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海平:中国主权债危机即将爆发

—将爆发的中国主权债危机

作者:

继阿根廷、希腊、欧元区相继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後,中国能否避免危机的发生?种种事实表明,中国的主权债务危机将在五至十年内发生,这并非危言耸听,关键是习近平有否能力应对?

中国中央政府真实债务

当今,中国中央政府的真实债务,谁能查清?长期以来,中央政府公开数据表明,债务占GDP比率在百分之二十左右,被认为远低於国际公认百分之六十的警戒线。

二○一三年十二月三日,中国国家资产负债分析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据《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二○一三》显示,二○一三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加总的债务二十八万亿,占当年GDP的百分之五十三,其中地方政府债务十九点九四万亿。企业部门杠杆率(企业债务占GDP比重)百分之一百一十三,超过OECD国家百分之九十阈值。中国非金融企业、居民、金融部门及政府部门加总,中国大陆全社会的债务加总,达一百一十一点六万亿,占当年GDP的百分之二百一十五。中国大陆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企、金融部门的债务虽然「分灶吃饭」,但非独立,所有的债务最终由中央政府托底,再转嫁於全社会。

难避免的债务危机

据审计署数据,截止二○一三年六月底,中共政府债务占GDP的比率升至百分之五十六,已接近百分之六十的国际警戒线,意味着中共政府调控的空间大为收窄。问题是百分之五十六的数字,未必是中共政府总债务的真实数字。虽然审计署二○一三年这一次普查了中央、省、地、县、乡五级政府债务,但仍未包括政策性银行金融债、社保资金缺口等债务。坊间各种传闻,不少地方政府此次申报的债务数字依然显着低於真实的债务规模。

更严重的是,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剧增,不仅限於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随着国内外需求的持续低迷,中国在制造业与基础设施领域均出现产能过剩,而企业债使银行的坏账大幅上升。最终,银行坏账不断地转换为中央政府债务。

中共十八大制定了至二○二○年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也同样会加剧中央财政的债务压力。中共政府要实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只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是举债,二是通货膨胀。从国际历史经验看,政府先举债来增加国民福利,再通过通货膨胀来理清债务。

中国的影子银行

审计署去年底公布数据显示,全国政府债务显然不包括「影子银行」资金和债务的实际统计。中国的「影子银行」有着匪夷所思的特点和轨迹。可以说,中国非正常的「影子经济」是「母」,「影子银行」是「子」。两者在中共改革大潮中相互依存、相依为命,成为改革的怪胎。

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影子经济」是寄生在实体经济上的关联「行业」和「产业」,它像「影子」一样贴附在实体经济上。「影子银行」很难为那些实体解决困难并提供直接服务,这就是「影子银行」能够在中国大陆存在的基础。

中国的银行融资分两大块,「主流块」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於实体经济,特别是维持国企的垄断地位;而「非主流块」是「影子银行」,他们的业务是说不清道不白。随着二○○八年国际金融海啸的爆发,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和债务浮出水面。「影子银行」泡沫化和边缘化问题的出现,中共高层才被问题的严重性吓了一跳。

许多行家认为,「影子银行」资金几乎都进入了房地产市场。无数中介、谘询、担保、信托、对冲基金和一些私募基金等组成了「影子经济」。多年来「影子银行」主要依靠发放高息贷款揽财,极少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影子银行」的钜额债务也同样会转换为中央政府债务。

中国中央政府债务还远未包括:未来环保、生态等支出性的庞大债务。二○一三年十二月八日,在昆山举行的「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说:「几十万亿元才能解决土壤问题」,并称环保部正在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计划。未来将用多少钱来修复大气与水?恐怕无人能说出个准确数。中国各级政府及国有控股公司的海外资产存在多少债务风险?更是国家「秘密」。

若上述情形在不久将来同时迸发,则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共政府的真实债务规模,很可能上升至百分之二百五十以上。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增长率下降,以及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利率水平上升,汇率自由化也加快人民币「外升内贬」的步伐。一旦经济增速低於利率水平,中共政府债务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五至十年内爆发中国主权债务危机,将会变成事实。

能否避免危机爆发,取决於中共政府的财力能否可持续堪重负。届时,若政治危机、主权债危机、国内民族矛盾危机、各种内外危机同时或交叉爆发,中共作为执政党的「亡党失政」已无多少人会怀疑,问题是习近平如何未雨绸缪和有效应对?

进一步的问题,无论希腊、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都是在高福利的体制下发生,危机发生後,国民不会选择改变这个社会体制;而中国大陆是在低福利、低人权状态下发生的危机,历史将又一次给中国人提供选择社会体制的机会。

责任编辑: 赵亮轩  来源:动向3月号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0317/380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