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中南海“国师”杠上李嘉诚 中国智库乱象几时休

不过是一篇粗糙的檄文,其中几多指摘,几多隐晦,虽然此类文章并不鲜见,但其竟然裹上了国家智库的外衣,登时便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作者罗天昊也常以“国师”自许,虽然他大声疾呼别让李嘉诚跑了,但李嘉诚到底还是“跑”了,频繁的撤资难免会引起各种猜测和怀疑,但这终究是一个企业行为,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资本的流动是无可置喙的。

李嘉诚(左),“国师”罗天昊(右)

自从美国的兰德公司屡出风头之后,西方的智库模式开始越来越受到亚洲国家的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的各类智库纷纷成立,从官方到民间,从营利到非营利,其中严谨治学、积极建言者有之,借鸡下蛋、哗众取宠者也不在少数,良莠不齐的智库现状让一些有才有识的高水平学者有了施展之地,也让很多善于风沙野马、说八卦搏版面的人多了赚外快的机会,所谓“国师”罗天昊,大概就是此一流人。

事实上,要说智库模式的先驱,中国已经提早走了几千年,罗马的元老院虽然看上去也有些智囊团的样子,但他们直接参与审议和决策,与真正的智库所距甚远。

自先秦以降,春秋战国时期公卿士大夫们手下门客如云,这些食客门人不就是一个个的智囊吗?到秦朝一统,大小衙门中逐渐盛行的师爷和幕宾,不也是动辄决定生民利害的智囊吗?只是鱼龙混杂在在处处,既有“功盖诸葛第一人”的王猛,也少不了狗头军师、半吊子参谋。

对于罗天昊的这篇文章,其“知恩图报”式的逻辑其实是极其脆弱的,且不说有恩与无恩,在市场经济越来越深入的时候,怎么能限制一个商人进行正常的资本运作呢?退一万步讲,即便李嘉诚的撤资背后果有什么险恶的图谋,若其手段正当,也只能是说得动不得,况且如今一切都在未定之天,就由一个具有官方背景的智库发出如此偏颇的声音,不得不叫人为其捏一把冷汗。

再进一个层面说,如果这篇文章只是刊于寻常报端,罗天昊也没有那么多吓唬人的名头,那么该文极有可能早已淹没在舆论大潮中,最多也就是一篇“标题党”的范文,但此文出现在了望智库,一切便不同了。在公开的资料中,了望智库是新华社批准成立的、立足于国情国策研究的智库机构,拥有财政部中央文化产业资金的专项支持,和中国的多个国家部委有合作关系,与世界经济论坛、博鳌论坛等也保持着长期的合作。

这就不能不叫人惕然而惊了,一个具有这样背景的智库,意味着其成立之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国家决策的建议,也即表示这类智库的观点以及建言极其容易进入国家顶层的视野和参考系,其中不少人恐怕都是内参讨论的常客。

那么,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可能,在罗天昊该文的背后,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类似言论呈诸于决策层的面前,倘若一时草率,失于不察,后果又会如何呢?

应当说,作为一种现代领导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智库的发展是必然的,尤其是在中国,对于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和咨询运筹机构的稀少,造就了智库飞速发展的肥沃土壤。

但另一面,不得不重视的是,许多地方政府和官员对于智库渐渐形成病态的迷恋,贴满了洋名牌的“师爷们”具有各种高大上的称谓,出于“贴金”心态和本身决策运筹能力的欠缺,智库逐渐为之倚重。所谓“贴金”,此种心态尤为常见,从某种程度而言,“大师们”和“师爷们”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在金闪闪的头衔照射下,人们天然的就不太会质疑其人的所言所行,加上本身再不具有很好的决策运筹能力,正是二一添作五,端端做了顺水人情。

此外,这一次舆论风波也透露出智库在急剧发展的背景下,表现出的选人不精和用人不考。作为一种靠智慧和方案来吃饭的头脑性机构,其准入门槛和考核条件理应是高标准、严要求的。大到一个决策布局向的方案,小到一篇针对时事的文章,在起码的水准之外,还应考虑可能引发的议论和影响,尤其是具有国家背景的智库,此一环更是不可忽视。

幸然的是,该文出现后,随即便有同样具有官方背景,而持论中正的文章出来反驳,这至少说明所谓的国家智库还没有到了那么要害的地步。良莠不齐的乱象恐怕一时也不会终结,建议某些水平不高的智库可以聪明一点,再想发表类似文章,在后面缀一句“此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一切便万事大吉了。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多维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0919/615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