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海外生活 > 正文

在美国的中国人最怕与哪国人相处

在美国生活,你知道中国人最怕与哪国人相处吗?大家也许很容易想到“中国人和日本人”、“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这类对局,其实都不沾边,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的在美国很多,和睦相处,离婚比率低;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在美国也根本井水不犯河水,犯不着闹别扭。

据搜狐教育称,真正凑不到一块的是印度人和中国人,这两个族裔在美国都是亚裔大户,学习成绩最好,平均收入最高,医生律师比率最高,但就是两者反冲,绝对难以合在一块儿,两族通婚的极少,相互之间都有恶称,甚至到了国与国之间也总是矛盾不断。奇怪的是巴基斯坦人虽说是印度血统,但信奉了伊斯兰教,和中国人到也算和睦相处,甚至有些国际合作默契。这真让人琢磨不透呢。

原来,这印度人绝大多数信奉印度教,其中有种姓等级划分,那可是等级森严,从上到下,一层压一层,分分秒秒都得活出个高下之分,恨不得人人都找到一个比自己等级低的垫底,这就是印度人的内心世界。和西方基督教和中东伊斯兰教文化不同,印度人漫天神魔的信仰让他们具有“多前提”特性,这就是说,他们没有逻辑思维,黑有黑的神,白有白的仙,什么都是“真理”,数不清还认不清,因此他们辩论永远都没有输赢,也没有对错,只有继续争执不休,永远达不成共识。

恰恰中国人也有这种“多前提”特性,“阴阳”两端,相互转化无穷,永远可以正着说,也可以反着说,谁也最后没有结论,有权的就是赢家,但不同的是中国人没有“神”的概念,吃不着,摸不着,看不见的都不存在,于是中国人只相信皇上最高,大家都“克己复礼”,上通皇上,下压老婆,人与人之间只有官位之分,但并无姓种等级,大家都仰望官位,规规矩矩,绝无印度人那种无限等级纠纷情结。一旦中国和印度人相遇,不吵架还好,一旦吵架就都无法把说明白,因为双方都企图让对方比自己低一等,而对于道理根本无法厘清,都是不喜欢逻辑的人群,这正是中印历次谈判挫败原因之一。

中国人和印度人在美国大学中都是棋逢对手的高手,分数都是数一数二,印度人更善于英语表达和数学,在医学和法律这类课程上占优势,而中国人在生物、化学、航天、物理这类学科占优势,那些美国人和欧洲人往往避而远之,一看哪个课堂印度和中国人多就赶快换课,否则分数排名一定吃大亏。

不但课堂上如此,连买房子老美也怕和印度人和中国人当邻居,美国人穿的普通,开车也不太讲豪华,邻居见面还的相互哈罗一下,一旦印度人和中国人进入社区,印度人要开大奔,中国人要开宝马,他们的孩子每天学习到深夜,周末还的去补习班上课,这对于美国孩子可是一种灾难降临,他们虽然是这的原住民,但分数无法匹敌印度人和中国人,最后就不得不当班上的“落后生”,这让他们日后考大学十分吃亏。很多美国名校总是强调你是班上最高分的5%,否则根本没戏,白人孩子往往就得搬到白人区,只要没有印度人和中国人就能喘口气了。印度人和中国人是推高好学区房价的最大人群,也是从中获利最多的人群,不怕买的贵,孩子大了把房子也卖了,一定还能赚上一笔。

印度人的英语中国人最听不懂,而印度人最欺负中国人不会巴结白人。别看印度人皮肤黑,但他们可是真正的雅利安人种,处处以白人自居。本来你自居是你的事,中国人就是不买账,可印度人最会找出比自己弱的人欺负,偏偏中国人不爱惹事的性格最让印度人看中,从大学实验室到公司绩效评比,印度人处处喜欢打击歧视中国人,而且专门挖空心思当着白人面前做,非得把中国人比下去才得意洋洋。印度人爱挑刺的小人个性那可是天下第一号,恶毒妒忌,耍小聪明,撒谎作假,恶人先告状,如此等等都是拿手好戏,坦白说,所谓中国人的阿Q劣根性到了印度人那里都X2了,结果印度人最后还告诉中国人“你没有当印度人的天赋”,你说可笑不?

最奇怪的是两个国家人民对于民主的决然相反看法,中国人常说“我们不能搞民主因为我们素质不够高”,而印度人却说“我们不得不搞民主因为我们谁都不服谁”,其实都各有道理。中国人在至高无上的皇帝面前自认永远是素质不良分子,皇上的道德太高尚了,于是大家习惯了当这种“素质不高分子”,也就把这种不良习惯永久化了,而印度人都认为别人是素质不高分子,自己是真正上等人,永远争论不休,根本无法施政,于是不得不投票表决,以免内斗无穷。

印度在历史上只是个文化概念,在英国人来之前根本没有形成过中国那种统一集权国家,英国人统一了这个杂乱国家,英语成了唯一印度真正的通行语言,这才让印度人有了国家意识和理性启蒙。在社会法制和民主制度方面印度比中国先进一百年也不为过,但物质生活素质方面却不如中国,可见印度是个现代文明和落后生活两者极端分化的国家,人民心中也充满了这种扭曲,这点和中国人倒是非常接近。有机会你遇到印度女人千万别产生爱情,因为印度女人最喜欢印度男人,而中国女人最喜欢不是中国男人的男人。

责任编辑: 林亿  来源:超级苹果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1117/646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