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现在才知道 “犹”“豫”原是两动物

作者:

“犹”字有相似、如同、尚且、仍然、还等意,“豫”是欢喜、快乐、安闲、舒适的意思,它们与“犹豫”的迟疑、不果断、拿不定主意等义八竿子也打不到一块去,那“犹豫”之词是怎么来的呢?这还要从“犹”、“豫”二字的本义说起。

原来“犹”、“豫”在古代是两种动物,这从“犹”、“豫”两个字的偏旁上也能看得出来。“犹”属猿猴类,是一种非常活泼、灵巧又生性多疑的猴科兽类。它一旦发现“敌情”,便迅速爬到树上,躲藏在树枝或茂密的树叶之后,探头探脑,偷偷查看,等平安无事了,就跳下树来,下来后东张西望一番再生怀疑,又慌慌张张爬到树上。如此反复,没有一点主意,毫不果断。“犹,愑属”,这就是《说文解字》对“犹”的解释。《尔雅》也说:“犹如麂,善登木。”《史记·吕后纪》:“犹与未决。”索隐:“犹,猿类也。鼻长尾,性多疑。”《水经注》:“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从这些古代经典中我们已经完全看出“犹”的古意了。

《说文解字》曰:“豫,象之大者也。”“豫”是中原一带的大象,后由于气候变化,大象南迁,中原爱大象的人只能根据自己的记忆“想象”了,这既是“想象”一词的来源,也是河南省简称“豫”的原因,古代九州之一不是就有豫州吗?就是这个大象“豫”,虽身大力不亏,但它伸长鼻子尝试取物时总是摇摇晃晃难以确定,所以古人就把这两种疑心大、不果断的动物连在一起,比喻那些优柔寡断,没有主心骨的人。早在《楚辞·离骚》就有“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了。《汉书·高后纪》:“计犹豫,未有所决。”;《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平原君犹预(豫)未有所决。”;《礼记·曲礼上》:“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豫)也。”还有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以及明代沈鲸的《双珠记·西市认母》“尚未卜是否何如,悲喜集中生犹豫”等,都已是“拿不定主意”之意,与它们的动物本义,一点也沾不上边了。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北京晨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0522/399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