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 著名导演 > 正文

管虎:《老炮儿》很多情节没拍出来 小说里有

随着电影《老炮儿》热映,导演管虎执笔的同名小说也同步出版,这部长篇小说根据管虎的剧本改写而成,增加了很多电影中因时长受限无法用镜头表达的情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管虎表示,小说和电影有很大不同,“小说比电影京味儿更浓”、“语言特色是小说的命根子”。

“老炮儿”在北京话中专指提笼遛鸟,无所事事的老混混儿。但这只是表面的概括,管虎在采访中表示“老炮儿”是指这样一类人,他们是有情有义有担当,有血性,有底线,尊严不可践踏的人,有些不合时宜,跟不上时代,但不会被时代淘汰。“应该写不合时宜的人,这样才有价值,写合时宜的人对我来说一点趣味都没有。”管虎说。

管虎十二岁前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小说主人公“老炮儿”六爷就生活在后海胡同。管虎只用了三个月就把故事写完了,他说,这是弥漫自己全身的文化,“我也没想在电影中完全沉浸在老北京里,还是想写写新北京,今天的北京异化程度已经超过世界好多国家了,不光是把文化磨灭了,还把人变得很扭曲,这就是我写的初衷。”管虎说他最怀念年幼时北京的吃食,还有那时人与人打交道时的那种简单。

《老炮儿》的小说参考了大量过去北京老炮儿们的原型,对其加工、整合,力图还原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父辈江湖”,在追忆过去的同时,又对比了当下年轻一辈的“小炮儿”们的江湖圈子。电影因为时间限制,许多管虎想写的人物只能写进书里,“很遗憾”。最让他难以取舍的是张涵予演的闷三儿和许晴演的话匣子,书里有尽情的描写,“还有一个人物是小弹球,书里有,弥补了我的遗憾”。

小说中地道的方言,如“宿尿”、“揍性”、“碎催”、“夜么虎子”,其中还有不少京腔的粗口,管虎倒不担心语言会成为读者和观众的障碍,管虎自信南方观众看书也能看懂:“我也读南方语系的小说,甚至看英文、西安话、四川话的电影,除非有人对北方话有天生的抗拒,那就没办法了,只要看进去,我相信没问题。”

不过电影还是比小说的处理要柔和得多。“整篇京味是因为这种特色对人物、对故事的叙事更有帮助,相比较来说电影可能更中度一点,不会像小说这样强烈。”管虎说,小说里北京人、北京事肯定要着重一些,着力点会比电影多得多,因为只有语言能让人物立体起来,文字表达中,只通过话语就可以描述这帮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风貌,人物形象有时候一句话就带出来了。

管虎说,自己生活中也喜欢直截了当地与人打交道,说话越直接越好,拐弯抹角显得磨叽,管虎解释,不少看起来像是粗话的用词在北京话中并不是粗话,而是语气助词,为的是让人物栩栩如生,也反映地域的特点。

对于写书,管虎也不憷,虽然他此前还没有把自己的电影或电视剧改成小说出版的先例,但这次他毫不犹豫,因为“文字形成的魅力是电影很难表达出来的”,因为文字的延展性、思维的想象空间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出这本书的目的也是为了把故事的外延延展化”。管虎说自己写书时不会顾及那么多,那样“初衷就不纯粹了,不见得是件好事,还是不管不顾的好”。

不过管虎说自己最初写这个剧本的时候,脑子里没想过冯小刚的形象,找冯小刚演“六爷”之后也没有找徐帆演和六爷有感情纠葛的“话匣子”,而是找了北京人许晴。许晴演的话匣子是个典型的北京大妞儿,管虎眼中的北京妞儿就是“傻了吧唧,大大咧咧,内在仗义”的姑娘。“因为我需要地道的北京人,别人演不出来。”管虎说,年轻演员就不用非得北京人,李易峰吴亦凡都很好,“下一代不需要,因为下一代的北京孩子也不那么说话了,有不同更好。”

电影里管虎的父亲电影前辈管宗祥扮演了“老老炮儿”,但管虎却说父亲对他“没有任何鼓励和帮助”,甚至反对他做电影这一行:“父亲来只是给他留个纪念,也给我留个纪念。他的头发、长相都比较像我想象中的老老炮儿,就把他架过来帮忙了。”管虎对上一代人表示理解,因为父亲母亲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打成右派后在北大荒劳改,差点冻死饿死,在这个行业受的苦很多,所以不愿意让他再做这个行业。和父亲不同,管虎倒不反对自己的孩子进影视圈,“有天分有造化”就行。

责任编辑: 刘诗雨  来源:北京晚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0101/669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