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韩战的战俘遣返

作者:

1954年,14000名志愿军战俘自愿前往台湾

中共经过前后二十年的内战造反,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统治六十多年来,一直是暴力~战争的崇拜者、鼓吹者、厉行者。备战与军事至今依然是总书记议事日程上的第一要务,党指挥的军队也打过三场边界战。但是,中共真正经历过的陆海空现代战争,迄今绝无仅有的就是韩战。

这场自始至终在朝鲜半岛进行的战争,从1950年6月25日开始,到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议签订,打了三年一个月。从南北韩内战变成一场东西方大国卷入,十八国参战的小型世界战争,双方投入兵力都超过百万。中国以志愿军名义抗美援朝,派兵至少八十至一百万,美国出兵四十八万,韩战实际上是一场中美大战。中共的统帅部在中南海(毛泽东周恩来外加苏联斯大林决策),前线最高指挥官是彭德怀(前期)。美方统帅先是D.麦克阿瑟上将,后是M.李奇威上将。

三年韩战的概要回顾

这场二十世纪最惨烈的局部战争看点,有哪些呢?

一、战争的起因──首先是金日成在1950年初得到斯大林对他以武力实现国家统一的设想的认可,再获得毛泽东的后援。凭借比南韩巨大的军事优势,于1950年6-25发动偷袭,越过三八线,直趋汉城。事实驳倒中共长期为北朝鲜的南犯张目的说法:李承晚政权的“挑衅”、“向北侵犯”,朝鲜是“反击”。

二、志愿军出兵的原因──周恩来亲自出面斥责美国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机轰炸丹东。唇亡齿寒,保家卫国⋯⋯现在很多史料说明中共早在内部决定,朝鲜被打败时,中国一定出兵,绝不袖手旁观。军方甚至已估计到美军将要海上登陆。果然,麦帅大手笔策划了1950年的9-15仁川登陆,300艘军舰在500架飞机掩护下以八万兵力展开反攻,大显立体战威力,两周拿回汉城,继而攻占平壤。俘虏大量南犯北韩军,金日成大呼震惊。十月初,中共高层为是否出兵,严重分歧。10月11日周恩来、林彪特地赴苏请示斯大林,斯有意避免美苏冲突让金日成在中国建流亡政府,但毛已在10月19日发兵入朝。学者们认为,毛的决策,出于以战争显示其亚洲霸权的欲望,并以此获得斯大林信任,建立中苏联盟。

三、五次战役的得失──中共志愿军入朝后,八个月内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反击已深入北朝鲜的联合国军,声称“五战五捷”歼敌二十三万。其实,一次战役确实告捷,二次战役之后,已十分勉强,伤亡惨重。二次战役末,彭德怀已向毛抱怨后勤不继,要求停止进击。四次战役,共军干粮只有五天,备受炮火杀伤,被迫全线后撤。在美军空袭下,道路桥梁尽毁,只能夜间抢修,修好又炸,战争对比可谓天上人间,苦不堪言,彭德怀无奈飞回北京直闯宫闱,掀被与毛相争战情。西方记者形容为“亚洲游牧民族的人海战术”。美国战史记载:志愿军的败溃,有时完全失控,“成排、成连乃至成营的残兵败卒扔掉武器投降。”

四、伤亡与停战──美国首都华盛顿位于林肯纪念堂一侧的韩战纪念碑由一群雪地战士的坚毅形象组成,一面墙上镂刻着阵亡将士的姓名,总数54,246人。但另一个官方数字是36,570人。中国志愿军方面,2010年中国发表经十年调查所得的阵亡人数183,108人,这是一个最新的官方数字,即百万赴朝志愿军,有十八万三千余人死亡。美方则认为此数应为40万。五次战役后,包括两年停战谈判期间为争地盘的战斗,双方巩筑了极为顽固的坑道工事,结果在三八线上下拉锯,南北朝鲜分而治之的大局已定。这场代价巨大的战争,真正的受益者是台湾,得到美国的安全保障,免除了中共攻击的危险。

因遣返战俘的分歧而激战两年

回顾韩战的大致脉络后,回到本书的主题上──战俘遣返。

按照国际惯例,战争结束后,交战双方应该相互遣返全部战俘。但是,韩战的战俘问题,出现空前的复杂势态。韩战的停战谈判,开始于1951年7月。此时,双方的激战打了一年,尤其是仁川登陆后,联军的反攻势不可挡,中共五次战役失败后,停战已成趋势。12月谈到战俘遣返问题时,中共要求“全部遣返”,美方提出“自愿遣返”。双方强烈对抗,谈判中断。其后战争又打了两年(包括上甘岭之战),用尽了外交、政治和军事手段,直到1954年春,战俘问题完全解决。可见遣俘问题在整个韩战中的比重之大!

