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 大陆娱乐 > 正文

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真相:只要3万欧谁唱都行

好便宜是人之天性,在赠票最开始流行的时候,当地华人、没去过金色大厅的游客,甚至周末没事干的当地人都去凑过热闹。然而赠票满天飞之后,就算是个“便宜”,也常常找不到人来占。

曾在维也纳留学的别先生告诉腾讯娱乐记者,10年前维也纳的留学生就知道,中餐馆、火锅店都会主动送演出票给去就餐的人,“基本都是去金色大厅演出的”。但是后来这种演出实在太频繁了,别说留学生了,连中餐馆厨师都“怕了”,不愿去捧场。

小胡的妈妈是奥地利华人妇女会的积极分子,当地华人妇女会是除中餐馆、旅行社之外的又一个赠票集散地。据小胡透露,妈妈手里经常会有中国演出团体发送的赠票。谈起近几年演出扎堆的状况,小胡说现在赠票太多,搞得妈妈也有点烦。“十几年前演出还比较少,当时大家会比较激动,现在基本看累了,也懒得去。”

像温州女企业家这样的演出,愿意捧场的人并不多。(图为《温州日报》对其的报道)

曾经在维也纳学习生活多年的音乐爱好者川君(化名)给记者讲了个笑话,“有一次朋友给了我一堆赠票,我给身边其他朋友每人发了6、7张,都还没有把票完全送出去,就来到金色大厅门口转转,准备随便送人得了。”川君说刚好在门口遇着两老外,“我正准备开口问对方要不要票呢,没想到对方见了我就把手一扬,原来他们手里也攥了几张票。”

上座不到3成,录像时招呼大家靠前坐

“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在以前还是有人喜欢的,对于我这样在奥地利出生的华裔,没有机会接触中国文化,妈妈带着我去听一些中国民乐也成为学习的一种”,小胡这样对腾讯娱乐记者表示。但是对于奥地利当地人来说,他们有什么理由去听中国乐团的演出呢?

据小胡介绍,“一开始还是有些奥地利当地人会抱着新鲜好奇的态度去看一下中国人的演出,但也只会选一些有国际知名度的人”。但随着中国人赴维也纳演出逐渐被做成了一个泛旅游产业,水平参差不齐,当地人就更少会去看中国团体的演出了。

金色大厅有1800个座位,川君说自己去过最冷清的一次演出,只坐了不到3成观众。“因为人数少,演出团的工作人员还不断让我们往前坐,我还坐过第一排。要放在爱乐乐团的新年音乐会上,这么好的位置起码得2000欧元,而且还不一定能买到票。”而小胡告诉记者,“如果碰到有录像需求的演出团体,就会让外国人靠前坐。”

有的演出观众太少,演出方会让大家往前坐。

由于欧洲不流行赠票,所以一般拿了赠票到现场看了免费演出的奥地利人,在演出结束后都会象征性地鼓掌以示礼貌。“其实明显就能感觉出是礼貌,但有的演出者把礼貌当热情,别人一鼓掌就返场,返场完了再鼓掌,场面看上去简直就是‘某某海外演出大受欢迎热烈掌声中多次返场’”。

坐不满怎么办?某民歌天后的演出“必须爆满”

对于那些“抱着梦想”来到金色大厅的演出团体和个人来说,台下的观众仅仅是华人,肯定要失望的。所以如何组织外国观众,也成了一些中介和旅行社必备的手段之一。

2003年,某民歌天后在金色大厅的演出,不仅从国内带来40人的媒体报道团,在当地华人圈子中也引起不小轰动。可就算是民歌天后这种上了级别的人在金色大厅开唱,也免不了要靠赠票来让场子坐满。只不过赠票途径更上档次,不再是中餐厅、旅行社零星发放,而是由国内文化部跟很多大公司,甚至当地政府机关直接打招呼,不仅有“观众必须爆满”的需求,甚至连“大鼻子比例是多少”也会有个标准。

对于组织外国观众参加音乐会一事,腾讯娱乐记者多次致电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联络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近期金色大厅一事太过敏感,不便接受采访。

宋祖英、谭晶等民歌歌手都曾登上金色大厅。

金色大厅根本不适合唱歌艺术是假镀金才是真

如果知道金色大厅在中国人心中象征着音乐界至高无上的荣誉殿堂,维也纳人一定要笑了,因为在当地人心中,金色大厅顶多算一个中等偏上的演出场所。更可笑的是,金色大厅原本的设计结构,其实并不适合用来唱歌。

