富足状态,即2030年。但为什么凯因斯的预言失败了呢?为何差不多100年过去了,我们仍在辛苦地工作?史纪德斯基父子认为,答案是,自由市场经济既给了工人决定劳动时间的权利,又激发了我们竞争、地位消费的先天倾向。西方文明跟魔鬼做交易,换到了无尽的知识、力量和快乐。我们实现了富足,资本主义令我们养成的习惯却使我们没有能力享受富足。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命运呢?必须吸取前现代的东西方智慧,恢复旧的被忽视和扭曲的幸福观。薛巍在书评《追求无尽增长的危害》中总结说,古典、中世纪和东方哲学认为,幸福生活不是保证我们会感到快乐的生活,而是与环境和谐共存、能在环境中自由行动的生活。幸福经济学把幸福看做满足,亚里斯多德则认为,幸福是性格、谨慎、行為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在亚里斯多德看来,幸福依赖于能做出正确判断的性格。幸福还依赖于充足的闲暇。由此史纪德斯基父子提出,要回到凯因斯和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在《懒惰的权利》中提出的闲暇论。

批评者说,增长不仅没有使我们变得更幸福,对环境也有灾难性影响。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但都没有更深入地反对无止境的增长。找出增长破坏幸福和环境的事例,对手可以反驳说增长没有破坏幸福和环境。但在科学家和统计学家告知我们之前,我们就知道对财富无止境的追求是疯狂的。

如果发展中国家继续发展,最终它们也会面对同样的困境,可以提前做好准备,不能重复西方的错误。

责任编辑: 刘诗雨  来源:法广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3/1010/340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