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卢峰:香港不能变成有中国特色的新加坡

作者:

看到老而不退的前特首董建华再走到台前搅局,成立甚么「团结香港基金」为香港前途作规划及「打拼」已是心下一沉,再听到他重复当年那句「香港好,中国好;中国好香港更加好」的口头禅更觉得眼前一黑,差点从椅子跌到地上。心想香港人究竟做错了甚么事,为何让董建华这样的人折磨七年还不够,还要再受他的气,还要再让他为祸多几年!

若果董建华是美国总统列根、克林顿那样有能力的政治人物,可以成功带来繁荣盛世的话,也许他的回朝还会有点价值,还可以让人有点憧憬。很不幸,董建华不是这一号人物,他在任七年多以来香港经济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百业凋敝、一事无成」。

九七年成为特首后董建华大力推行八万五计划,遇上金融风暴仍不知进退,结果令楼市崩溃,财富大蒸发,「楼蟹」满街满巷,中产阶层更是痛不欲生。他办的事业,他提出的「大计」要不是纸上谈兵,胎死腹中,就是弄虚作假,变成跟原来目标截然不同的东西,甚至成了利益输送的工具。试想想他的甚么中药港、鲜花港等今天在那里,那个被说成是推动高科技产业重点项目的数码港今天不过是炒家趋之若鹜的豪宅,对香港发展高科技产业根本毫无作用,更不要说令香港变成高新科技中心了。像这样把香港弄得一团糟的人居然东山再起,以智者大老自居,说要为香港的未来指点前路出路。这怎不教人禁不住倒抽一口凉气呢!

更糟的是,事隔九年董建华还是那一副脑袋,还是那一套旧思维,还是那一个旧班子,没有些毫进步,没有跟上时代步伐。只要听听他仍在大吹大擂那套「国家好、香港好」的说法就可以知道他仍陶醉在十多年前的框架中。可是,多年来的经验包括自由行及大搞中港融合对香港只有短期好处,长远发展却相当不利。一方面,不对称融合令香港地价、楼价、租金大幅飙升,远远脱离市民、企业的负担能力,不利创业创新之余也令贫富悬殊急剧恶化,令社会矛盾激化。

另一方面,中港快速融合令香港从原来面向全球的定位逐步偏离,变得越来越倚赖中国单一市场,变得跟世界市场有点脱节,也找不到自己在全球、区域经济圈的着力点。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香港便可能变成大陆旅客、资金主导的超级大商场及「超级炒楼炒股乐园」。这又岂是香港的真正出路。

董建华的想法旧班底更旧。除了那些挂名的顾问外,真正在台前出力的还是他当特首时的心腹如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前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前教育局局长李国章等。十几年前就是这个班底令香港人仰马翻,火头处处,十几年后的今天董建华还是倚靠这些人出谋献策、计划香港的未来。怎能期望他们能搞出甚么新点子、新计划呢?听听可能是下届特首热门的梁锦松提出的想法及大计就可知道这些人落后于形势。根据梁锦松的说法,今次「雨伞运动」有大量学生、年轻人参与是因为过去政府没有做好青年人工作、没有重视改善年轻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又没有协助他们置业,令年轻人对前景失望以至要集体上街抗争。

梁锦松这种政府万能,精英knows best的态度实在陈腐不堪,脱离现实;大概他还依恋着七十年代的「狮子山下」情结,只差没有像当年宣读财政预算案时那样高歌一曲而已。问题是今天的香港跟当年截然不同,今天的「狮子山下」精神是「我要真普选」,今天青年人追求的是那一面在狮子山顶飘扬的旗帜。简而言之,青年人以至香港市民要的是当家作主的权利,要的是参与决定及打造香港未来的权利,他们要的不是一个类似新加坡的家长式政府,他们不希望香港变成新加坡,更不希望香港变成有中国特色的新加坡。正是为了这样,学生、市民不惜公民抗命,四十多天以来一直坚持「雨伞运动」,不肯轻言撤退。偏偏董建华、梁锦松等却仍想以新加坡作为未来香港的蓝本,对年轻人、市民的想法毫不了解,他们凭甚么规划、打造香港的前途呢?

来源:苹果日报

责任编辑: 赵亮轩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1114/472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