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中国民间将要绝迹了的手艺实例

 


关中扶风驴拉碾子】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中国传统的以村庄为人们生活载体的生活方式迅速被城市化进程冲破。人们纷纷涌进城市,一种商业的、工业的、集成化的城市生活渐渐取代原来带有乡村意味的生活。这种变化发生在人们的头脑和习惯中,反映在生活细节方面民间技艺就是这种变化的体现。
 在老年间,一些身怀技艺的民间工匠走家串户,向人们兜售自己的手艺。有修补坏锅的、修补坏瓷碗的、爆爆米花的、剃头的、磨剪子的等等各式各样,所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敲锣卖糖,各干一行。”这些行当在短短几十年中迅速消失,如今在街头已经难寻其踪迹了。
 这些手艺要进行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比如修补破碎的瓷盆瓷碗,没有高超的技艺很难将碎片整合,最终成器,滴水不漏。那些苦练之后掌握某种技艺的人便有了资本,并以此谋生。这些人凭着自己的绝艺和行走江湖的一声声吆喝,走千家,串万户,为人们带来方便。以前,人们打碎了碗往往舍不得扔掉,等着这些人来,修补后还能继续使用。这种温情、俭省、慢速的生活在今天来看,似乎已不可能。
 当人们走过这一段日子,回首往昔,再度重温这些行将消失的民间技艺时,既是对这些身怀绝艺手艺人的一种敬重,更是对往昔慢节奏生活的一种眷恋。回忆这种手艺,品位这种手艺,收藏这种手艺在中国民间悄然成风。由此波及开来,形成社会对整个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股热潮。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小时还见过这些民间技艺。现在当他们看到这些图片使他们勾起年少时童年的一些回忆。同时一种艰苦创业、艰苦奋斗朴素的生活作风,在潜移默化的对他们进行一种熏陶和感染


【纺线】纺线是中国传统耕织社会的主要生产项目。纺线时先是将棉花拿到弹匠那里将棉花弹蓬松,然后搓成如火腿肠粗细长短的棉条。棉条放在纺线人的左手方,纺车上有一根叫梃子的钢丝,一端是尖的,朝着纺线人,纺线人先将棉条一头一边往外拉一边一个方向旋转(一般是反时针)搓,然后将头子缠绕在梃子上,顺钢丝直其尖,这样的准备工作完备后就开始纺线,左右手配合合理,右手摇车左手握棉条往外均匀的拉,节奏是短短长周而复始。

【补锅】
补锅是街道手工作坊的一门职业,按锅的品种来决定工艺的不同,例如,有专门补铁锅的,补搪瓷器皿的,补铝锅水壶的,技术、火候各不相同。补锅时要安放好连着风箱的小炉子,填入焦煤,在小坩埚内放几块碎铁片,拉上几手风箱,等待铁片融化。趁铁片尚未融化的间隙,清除铁锅上的烟垢。铁片融成铁水后,将铁水顺着裂缝一点一点地补上去。补好了洞并未算完,还得用粗砂轮将锅内凸起的补疤略加打磨,然后用细砂纸平整一遍,使之不妨碍锅铲的搅动,最后再抹上些黄泥浆,方才大功告成。

【打土坯】
土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盖房子用的主要原料。因为土坯比较廉价,做起来比较容易,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用土坯造的房子不易透风,保温性能比较好。土坯也不容易酥软,具有一定的坚固性。打土坯的关键环节“打”,使用的工具有模子、铁锨、小石夯(一个人用的石夯)。方法是:先用铁锨将湿土拌均,堆放在一起备用;支好模子,并且在模子内撒放土灰,防止地质松软或者含水份较多而造成粘带;将模子内装满土,用脚荡平后,使用小石夯反复压结实,顺序是先从两头开始,最后是中间;最后是起模子,起模子后,将成块的土坯按预先选定的筑基,筑成土坯垄。成型的土坯垄,弯弯曲曲,错落有致,好似长龙,层层清晰,优美动人。.




【缝虎头鞋】
幼童一岁左右时,长辈们会给孩子穿虎头鞋。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穿上虎头鞋可以辟邪恶保平安,护佑孩子健康成长。做虎头鞋,得先打袼褙,按鞋样的大小剪下一块,再将一层好看的布料缝在剪下的袼褙外。虎头鞋做工复杂,虎眼、虎眉、虎嘴、虎鼻,都要靠针线和布缝制而成,需要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表现虎的威猛,细心的人还常用兔毛将鞋口、虎耳、虎眼等镶边。


【锔盆】
锔盆是把破碎的瓷片拼接组合成原来的成品。锔盆艺人工作之前,先是仔细端量,根据裂纹破碎情况,选好大小不同的锔子,然后开锔。艺人将陶制的盆、瓮,钻上眼,安上锔子,敲打扣上,抹上石灰膏,最后完成。遇到瓷碗瓷碟,先对好茬口,用细绳绷紧,再用金刚钻钻上孔,锔上铜锔子,抹上腻子,既美观又实用。中国古语“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就出自此项手艺


磨剪子】
磨剪子与抢菜刀为同一种手艺,通常由一人完成。所需工具非常简单,一般只需两块磨石。艺人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回打磨,让刀剪锋芒毕现。“抢菜刀”的“抢”是指刮掉菜刀表面的一层锈斑,再打磨菜刀,使之锋利。这种技艺看似简单,却需常年的经验积累才可胜任。刀口的软硬,打磨的程度,都十分讲究。好的艺人打磨过的刀剪长期使用依然锋利如初。


刨(或称拂)笤帚
  
笤帚是早年间扫地扫炕的,炊帚是刷锅刷碗的。刨笤帚一般都用黍子或糜子杆儿。刨炊帚都用高粱杆儿。从制作工艺上看,刨笤帚刨炊帚只有两道工序:捆紧和削齐。捆紧是质量关键,削齐是整出好用的外形。这便决定了刨笤帚刨炊帚的特定工具:蹬子、麻绳(现在一般用铁丝)和月牙镰。其中蹬子更显独特。蹬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枣木做成的丁字形脚蹬子,牛筋做成的老弦,宽皮带做成的腰围。用老弦把脚蹬子和腰围连起来,就成了脚蹬子。制作人把叼在嘴里的麻绳,往缠着的老弦处一塞,跟着由下往上一转,麻绳就随着捆在了笤帚把儿上。在缠绕之下,打个结,拴个扣儿,一道麻绳就捆好了。就这样,一道道捆下去,并根据形状需要,适时续进高粱或黍子挺儿,最后经过削齐整形,很快就能刨出一把把笤帚或炊帚。


织土布
 织土布需要一架老式织布机,一般为木制。除了织布机,织土布从轧花、弹花、纺纱、浆纱到织成布匹,大约需要三十多道工序,工艺繁杂。其中织布抛梭难度最大,手脚配合不协调,抛梭用力不恰当,不仅会将梭抛落到地上,而且会戳断经纱。一匹土布,长一般为3.6丈,宽一般为1.8尺,也有根据需要放宽一些的,但最宽不超过2.4尺。土布一般为纯白色,也有将纱染成各种颜色,织造成花布的。如大方格、小方格、长方格、正方格、粗条纹、细条纹、单条纹、双条纹、凤尾纹等花布。这种花布大都用来制做被里,也有用来制做妇女、儿童棉衣棉裤面料的。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网易博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3/1027/344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