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党媒不直言〝权威人士〞是谁 港媒析三大原因

作者:

「权威人士」具体是谁根本不重要,重要是他代表中共声音,针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发声。

日前,大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和二版头条,专访「权威人士」,纵论当前经济形势,此文火爆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个舆论场,解读之多颇为罕见,而这个「权威人士」是谁,也引起了人们的猜测。

大陆《人民日报》是喉舌中的喉舌,它最接近中南海,是中共高层直接发声的地方,在一个政党、政治全方面影响社会生活的国度,《人民日报》虽然过于高冷,但在这里确实可以「读懂中国」,或者说读懂中共高层的意思,在大陆,但凡要「做点大事」的人,很少有不读这份共中共机关报的。

这份报纸很多报道很难说是按新闻规律来操作,因为它承载的宣传任务可能远大于新闻任务,因此,我们会发现,它的很多报道甚至连新闻的5W要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都不全,但它很多时候肩负着中共高层对下面层层级级的官员或群众宣传、喊话、教育、指导的任务,这就决定了它对政治、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报道,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研究这份报纸一些重要报道和评论,其实就是一种「揣测上意」。

当这份报纸以「权威人士」之口来纵论当前经济形势时,人们首先想问,这是不是官方的、中共的态度?其次,这个「权威人士」是谁?为什麽不直接明说某某某?其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解读。

第一,用「权威人士」而不指名道姓,是因为「权威人士」的身份不方便挑明。当这个「权威人士」是高级别的领导人时,说的又是相对敏感的话题,为了不让矛头都集中到领导人身上;或是这样的讲话代表了集体的意见,体现了最高决策层的意图,换作「权威人士」,则既可以达到说话的目的,又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比如国共内战时,一篇叫《中共权威人士评论目前时局》的新华社稿件中,「中共权威人士」发表了一段热情洋溢、态度坚定的评论,其文风口吻非常像毛泽东,而且在《毛泽东选集》里也能找到基本相同的表述。这明明是毛泽东的讲话(或作文),又不道明身份,而是用「权威人士」,就是既体现集体意图,又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又比如日前中共机关报这篇《正视困难保持定力前景光明》的报道,有论者从里面具有非常强的个人色彩的语言,猜测「权威人士」是当今大陆最高元首,似乎也不无道理。只是,经由「权威人士」表述出来,就变成了集体的意见了,个人色彩大为减弱。

第二,当这个「权威人士」极有可能是高级别的领导人,却又不亮明身份,是因为高级别的领导人亮明身份站出来说话,与隐匿身份说话效果是不一样的。亮明身份说话那是作硬性的要求、教育、指导,那麽,各地各部门就会引起高度重要,要组织学习领导讲话,层层认真贯彻落实,没有讨价还价的馀地。而用隐匿身份的形式来说话,就不是命令式的要求,而是隔空喊话,柔性劝导,不是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怎麽做,而是认清大势,建议怎麽做。

比如「权威人士」谈到结构调整,认为「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只能主动调、主动转。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鬆,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结果事与愿违。」但是具体到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对一些地方来说绝不是少事,可能关係到就业和社会保障,对各地参差不齐的情况不可能作统一的硬性的命令要求,只能借「权威人士」之口,来进行引导性的要求。

第三,这个「权威人士」可能是中共党内的智囊人物或智囊团队,他们接受官方委托,对某一个问题比如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发表出来,对各级政府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价值。其实我们细读这个报道的内容会发现,其谈论的经济问题相对宏观,也比较前沿,不排除是智囊人物或智囊团队受命研究,而研究成果又获得高层的修改和同意,再以「权威人士」的方式发表出来。

由此可见,「权威人士」具体是谁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代表了中共、官方的声音,针对当前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发声。这个发声既有对当前严峻经济形势严峻的分析,即国际上,全球供求格局变化了;国内,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产业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也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策略:「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要靠创新,靠转方式调结构。」也有鼓劲打气,以引起各地足够的重视,振作有为,如果经济仍无起色,就可能要亮明底牌了。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东方日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0601/564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