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中南客:江胡斗 江泽民最危险的时刻

作者:

《血统论》在文化大革命中猖獗一时,“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是刘京这类联动分子的旗帜。(联动:文革初期,高干子弟红卫兵为镇压黑五类〈地主、富农、反革命、坏人、右派〉而成立的联合行动委员会)

在这种阶级论的长期影响下,中共老干部们还真看不惯江泽民的逢场作戏。

因为江戏子大破外交传统,如访夏威夷,搂州长夫人跳舞;在北京见布什总统猛唱《我的太阳》;扬脸对着西班牙国王梳头,抄起勋章,自己授勋,诸如此类作秀,大出风头,被讥为:“江戏子人来疯”。本来视江戏子如新四军后代而不断加以提携的张爱萍上将,对此气得关掉电视,连呼上当,斥江戏子为资产阶级政客。

另一方面,江氏当时却得到一些向往民主的人士的好感:以为江氏布尔乔亚作风搅乱了中共普罗传统,要真是资产阶级政客篡夺了中共政权,篡改中共的主义,那才更好呢?与江氏论起“乡谊”,表示胡锦涛上台后肯定要整肃江氏卖国献土内奸罪行,到那时,一定要为江氏辩护,因为列宁也作过俄奸,向德皇威廉二世驻外领事领取德币马克,出卖俄国情报,后来也是自作主张签定了出卖俄国领土的《布列斯特和约》。

其实,左派、右派,谁都不了解江氏复杂的私人历史。

更难尽知“江胡斗”内幕,只见胡锦涛被动上当,没见过他主动出击。俗话说“泥人还有土性”,“狗急了也跳墙”,真急了,也难说。

其实江胡权斗,生死关键的一仗,是胡书记看出江大拿一再食言,耍赖到底,眼看自巳接班要黄之时。

那时互联网上江氏丑闻,一时沸沸扬扬,突如其来,来了个大揭底﹕

诸如“有事找大哥,大哥什么事都能办”这是江氏乘宋祖英谢幕,首长上台接见,江氏偷偷塞入宋氏手心的小纸条。网友们都嘲笑江戏子像个偷情老手,七十多岁了还打孙女辈歌星的主意;

宋氏在一次饮宴时把小纸条当笑话讲,被当时的央视大导演赵安听到了,一不小心又跟朋友泄露了这一“国家机密”而下狱。

因为宋氏是当时海军文工团演员,于是海军招待所成了江以权势、名利,诱人就范的恣意荒淫之所,这在海军招待所无人不知,没牌照的准是老江头换来换去的轿车,都成了公开的秘密。江在密室不堪入目之态,全被监视录相。

主持对江党魁历史彻查的是位耿直的中共老党员吕加平,其网站长期公开,无人敢封,而且就在江氏眼皮底下,开始彻底清查江氏全部历史的工作,家就住在南苑(网上公开详细住址,并有在电脑前工作的室内照片),他的工作得到海内外一切真正爱国者的支持,尤其在南京大屠杀之后与江氏同在日寇统治下的人士,不断检举江氏行为;连当地派出所对吕先生都很尊敬,每到年、节、五一、十一必送礼慰问。

在吕加平以前,江系文化特务对江丑闻总在遮掩,为江主子开脱,大力渲染宋祖英夫妻如何美满,家庭不可能被破坏,或者说江宋之间本无秽事,只是大家恨江,才这样猜想;貌似公允,但对人民为什么恨江?是否因为巨贪、卖国?绝对地不提。

吕先生一出来,江系特工一律缄口,怕捅出更大的漏子。

在丑事已然抖落出来之后,江氏却要下毒手了,而互联网上对方回应如闪电,马上警告江氏﹕若敢逮捕吕加平,24小时之内让你和宋在海军招待所之密室录相在全世界曝光,江氏被吓住了,

暂时无可奈何。

于是江氏最怕的事出现了,吕加平网上曝出有人检举江氏在南京日伪中央大学参加特工培训,是职业学生(即学生里的日本特工)还亲眼见过丁默根、李世群主持的青年干部培训班的毕业典礼照片,第二排就有江泽民....

上世纪四十年代前期在伪国都南京及上海十里洋场,最横行的是汉奸日特,把同胞当亡国奴,江氏表面的淫乱隐藏着江氏历史上早期的堕落,其表面的出格现象(不仅李瑞英、黄丽满等多人,江在部长任上,在美国嫖娼,被白人妓女称“黄脸胖子最大方”,赖昌星透露的江氏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与艺术学校女生集体淫乱等等)都有甚深的历史根源。

中共老干部吕加平已查明﹕江的父亲江世俊投靠日寇,化名江冠千,是日本帝国主义汉奸政府宣传部长,主持对日寇统治下的中国人民搞欺骗宣传,灌输奴化教育的日寇喉舌日伪《中华日报》,为社论委员会主任。

江泽民隐瞒了个人身份与家庭出身,谎称是其叔新四军干部江上青之子,冒充烈士子弟混入党内;1949年中共打进上海,江泽民作为国民党直属工厂的技术员与该厂一起被中共接收,以一个新四军烈士江上青遗孤的身份,先后哄得江上青战友上海市长汪道涵、上将张爱萍的照顾或提拔;向上爬到上海市长后放出手段,拉拢中共中央领导人,功夫做到了都以为江氏是中共国家主席李先念义子(干儿子)的地步;为敲开党中央大门,打听好李先念的生日,李先念正在上海,江在门外专等了四个小时,当李先念得知江氏作为市长为他祝寿,在门外捧着贺寿大蛋糕站立了四个小时,李为自己和老友攀谈之久,于无意中把市长挡在门外深感歉疚,看着特制的大蛋糕尤其感动不已,因为亲生儿女都无此表现,从此视江如亲人;与邓小平地位等同的中央领导人上海人陈云爱听评弹,江氏就能让他欣赏所有评弹,能让他得到意外的满足。虽然在特工们眼中这只是“小儿科”,但是正因为如此,中共八大元老在1989.64之前,都齐力推举江氏取代赵紫阳为党国之魁,使属意天津市长李瑞环的邓小平也不得不屈服,致使江氏盛情难却,成了中共第三代伟大领袖,---中共中央核心--“承前启后的领路人”!