分歧实质何在?在中朝方面,主持指挥谈判的是对战争持强硬立场的毛泽东。他力主全部遣返,所依据的是共产党“宁死不屈”的原则,被俘等于投降、投降等于叛变。1953年3月斯大林的突然去世,苏共新领导要加速结束战争,主张战俘问题上向美方让步,谈判才获得进展。

另一方面,在美国的民主制度下,对战俘的政策也引发一场几个月的争论。陆军心战部门和参谋长一方主张根据战俘个人意愿选择遣返与否,指出原属国民党军队的中国战俘遣返中共,将有可能被判刑或处死。但以前线司令李奇威为首的一方主张全部遣返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最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出面支持自愿遣返,宣布“强制遣返和我们这场战争的基本道义与人道原则相违背,我们不能为了一个停战协定,将人类置于被屠宰和奴役的境地。”这样,才有1952年2月美方在谈判中提出自愿遣返的原则。

遣返战俘过程:国共斗争的继续

针对中共谈判中的僵硬立场,美方断然采取军事行动施压,大规模地轰炸北韩的运输线及工业设施,摧毁中朝的对抗意志。金日成无法忍受全国城乡被毁灭,要求毛向美方的战俘条件让步,实现停战。但毛周、斯大林不愿对美屈服,中共甚至提出要对美长期作战。经过中立国印度的调解后,美国终于1953年新总统艾森豪威尔上台,提出修正的“非强迫遣返”方案,恰遇斯大林死,苏朝急于停战,中共让步,遣返战俘得以正式启动。第一步交换重伤病战俘──中共交出684名战俘;美方交出1,030名中国战俘、5,640名朝鲜战俘。第二步9月6日双方又交换一大批“直接战俘”,即双方各自要求遣返的战俘──中共交出联军战俘12,773名;美方交出中国战俘5,640名、朝鲜战俘70,161名。

至此,还剩下二万余名需要自愿遣返的战俘。其中有22,604名中国和朝鲜的战俘(另有359名联军战俘)。按照协议,他们须交由印度、捷克、波兰、瑞典、瑞士五中立国组成的遣返委员会在九十天内,听取接受国的代表“解释”,然后自己作出选择:可以回归中国、朝鲜,可以去台湾、韩国、中立国。

这里,最精彩的故事,就发生在22,604名中朝战俘身上,尤其在其中14,704名中国志愿军战俘身上。

大戏的最后结局是一组令人瞩目的自愿遣返数字:

志愿军回中国440名、去台湾14,235名、其他29名。

朝鲜军回北韩188名、去南韩7,604名、其他108名。

可见,被称为“英雄儿女”的中国志愿军战俘,选择去台湾者占97%,选择回中国大陆者仅占3%。这对巨大反差的消息,在共产党中国至少被封锁四十年,后来在个别研究中出现的解释,无不是国民党特务在战俘营中的威胁恐吓的结果,而完全抹杀战俘追求自由的反共意识。

事实真相是,战俘内部有不少是前国民党军队的士兵。资料显示,志愿军主力是中共“四野”的部队,四野原兵力约二十万,经过辽沈、平津两大战役,南下收编败兵,扩充到130万之众,大部分是改编的国军兵源。须知,志愿军入朝之时,国共内战硝烟弥散不足一年。这些再度为俘的旧军人,经过韩战严酷厮杀,为毛泽东当炮灰,侥幸活在美国战俘营中,他们不会放弃何去何从的选择机会。

而美军营地管理又给了他们活动空间,近三年间,反共和亲共的战俘,在他们的营地都有组织、有领袖,有活动。而且发生过多次两派战俘之间的打斗等暴力行为。加之发生疾病流传、供给不及,战俘骤增(巨济岛原规划4500人,后突增近二万人),战俘曾有过上千人的死亡数(红十字会提供)。也有谋杀而死亡的个案,有赖美方以军法处理。在最后自愿遣返的朝中二万二千战俘中,死亡者只有38人。可见,在战俘中的人心趋向,绝非台湾当局的作为所致,台湾插手战俘遣返,被中共指为蓄谋策反,勿宁视为国共斗争的继续。

