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题目曝光!彻底颠覆想像...组图

作者:

最后一届科举。各省分拟各题,侧重各不相同。最切合​​朝廷风向的自然是顺天乡试了。拟题如下:(以策论为例)

题1、汉初驰商贾之律论

题2、东汉中兴功臣多习儒术论

题3、龚遂治渤海虞诩治朝歌论

题4、隋唐二史不为王通立传论

题5、吴兢上《贞观政要》张九龄上《千秋金监》司马光上《资治通监》真德秀上《大学衍义》论

清朝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題目曝光!徹底顛覆想像...

这种题目与当时清廷新政可谓是相呼应了。此外,江南,浙江,江西,福建云贵各省,出题思路大体同上,甚或有一二重复,勿需赘言。以下再列几省相对有特色的试题:

河南:中州形势论

陜西:王猛治秦论

山西:韩信引兵下井陉如陈余用李左车策信将何以待之论

这类题型属于地域色彩相对较浓的一型

最嚣张的是湖南,夏少康年四十以一成一旅致中兴论(明摆着是亲光绪么)

最有趣的是广东,武以侠犯禁论(估计是当时广东革命党暗杀之风太烈了)

最费解的是山东,辽金元开国兵力论(也没人举报它,这种题目足够兴一场文字狱了)

会试。

光绪三十年正逢西太后七旬万寿,为庆贺太后寿诞,故将本是正科的会试和殿试改称为甲辰恩科。

考时:四月初十日

考点:由于京师贡院毁于庚子拳乱之时,故时会试改在开封举行。

考官:裕德(协办大学士),张百熙(吏部尚书),陆润庠(左都御史庠),戴鸿慈(户部右侍郎)。

清朝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題目曝光!徹底顛覆想像...

考题:第一场,史论5篇: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1题藩镇,第2题平戎,第3题变法,第4题举贤,第5题以夷制夷,还真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最后一题不太吉利,有亡国之兆。)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清朝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題目曝光!徹底顛覆想像...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

1、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2、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3、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的状元殿试卷

清朝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題目曝光!徹底顛覆想像...

我国自隋开始有科考,但是隋朝没有留下一个状元的名字。自唐武德五年(六六二年)第一个状元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一九0四年)的刘春霖止,在漫长的一千三百年间的科考中,所取状元有姓名可考者,据一九九五年上海文化出版社《中国历代状元录》载共六百零二人。众多状元中,留下诗歌、词赋、对联、文章、书画不少,但殿试状元卷却是凤毛麟角。刘春霖状元卷,共有两千零五十九字。如扣除答卷所列三代及履历八十四字,只有一千九百七十五字,足见炉火纯青,字字珠玑。

清朝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題目曝光!徹底顛覆想像...

此件殿试卷,为馆阁体奏摺式刻印件。封面为黄色,内页为白宣纸刊印,版框与格均浅红色。内容是根据“皇帝策问”而答,答卷每行二十二字,应抬头到顶写则二十四聿,其格式之严谨,文章之缜密,书写之工整,均无可挑剔。此件可能仿其原大而刻印。殿试卷照录并经整理、断句及标点,现附文如下:

清朝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題目曝光!徹底顛覆想像...

应殿试举人,臣刘春霖,年三十岁,直隶河间府肃宁县人,由拔贡生应光绪二十八年顺天府乡试中式,由举人应光绪三十年会试中式。恭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开具于后;曾祖永生,未仕,故;祖昆仪,未仕,故;父魁书,未仕,故。

臣对:臣闻王者不吝改过,故盛世有直言极谏之科,学者义取匡时,故贞士有尽忠竭愚之志。昔汉文帝除诽谤之法,而后贾山、贾谊争致其忠谠之谟;武帝崇尚儒术、诏举贤良,而后董仲舒、严安、徐乐之徒群集于阙下;宋仁宗复制举诸科,除越职言事之禁,而后苏轼、苏辙对策极言时政阙失。其于任官治兵主要,裕财正俗之方,类能指陈利害,上广人主聪听,下系四海安危,非仅在词章之末也。夫殷忱所仪启圣、多难所以兴邦,势有必然,理无或爽。钦惟皇帝陛下践阼以来,勤求治道,惟日孜孜者三十年矣,然而治效未彰、外患日亟,意者固时制宜之道或有未尽欤。

乃者临轩试士,冀得嘉谟,举察吏、治军、理财、励士诸大政,进臣等于廷而策之。臣愚陋何能与此,顾自幼学以来,亦尝究心于治忽之原,考求于中外之故,怀欲陈之而未有路。兹承大对,谕旨勉以直言无隐,何敢饰辞颂美,而不竭其款款之愚。

伏读《制策》有曰:君人之道予育为心,而因求简贤辅治之法,此诚安民之急务也。臣惟民间疾苦惟守令知之最真,故欲平治天下,必自重守令始。昔汉以六条察二千石,而以察令之权寄之于守,此与今制用意相同。然汉代循良之吏后先相望,而今治效不古若者,岂非粉饰欺蔽之习有所未除乎?欲杜粉饰欺蔽之习,在通上下之情。长官勤求民隐不敢自尊,则属吏清慎自持不敢作伪,自然之理也。

且夫今之守令,其任较前世为尤重,其事较古时为更繁,何也?世局日变,万政待兴。举凡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是在长官加意陶成,俾咸具溥通之知识,而后委之以任而不惑,责之以事而不迷,纲举目张不劳而理。今各省虽设馆课吏,多属具文,岁月一试,不过较文字之工而已,政绩何由而成,循声何由而着耶?