吕加平调查剥去江氏伪装,按中共除奸标准﹕江氏隐瞒出身、历史,欺骗组织是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是俄共修正主义埋伏在中共党内的定时炸弹,理应开除党藉。

江氏只能拚命开脱自己,中共之内没有一个人像江那样热衷生前搞个人传记,编造整套故事……如何从小就向往革命;如何过继成了根红苗红的高干后代(长子根本不准过继于人,大汉奸江世俊极怕日本人知道有个新四军的弟弟,早己断绝往来,划清界限,不可能把长子给已成死鬼的“共匪”过继当儿子);如何在日寇眼皮底下勇敢游行抗日......

当时林保华、三山五岳等许多人参与“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为什么江氏刻意编造在日寇铁蹄下的南京大街上游行?用这种不可能的奇谈,为掩饰什么?事实上当时江泽民是在干什么勾当?为什么不可告人?

江氏无可招架,到这份上,调查突然结束,吕加平全家被送往外地.....但目前网上还可看到吕加平其它论文,有针对美国的军事论文。

文化大革命中出现过类似事件,当时全大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寨领头人陈永贵红得发紫,大寨是全大陆农业样版,陈永贵是毛亲自选拔的中央领导人,宣传到了全世界,美国记者都在向西方专文介绍这位“脚踏实地的实用主义实干家”;

但文革后期,在全大陆范围展开的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如火如荼时,江氏开溜,在工作单位“失踪”,逃过一劫;陈永贵是大名人,无可逃避,被乡里检举:是献媚日寇,也红得发紫的有名的大汉奸,毛泽东再次调查属实,反而替他保密,永远加以保护,因为泄露出来,“伟、光、正”就没了,对中共的声誉损失太大了,不啻给自已抹大黑脸。

前有车,后有辙,真查实了汉奸,反倒不敢动了,连江氏把大面积的北方领土让给俄国也替江包起来了,替江代劳在献土条约上签字。邓小平死,江高兴,而胡没有这魄力把这两个天大的罪过捅破;即使邓在经济上大反毛路线,也不敢公开否定毛而公诸于世。胡氏也是往往在得到人民支持的时刻退缩,为党的生存而放弃,妥协于政敌,以至于合作!这和邓小平从开始利用北京西单民主墙走到1989.64屠民,大体上是一个路子;所以共产党为了活下去,没真的,没善念。谁抱幻想,谁付代价。

清理阶级队伍成了莫大的讽刺;多少人因为家庭出身不被信任?阶级斗争,搞来搞去,自延安整风以来,多少人被疑为敌特而被逼自杀?

一次又一次的镇反、肃反,杀的都是几千万同胞;日本战犯全部大赦,没见共产党抓过任何一个汉奸,真正抗日的国军高级将领被统战,中下级军官却成了刀下鬼。

到头来,中共反而葬送在汉奸敌特之手!

正应了斯大林那句咒语﹕“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

江说赵紫阳篡了党,其实是江用拜金篡改了共党意识,用“闷声发大财”从内部毁了共党(名存实亡)。

知情者说这也是中共绝对自私,不讲善恶是非,自利为准,勾结日寇,收拾中国军队,弃民族大义去昧心谋权的结果;党员知道什么?只知跟形势,跟着走,不知何来天灾人祸,最后跟着倒霉。

余自加入中共,整人、挨整,斗人、被斗,批人、被批,既是工具、同为帮凶,上上下下,溺于循环,阅尽沧桑,化名退出,不报字号。

中共全党盲从盲信,没有独立思考,试想克格勃退休人员在俄国报刊一再泄露江泽民1955年留苏加入克格勃远东局,难道是偶然小事与俄国政府无关?而不是向江泽民发出要挟?与江泽民献上领土无关?

没有江加入克格勃远东局的档案在,江怎会被俄国要挟?难道江泽民疯了,接连6次访俄,上赶着偷割领士去行贿求饶,请俄方高抬贵手?背着中央,先斩土后奏,以造成既成事实,难道他卖国有瘾?

历史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事。1945年苏俄对日宣战,百万俄军直捣日伪满洲国都长春,克格勃首先接收土肥原进二特工系统中关内、关外日伪特工体系的内部档案。

当年苏俄格勃远东局若无江氏在丁默根、李世群系统中的档案,凭什么就能驯服江泽民就范?江泽民不是特工生手,难道那么好对付?

那个年月,留美学人背历史包袱,能有机会去苏俄镀金的,全国只有几亿分之几,简直是凤毛麟角,笃定前程似锦,没有把柄,谁肯为几个芦布去当那个会杀头的克格勃?

江那时还是无名之辈,李鹏周恩来义子,价值看涨,俘获李鹏更中俄意,为什么就不敢对李鹏下手?

丁默根是国民党王牌特务,投降日寇,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先稳住他,后来把这个汉奸判决枪毙。李世群是中共党员,曾被送往苏俄受特工训练,回来后被逮捕投降国民党,日冠侵华,又投降了日寇,这类特工经历过日寇、苏俄、国民党与中共四种世界,精得很,可以骗一切人,包括你、我,邓小平,这种人渣很不容易被人识破。

责任编辑: 赵亮轩  来源:来稿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0807/427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