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家庭生活 > 正文

母子关系是一切关系的源头

 母亲对于儿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就像太阳对于地球,一点也不过分;但尽管如此,地球终究是个独立的星球,它要自转,请允许它有自己的轨道。

母子关系,是一切关系的源头。正如裴斯泰洛奇所说,母亲是孩子未来关系的理想典范。母亲就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的人生参照物。心理学家发现,人的性格会随着年龄与环境有所变化,但总体的趋势却是越来越像自己的母亲。相对于女儿,母亲对儿子有着更深层次的影响。

儿子有一种本能,他们从小在寻找着母亲对自己的要求与标准,并努力让自己符合这个标准。因为他们不能让母亲失望,不能让母亲受到伤害。由此可知,儿子的焦虑源头其实来自于母亲。但焦虑不完全是坏事,在实现母亲期望的过程中,儿子更加得像个男人,更加符合社会期许。但如果我们的要求与标准过于严厉与苛刻,必然造成儿子的心理负担,最终成为长大后的心理隐患。

有一天,我接待了一位高三年级学生的母亲。这位母亲的儿子在重点校的实验班,高一高二成绩优良,高三成绩开始下滑。儿子自我感觉压力很大,总是要求自己必须名列前茅,然而没有丝毫效果。这位母亲前来询问如何对儿子进行减压。

当做过亲子教育研究之后,我在处理个案时会将家庭教育因素放在我诊断的重要位置。在学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所有的心理问题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来访者或案主在童年接受了严厉的家庭教育。至于严厉到什么程度,也与个人的心理承受度有关。

果不其然,这个案例中的主人公有着同样的问题,而且很典型。母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她说我不要求他一定要有很高的分数,但是我要求他一定要有很好的行为规范,我家孩子从小就做到很自律,比他父亲强。由此,我引出了她的心理症结。在她的心目中,丈夫没有完全符合自己的标准,不够“男人”,所以她一定要让自己的儿子成为自己心目中那个“男人”的样子。

以前,我经常说,家长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而这位家长不是用成人的标准了,而是用强者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儿子——自律自强,有苦不说,有难自扛。这岂止是强者,简直就是超人!在她的自述中,她提到孩子从来不会求助,很少诉苦,这就证明了儿子的应对行为非常单一,基本上处于内化一种形式。而这对于排解心理困惑是非常不利的。

母亲之所以成为这样的母亲,和母亲的母亲有着很大的关系。果然,这位母亲儿时就接受了“正统”教育,她觉得人就应该行为规范,自律自强,有苦不说,有难自扛。我说好吧,就算您可以做到,但您的孩子也不一定会做到,因为人与人终究是不同的;再说,在当今社会这样做就是人才了么?学会与人相处,甚至比行为规范更加重要;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他的道路会非常孤独,非常坎坷。

母子关系决定人际关系,决定未来,决定幸福。在这个案例中,母亲始终是支配方,儿子是服从方。这种形式的后果是,儿子缺乏自我与自主。

在一次谈话中,母亲对孩子说,你不要做公务员,人心会坏;不要做商人,商人狡诈,你应该做个技术工作或工程师……当我听到这句话,我心都碎了。360行,被母亲砍掉了180行,孩子的选择余地变得狭窄。谁说公务员都是心坏的?谁说商人不能善行天下了?母亲的一些错误认知概念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的独立判断与正常判断。

在孩子高中阶段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儿子可能暗恋上了自己的同桌。那时儿子嫌母亲给带的水果盒子不够干净,并希望母亲把水果切成小块。后来同桌换成了男孩,儿子就没有这个要求了。那位母亲一度怀疑是不是女孩影响了儿子,或者儿子受到了打击。

我说这真是个好事情,那个女孩给了您儿子一次自己判断的机会,自己可以选择喜欢的人,自己可以为喜欢的人做点事情。我对那个母亲说,您还得感谢那个女孩儿呢!不要总是怕儿子受伤或摔跤,18岁之前一定要让他们摔跤撞墙。没有这种心理免疫,工作之后肯定受挫,成家之后肯定不和谐,生了孩子当奶奶的还得操心。

她一笑,我接着说,您以后可是要做婆婆的,儿媳妇是不是也要做您心目中的“君子”呢?儿子是听妈妈的还是听媳妇的呢?很多女孩可都是因为男孩太听妈妈话才分手的呀!

听我说完,她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觉得应该让儿子多做做主。由于儿子距离高考还有50天,她向我索取速成的办法,我说没有速成办法。

她沉默了一会,又看了看我。我说高考前,你只需要做到这六条就行:不批评、不评价、不鼓励、不表扬、多微笑、听儿子指挥。

这六条不过是让一个母亲渐渐淡出儿子的视线。因为你要自信,儿子永远不会忘记母亲的存在,但儿子也想证明自己的存在,请给他们一个机会吧。

儿子不是母亲的全部,也不是一部分。儿子是个独立的星球,它离不开太阳,围绕在太阳周围,它得到了温暖与安全,但是它终究要成为一个新的太阳,只有这样它才更加强大。

(勇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著有《孩子独立“靠”父母》)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北京青年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3/1109/348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