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陆媒 调查显示 大陆人超70%有婚前性行为

  71.4%的中国人有婚前性行为。

  这个数据来自一份“中国人性健康感受”报告。报告显示,与1994年的40%相比,2012年国人婚前性行为的比例提高了30%,达到了71.4%。

  婚前性行为是最近30年的中国大众最为关心的性现象之一,相关的争论经久不衰,并带有强烈的道德情绪——争论的另一边,则是71.4%的事实。

  本篇报道会从学术研究角度告诉你,在年轻人们心中,爱与性的模样。

  女性每增加一岁,就有14%的人不再“坚守”

  性学家潘绥铭将自己2000年、2006年和2010年的三次“中国人的性”调查中所有的未婚者合并在一起,试图考察什么样的人“还没有过”。

  在男性中,潘绥铭发现,社会阶层越高的人,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就越多,相反,则越少。在上学或者待业的未婚男性中,只有30%的人发生过性行为,农村劳动者中增加到42.9%,而白领阶层则增加到了63.9%。究其原因,前两个群体的相关数据较白领低,与其说更愿意遵守“婚前守贞”,不如说得到婚前之性的机会较少。

  从另外一个维度来考察,流动人口、有过自慰经历的、有异性朋友的、抽烟的和喝酒的男性未婚者,有过性行为的比例要高于没有这些特点的。

  而女性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对未婚女性来说,是否“婚前守贞”的最关键因素是她们的年龄。从18岁开始,每长大一岁,仍然能够坚守婚前贞操的女性就减少了14%。结果是,在30岁之前,已经有77%的未婚女性放弃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所谓“婚前贞操”。

  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也影响着她们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可能性。与人们想象中不同,并非学历越高的女性越“开放”,而是学历越高的女性,婚前性行为就越少。

  学术研究也证明了中国人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实际上有一个逐渐宽容的过程。1989年,学者李银河做过一项抽样调查,68.7%的人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婚前性行为。1996年,这一数字略有下降,61%的抽样调查对象表示不接受男方婚前性行为,65%表示不接受女方的婚前性行为。而2007年,据一份样本量为2200的调查,只有26.9%的人认为婚前性行为绝对错误。

  失学、失恋和当班干部的人,都更容易有性

  在各种不同情况的婚前性行为中,青少年的性尤为令人关注。在青少年的性这个子话题下,有一些研究结果跟我们所猜想的相差不大。

  北京大学2007年对15-24岁的失学青少年的性行为进行抽样调查,样本人群中71.3%为初中文化,83.9%家住乡村,绝大部分有打工经历或意图。调查对象中11.3%曾发生过婚前性行为,这个数字高于同龄大、中学生的水平(分别为9.8%和4.4%)。而失学青少年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58.5%在18岁及以下,最小的仅为12岁,其中有12.4%的人称自己曾经为了换取钱财而和别人发生性关系。

  与此相比,南方的失学青少年更“开放”。一项由朱敏贞等人所做、来自深圳的抽样调查显示.15-24岁的非在校青少年中的性行为比例为47.3%。此类人群的性行为因教育缺乏而带有一定危险性。比如29.6%未曾听说过艾滋病,45%未接受过预防毒品教育,62.6%未曾接受过避孕教育。

  如果从不同性别角度来分析,也有不同的结论。单从少女的角度来看,恋爱当然是发生性行为最大动因。

  根据潘绥铭、黄盈盈的调查,少女的恋爱、失恋、自慰等行为,与性行为发生的概率有显著关系。最强大的因素竟然是“十五六岁时坠入爱河”——可见年方二八、情窦初开自有其道理。

  从数据上来看,少女在15-16岁间恋爱,比起14岁和17岁,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增加125.6倍,也就是说少女太不成熟或过于成熟,都会降低其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而十五六岁,恰恰是最“危险”的年纪,难怪会被冠之以“花季”之名。

  而令人意外的是,失恋却是性行为的第二大推手。如果少女在失恋后感到强烈的痛苦,那么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增至71倍。相比较男孩,女孩感性,在感情受到创伤时,更容易滑向性行为。

  男孩的性诱导因素则简单得多,相关性最高的两个因子是“现在有恋人’和“异性好友四个以上”,也就是说,只要身边有潜在的“对象”,男孩便更有可能发生性行为…

  关于更容易发生性行为的青少年类别,潘绥铭、黄盈盈还曾得出过更有趣的结论。他们在研究青少年性行为与其社会特征关系时,发现对于14-19岁的少男少女来说,“长期当过学生干部”是因素之一,意即学生干部较之“平民百姓”,更容易发生性行为。研究者分析称,也许因为少男少女当干部的过程中,锻炼出了与异性交往的能力。

  不过,“学生干部”这一因素的影响力还不是最大的。最能促进性行为的因素是自我魅力评价:当一个少年认为自己有气质、有魅力时,往往更有可能发生性行为。这一点很容易解释,自认为漂亮的少男少女,更容易和异性产生情愫。

  另外,是否“接触过外面的世界”也很重要,比如家住在城市的男孩子,比起农村同龄人,发生性行为的可能胜多出16.4倍;曾在校外打过工、单独外出过、上网时间长等行为,也会让青少年对性行为的接受度更强。

  不到一半的少年认为“贞操”应该有

  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十年间数据变化印证了一个不容辩驳的情况:中国的年轻人对于性的态度确实在慢慢变得更开放。那么,到底“开放”到了什么程度?

  据潘绥铭、黄盈盈2010年一次针对全国14-17周岁少年的调查来看,43%的少年认为贞

  操应该有,只有28.1%的少年认为贞操最宝贵。而40.4%的少年认为婚前性行为一般来说不算道德问题,而认为完全是道德问题的少年只占8.6%。

  但观念“开放”并不代表行为也“开放”。原因很简单:因为爱情。

  在潘绥铭从1991年-2010年间六次针对大学生或者14-17岁少年的调查中,为受试者提供了性与爱的六种观点用以选择,其中包括“先有爱,才有性”,“爱与性可以同时有”,“先有性,才有爱”等。而绝大多数(超过47.1%,最高可达81.7%)青少年选择的都是“先有爱,才有性”。

  而这些“相信爱情”的少年,实际上真正发生性行为的比例很低。

  坚持“先有爱,才有性”的少男中,发生过性行为的只有14.1%,而少女只有8.4%。那些认为“先有性,才有爱”的人中,有过性关系的少男比例高达44.4%,少女则有50%。这些情况充分说明,实际上抑制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的,恰恰是对于爱情的崇拜和尊重,是用爱情来衡量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参考资料:

  《校外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011年

  《流出地校外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012年

  《深圳未婚校外青少年性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13年

  《性之变》,潘绥铭、黄盈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

  《性福圣经》,《男士健康》编辑部,中信出版社,2010年6月版

  《中国人性健康感受报告》,《小康》杂志,2012年4月

责任编辑: 王笃若  来源:壹读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0208/370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