金色大厅根本就不“高大上”

如果真要给金色大厅定个位,小胡表示:“(金色大厅)就是个演出场地,在维也纳最权威的演出场所应该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它不仅是世界四大歌剧院之一,而且是享受国家财政拨款的公立场所,所以不用像金色大厅那样要考虑靠出租场地维持运转。”

当地人通常认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右)的地位和权威性要略高于金色大厅(左)。

或许因为被鱼龙混杂的演出透支了不少美誉度,维也纳政府如今也在考虑是否要对金色大厅做一个规划,只是无奈金色大厅本来就是商业用途,不自谋出路‘钱景’就会不乐观。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总经理安格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吐槽表示,金色大厅与大部分剧院一样,要自负盈亏,“我们并非国有,也不是市属,必须通过私人渠道获得资金,否则怎么维持?”

相比而言,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每年仅政府资助就有50万欧元。也正因为有资金援助,国家歌剧院全年“外卖出租”的时间仅有15天,而且只承接歌剧跟芭蕾演出,这让国家歌剧院保持了水准和权威性。

金色大厅用来开演唱会?建筑师要哭了

国人认识金色大厅,只是知道它被刷成了金色,但在内行眼中,金色大厅作为一个音乐厅,其实是有非常考究的设计——1869年,冯·汉森在修建金色大厅时对共鸣与传声进行了潜心研究,不仅在高台木制地板下挖空一个空间,还仔细计算楼上包厢的分割与墙面女神柱的排列,并在天花板和墙壁上采用了防止静电干扰的建材。虽然金色大厅长得像个鞋盒,但是在声学以及建筑学上的设计十分精心,令听众不论坐在厅内哪个位置,都能享受到同样音质的演奏。

虽然设计考究,但这样的设计是专门为交响乐演出准备的,“金色大厅里面的扬声器构造完全是为古典音乐准备的,并不适合唱歌。”对于很多国内的歌手去金色大厅开个人演唱会,川君觉得很好笑,“有一次我在里面听了场演出,居然有唱流行乐的,然后旁边是古典乐器伴奏,最后居然还上了电吉他,整个就一不伦不类。”

金色大厅内部结构更适合演奏古典音乐。

艺术是假镀金是真业内建议在横店仿制一个

金色大厅根本不“高大上”,又不适合唱歌,那为什么中国团体和个人还如此热衷“唱响金色大厅”?这还要说回1998年,中国民族乐团首次登台金色大厅。回国后,立马从付不出工资的“屌丝团”变成了出场费达20万元的民族天团。看看,去一次金色大厅就像镀了金,回来能有不少好处。

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就表示上维也纳金色大厅无非是想红,“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太有名,他们就想搞个人行为,搭个顺风车。”著名女高音刘媛媛也一针见血地表示很多人去维也纳金色大厅都是冲著名气,并且“艺术水准参差不齐”。

如今金色大厅名气被搞臭,搞得很多国内真正上档次的乐团都不愿意去金色大厅演出,某文工团女高音歌唱家刘苏(化名)也明确表示了自己不会选择金色大厅举办个人独唱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知道螃蟹的鲜,我作为歌手就不向往金色大厅,那里欣赏中国音乐的人少,不是我的菜。”

资深媒体人杨樾在谈起金色大厅的扎堆求“镀金”现象时调侃道,“应该在横店1:1仿造一个维也纳金色大厅,名字就叫‘维也纳金色大厅’,以后国内歌唱家也不用费劲去什么奥地利了,就去横店。横店有的是群众演员,什么国家的都有,什么肤色的都有,想租什么样的晚礼服、燕尾服都有,保证比真的去奥地利花钱请人凑数,看着更高端大气上档次。”

总结陈词:

也许因为曾落后过很多年,重回国际大家庭后,我们总希望得到外国人的肯定。似乎,收获了外国人的掌声,就获得了专业的肯定。但是经过几十年,我们终于明白,老外鼓掌是打小教育出来的礼貌,其实根本不代表什么。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还有一段漫长的路程,在一个刷成金色的大厅自HIGH卡拉OK,实在是没什么意义。更何况,这个世界最大的市场就在眼前,连“海龟”、“海带”都要回来赚钱,去国外镀一层一刮就破的金,着实没什么意义。

责任编辑: 王笃若  来源:腾讯娱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0324/382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