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旧照片中各式各样的抗战大刀

作者:

抗日战争时期,大刀成为中国军队的特别装备,各路军队很多组建大刀队,屡次与日寇肉搏,除砍杀相当数量的敌人外,还在心理上给日本侵略者以重大的打击。中国军队配备大刀,有战术上的安排,但更多的是不得已为之。

首先,抗战初期,中国军队武器装备低劣,弹药匮乏,机枪、大炮配备严重不足,更不用说坦克、飞机了。针对这种现象,大刀是一种必须的兵器,用以弥补弹药的不足。

其次,当时中日陆军都以非自动武器为主,肉搏战经常发生,日军士兵均配备刺刀且多数精通刺杀法。由于刺刀必须由兵工厂生产,其数量根本不够配备中国军队,且一般士兵并不擅长拼刺。相比之下,作为中国民间长期流传的大刀片不仅简单易用,而且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各乡镇城市的铁匠铺即可打造,无需依赖兵工厂。

再次,日军具有武器装备的绝对优势,中国军队不适合与其正面打阵地战,必须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出其不意的打击敌人,而近战、夜战不仅使日军优势重武器难以施展,还可以发挥中国军队熟悉地理、地形等作战优势。在贴身肉搏和黑夜奔袭中大刀因长度适宜,挥砍自如,其功能明显强于日军的刺刀。

中国军队使用的大刀,基本类似清末民初的民间大刀,环首长柄、宽刃重身,十分利于劈杀。各部队还大多聘请了当时最具盛名的刀术高手,设计出各种适合对付敌人刺刀的刀术,让部队勤加练习。其招式简单实用,针对性强,可迅速掌握。例如其中常用对付三八枪的一式为:出刀的时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对方刺过来的时候,以刀背上撩,磕开步枪,刀锋顺势前推,直斩对方脑袋,其威力在于荡开对方武器和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手往往来不及回防就已中刀。

抗战中,大刀种类多样,形式各异,基本上可分为军用和民用两种。军用大刀形状比较标准,一般长度在85—90厘米,刃长60厘米左右,重量在1.2—1.5公斤之间。背厚刃阔,刀头略宽刀尖钝角背斜,其设计专事劈砍。

1937年7月27日,卢沟桥事变后,29军110旅旅长何基沣率全旅向丰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官兵们多日积郁心头的怒火一下子倾泻而出,中国军队的大刀再次令日军为之胆破。为了对付29军的大刀队,日军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结果是,给每个士兵装备一个铁围脖,即:用一个半月形的铁片,将其折成半圆,用铆钉铆在钢盔上,戴上钢盔时,铁围脖即围在后脖子上面。但是铁围脖限制了日军在肉搏战中的灵活,所以铁围脖并没有减少日军对大刀的恐惧和士兵的伤亡。日军畏惧中国大刀,绝非国人自己的宣传。另外,按照日本人的民俗,天照大神是不收无头之鬼的,所以,中国军队的大刀更使日本军队胆寒!

1931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黄啸侠满怀抗日救国雄心壮志,研究了日军刺刀技法,创编了专门克制日军刺刀的“抗日大刀法”。积极与广东省国术协会共同组织大刀法教练训练班,亲自传授抗日大刀法。受训毕业的学员分赴各地训练抗日军民;在淞沪战场上十九路军的广东子弟兵在敌我双方武器悬殊的情况下,利用夜战用大刀杀得日军人仰马翻。后来“抗日大刀法”在全国抗日战场上令日军闻风丧胆。毕业于大刀训练班高级组的何宝光先生,至今仍保留了黄啸侠等人发给的毕业证书,毕业证书上写:“学员何宝光,现年十七岁,顺德县人,在本会大刀教师训练班高级组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发证单位:广东省武术协会。下署名训练委员会委员:卢炜昌、黄啸侠、胡云焯、林荫堂。民国廿六年十二月廿三日(1937年12月23日)。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博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0320/530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