显然,中共不仅在战场上,败给了美国,而且在战俘遣返的道义上、意识形态上败给了美国。1954年1月23日,当一万四千中国战俘终于(分二批)登上他们梦寐以求的自由之岛,台湾将那天命名为“123自由日”,欢呼反共的胜利。(也有同样97.6%比例的朝鲜士兵进入大韩民国,告别北韩共党统治。)

前后三批共7,110名志愿军战俘回到中国大陆后的命运──正是本书所描述的──完全不是金日成彭德怀1952年四六声明所言:“我们完全欢迎我方全体被俘人员回到祖国的怀抱。我们并已在与对方的协议中,保证全体被俘人员在遣返后与其家人团聚,参加和平建设事业,并过和平生活。”战俘回国入境受到夹道欢迎,可是终点站就是“昌图管理处”,立即关押审查。中共政策的二十字方针“热情关怀、耐心教育、严格审查、慎重处理、妥善安排”背后,是战俘们不知道的毛的八个大字:“一个不留、遣返回家”!

审查就是要战俘们交代“投降行为”,结果91%的人被开除党籍,七百人开除军籍,绝大部分复员回乡,内控使用。历次运动挨整挨斗,文革中更有不少人自杀、入狱。1980年获得一纸平反。战俘们仅存的是不堪回首,一把辛酸泪。

作者写出一个动人的人道主义悲剧

作者张崇岫(1929~),是经历过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朝鲜战争的当代军旅作家。韩战爆发,他作为一名年轻的摄影记者随志愿军入朝,任九兵团政治部摄影组长,志愿军第一批前线照片就是他所拍摄。其中一张照片,曾立功受奖。1953年回国后,先后在济南军区和安徽省文联任职。发表过小说、电影文学剧本,《战地之星》曾拍成电影。本书是他退休后的力作。充满对中共“革命战争”的反思和质疑。因而初版印刷500册,便被禁止发行。后书稿辗转来到开放出版社,作者希望作为韩战结束六十年(1953~2013)的纪念,奉献给新时代的读者。

作者的知交、战友,安徽作家乔浮沉先生,对这部纪实小说做了热情的推荐。指出作者透过一位既普通又神奇的英雄军人丁家山,经过三次战争洗礼的故事,对战争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矛盾,尤其是对韩战的战俘政策的质疑,形成了对一贯奉行的讴歌“正义战争”的挑战。主人公丁家山在战争中出生入死的英雄特质,使他因为战俘经历,一夜之间变成“地富反坏俘”的一份子后,仍然能够坚强地面对一个又一个的灾难,不灭的人性电波在专制的深海中闪烁。

作者有青年时代丰富的战地体验,积累无数炮火下鲜血凝成的人物故事与素材,提炼出这样一个战俘的悲剧。既映照一片连绵不断的时代风云,又镂刻出在中共社会中挣扎求存的人情世故。文字坦荡,朴实无华,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作为主人公遭遇的主要情节,他和初恋情人安妮的重逢,和落魄贵妇人的邂逅,结为夫妻,读来都有一番迷人的真情实感,一种英雄主义破灭下的凄凉。他们的爱恨与情欲交融,匍匐在宿命的重压之下,可以听到发自字里行间的喘息声。

乔先生认为张崇岫这本书能和萧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相比拟,二者都是描写一个战俘的命运。张崇岫以真人真事塑造的,“英雄中国丁”,没有渲染现代战争的恐怖和中共官僚的丑恶,笔墨都洒在主要人物的身上,描写他们的梦想与厄运,得与失。从人道主义视角否定战争,歌颂和平。

二战之后,反战作品,屡见不鲜,如美国哥普拉反省越战的名片《现代启示录》,透过惩罚叛逃军官的故事,揭露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入木三分。诺奖得主萧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带动苏联一批从战场归来的作家全面突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党性禁锢,写真实、写人性,大受欢迎。遗憾的是,萧洛霍夫及大批战后苏联作家的作品,都被中共诋毁为“修正主义毒草”,禁制加丑化,代之以党文化的主旋律。几十年过去,最可惜的是毁掉一代如张崇岫这样有才华的历史见证人,让他们在无奈无为中,年华老去、默默衰亡。

因此,这部揭开中国社会隐秘一角的书的面世是出版界的幸运。作者说丁家山和他相关的人物的故事,不仅都有真实的原型为依据,而且还有很多精彩篇章没有写出来。我们希望《战俘启示录》会给迷茫和沉睡中的国人带来启示,也期待分享中国新进作家后续的突破之作。

二○一四年四月十七日香港

(原标题:韩战与中国反战文学的突破)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开放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0615/406485.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