汉制县邑丞尉多以本郡人为之,利弊其所夙悉,故治效易彰,此周官遗意,其法似可仿行。果能博采公论,慎选贤绅,于治必有裨补,不必过为疑也。皇上澄清吏治,必先通上下之情,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一也。《制策》又以三代之制寓兵于农,因详究历代兵制之得失。臣谨案:井田沟洫之法废,遂专用征兵。汉高祖设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秋后讲肄,课试各随其地之所宜;唐初置府兵,中叶以后专用征兵;宋韩琦之议养兵。苏轼之言定军制练军,实皆深切著明。今日环球列邦多以尚武立国,知兵之选遍于士,夫体育之规基诸童稚。夫兵凶战危自古为戒,故孔予以军旅未学辞卫灵公,诚以穷兵不已终至于乱。左氏亦言;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

然自有国家以来,必不可一日去兵,此非第羽翼爪牙之说也,如人身然,血肉既具,必有气力以贯注之,而后足以发挥其精神,以生存于万类竞争之世。人身之气力不足,则血肉有雍滞溃败之忧,而精神亦无所附丽,是以由唐虞三代以至于宋明,数千年来无不以兵制为急务,乃世之论者动是古而非今,辄谓人民岁输数千万之资财以养此坐食骄惰之兵,固不如古者寓兵于农之善,不知天下之事皆日趋于变况,以今日群雄角逐战术之变幻、器械之精利,虽日召其兵而教练之,犹未必胜人,而谓集氓隶于行间,驱之以临战阵,庸有幸乎?然则,兵者固必教之于平时而又精且多,然后可并立于群雄之间,所谓气力充而精神焕矣。皇上整军经武,士卒知学为先,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二也。

《制策》又曰:《周礼》太宰以九式均节用,而因求节流之法。臣谨案:职内掌邦之赋入,职岁掌邦之赋出。此即近世各国所谓豫算、决算也。昔苏轼之策理财,谓天下之费有去之甚易而无损,存之甚难而无益;曾巩之议经费,谓浮者必求其所以浮之自而杜之,约者必本其所以约之由而从之,皆扼要之论。然臣谓理财,于今日节流不如开源之尤要,盖自通商以来,利源外溢,虽百计节省而无救于贫。开源之道在振兴实业,中国神皋沃壤幅员纵横寥廓,且地处温带之下,百物皆宜,则当讲求农事。人民四百兆善耐劳苦,而且心思聪敏。中外交通以后,闽粤濒海之人类能仿造洋货,果其加意提倡,不难日出新制,则宜振兴工艺。欧西以商业之胜哀为国力之强弱,轮帆交错以争海外利权。中国商业不兴,漏卮日巨,欲图抵制之道,则宜扩充商务,如此则野无旷土,市无游民,精华日呈,然后利权可挽。皇上慎乃俭德,而尤必广辟利源,此不得不国时制宜者三也。

《制策》又以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因欲范围多士,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此今日学界之要图也。臣惟古者司徒修明理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而不免清议标榜之病;唐初文字最盛,中叶而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而士习大坏;宋世名儒辈出,各有师承,至于崇廉耻、敦气节,流风所被,迄有明而未—衰。虽其人能自树立,亦以教学相勉,师道立而善人多也,夫大道载于六经,而伦理先乎百行。今日浮荡之士,未窥西学已先有毁裂名教之心。故欲正人心、端士习,必以明伦为先,欲明伦理必以尊经为首,此即国粹保存之义。皇上倡明文教,必以经学正其趋,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四也。

凡此四者,皆保世之闳规,救对之要务。苟予曰法后王,董仲舒曰为政不调甚者更张,乃可为理。夫使时移势异,而犹拘守成法,此《吕氏春秋》所讥病变而药不变者也。自古有治人无治法,故孔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臣尤伏愿皇上懋学修身,以为出治之原,然后用人行政,天下可以安坐而理也,故有汤、武而后有伊、吕之臣;有尧、舜而后有勋、华之业。

由是以课官而官无不职,以治兵而兵无不精,以理财而度支无匮乏之忧,以励学而士林作贞之气,则我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基此矣。

臣未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

这次殿试是在科考变革后进行的,殿试策问并非八股文章。八股文题目一般是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解释须以朱熹《四书集注》等规定书目。这种死板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严重束缚了士子的思想,导致应试者酸腐迁拙,只知死抠章句。光绪二十四年秋,下诏实行新政,在科举考试中废除了《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增设了《皇帝策问》等新的科目。策问则按问对答,所问范围主要是抓纲治国之策,有弊端之处,当问其利弊及解救之法。如《皇帝策问》曰《周礼》太宰以九式均节用,而因求节流之法?刘春霖答曰:“然臣谓理财,于今日节流不如开源之尤要,盖自通商以来,利源外溢,虽百计节省而无救于贫。开源之道在振兴实业,中国神皋沃壤幅员纵横寥廓,且地处温带之下,百物皆宜,则当讲求农事。人民四百兆善耐劳苦,而且心思聪敏。中外交通以后,闽粤濒海之人类能仿造洋货,果其加意提倡,不准日出新制,则宜振兴工艺。欧西以商业之胜衰为国力之强弱,轮帆交错以争海外利权。”刘春霖对答切中要害,举例得当,时至今日仍有实际意义。上述见解如能逐一实施,为当富国强民之上策。但权柄操于慈禧之手,光绪二十七年(一九0一年)签订《辛丑条约》之后,列强入侵,清廷开始走下坡路,光绪帝欲振兴国家,谈何容易。

责任编辑: 白梅  来源:博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0726/589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