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习近平大权独揽之利弊 学者:否则一事无成

*宪政学者:除非大权独揽,否则一事无成* 北京宪政学者陈永苗认为,习近平目前一反中共过去30多年来的“常态”,大小政务事必亲恭,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显示了中共体制的积弊。他说:“明朝一位皇帝叫崇祯帝,他不管事情大小,都抓在自己手上。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明王朝的末世皇帝,为了拯救这个王朝,他就必须大事小事一把抓。我觉得以此来比喻习近平还是比较合适的。”甚至会重演胡锦涛时代后期“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局面。

华盛顿—中共领导人习近平最近不断扩充自己的权力,引发舆论猜测北京是否出现由“集体领导”向“一人体制”过渡的政治动向。

3月的北京冠盖云集,中国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两会”时节,标志着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新一届政府度过了它的第一年。回首一年多以来的习近平时代,人们发现一个最大的看点就是习近平大权独揽。

同他的几个前任一样,习近平同时担任中共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但有所不同的是,他并不满足于这些高高在上的指导性权力,而是逐渐直接把一些最重要的决策乃至执行的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习近平大权独揽之利弊

*身兼三个主席两个组长一个总书记*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其性质是“中共中央关于党和国家各领域改革的最高领导机构”,习近平任组长。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中央安全委员会作为“关于国家安全工作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习近平任该委员会主席。上个星期,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按照中国官方的说法,这是“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的最高领导机构,还是由习近平“亲自担任组长”。

美联社的报道指出,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习近平掌握了比他的前任更大的权力,直接掌控了经济和社会改革、国家安全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实权。韩国中央日报的报道认为,习近平正在巩固“一人体制”,确保了自毛泽东以来最大的权力,甚至表面上超过了邓小平的地位。

*宪政学者:除非大权独揽,否则一事无成*

北京宪政学者陈永苗认为,习近平目前一反中共过去30多年来的“常态”,大小政务事必亲恭,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显示了中共体制的积弊。

他说:“明朝一位皇帝叫崇祯帝,他不管事情大小,都抓在自己手上。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明王朝的末世皇帝,为了拯救这个王朝,他就必须大事小事一把抓。我觉得以此来比喻习近平还是比较合适的。”

目前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进入瓶颈阶段,北京的各种攻坚性政策,包括习近平亲手推动的反腐败运动,都受到党内和社会上各种利益集团或明或暗的顽强抵制。美联社援引中国学者的话说,除非习近平大权独揽,否则他将一事无成。甚至会重演胡锦涛时代后期“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局面。

*政令不出中南海有人期盼强势明君*

清华大学研究中国经济体制的学者胡鞍钢在《中国集体领导体制》一书中,表示中国现在有七位总统,比喻中共的七位政治局常委分工明确,集体领导,有条不紊地治理国事,彰显集体领导的优越性。但是,这种体制的弊端其实在胡锦涛时代就已经显现。韩国《中央日报》就以“九龙治水”形容胡锦涛时代九名政治局常委条块分割的格局,最终让排名最末的周永康建立起自己的“政法王国”。报道引述中国历史学者萧功秦的话说:“中国现在需要强人,集权很重要”。

*历史学者:权力集中意味着风险集中*

但是另一位历史学者不赞同习近平的“一人体制”。中国近现代历史学者章立凡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一人体制”风险很大。

他说:“权力都集中到一个人手里,那就意味着风险也要由一个人独担。作为最高领导人,他独担这么多的风险,如果出现状况,那么严格来讲,责任就应该由他来负。比如他出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现在却出了昆明火车站这种惨案,而他作为国家安全方面的最高领导人,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这就不能不引发思考。”

章立凡认为,目前中国政治方面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完善集体领导制,而不是在面临阻力时反其道而行之。

*元帅冲锋孤掌难鸣?*

章立凡说:“可能他想推行的一些措施在体制内受到的阻力非常大,这可能是他想要集中权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正因如此,可能他的举措就更难推动,因为给人的感觉是他在领头冲锋陷阵,而不是一个团队在冲锋陷阵。所以虽然我们感觉到他是大权在握,但是其实总觉得他是孤掌难鸣。”

尽管习近平集中权力引来各种评论,但绝大多数观察人士并不担心他会重蹈毛泽东专制集权的覆辙。美联社援引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李成的话说:“他的目的不是要改变集体领导的性质,回到强人政治的老路。他这样做仅仅是让他有足够的权力来推行他的举措。”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美国之音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0304/376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