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一线城市房价暴涨就两个字:挖坑

—大陆学者解读大陆房价暴涨原因:挖坑者有特殊目的

作者:

在房源仍然严重消化不良的情况下,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传了来无法用常理理解的特大好消息。房价“叭叭”地急升,据说近一年来,深圳房价上涨幅度超过100%、上海房价上涨幅度超过60%,炒房的美好时代又来了。有的房子一天提价3次,有的楼盘开盘,购房者要裹着被子去排队。各地也纷纷出台刺激房产交易的新政,首付一降再降待等优惠措施迅速出台。当年,房价升得过急时,各地政府调控措施都很难出台及认真实施,廉租房、保障房等谁都没有办法,但到了鼓励房价上涨时,各地政府组合拳都非常有力,可以几天功夫就让房价上涨初见成效。

这样的状况,又是过去地方政府、银行和房地产商联手玩的小把戏。不需要真有人买,只要把房价必涨的气氛造出来,炒房团坐不住了,自然有人会跟风接盘。中国的楼市并非真正的市场化,正像股市一样,是人为操纵的,根本不需要考虑基本市场规律。只要政府怎么玩都不用担心破产的问题,不要说疯狂,就是癫狂也没有半点关系。所以不要说一年涨100%,就算一年涨1万倍,也能成立。

有人为此忧心忡忡,其实大可不必。房子既然是用来炒的,那就和炒兰花、炒普洱茶或古树茶、炒藏獒、炒海狸鼠、炒奇石等没有任何区别。只要有人能够编故事,砖家和媒体跟着起哄,那把价格炒到天上去,都是正常的一件事。中国缺少好多东西,惟独不缺跟风的傻子。而已经买了房的人,还真心拥护房价大涨特涨呢。

重新加码炒高楼价有几大好处。其一,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就又被激活了。其二,房地产商和购房者又可以大量从银行套取贷款。你的房子值500万,银行大约可以贷给你至少两三百万;如果值1亿,贷给你四五千万是可以的。所以,你的房子如果现在值500万,最后一夜之间挂牌1个亿。银行算起来,如此借贷是安全的。其三,银行也感到倍儿爽。如果楼市低迷,许多房地产商和购房者按例无法增加贷款。银根紧缩,那些根本还不起账的企业与个人,就会立即变成坏账。但房价变高了,又可以变作戏法提供新的贷款,或增加贷款额度,那么,借款人又可以用借来的钱还款付息,那账面上就显得很正常了,银行坏账的危险就暂时消除了。这玩艺越搞越大,几年后问题更大,那有什么关系呢?反正银行主要是国企。将来的事让将来的人去解决吧。其四,经济增长数据又会好看了。其五,有可以借房价推高物价。这对地方债和企业债都大有好处。货币大贬值,好比物价上升50%,你原来欠别人1万元,实际就只欠5000元了,等于无形中偷了别人一半的钱。偷的谁的钱呢?就是那些小百姓了。

这不明明是给中国经济挖坑吗?对,就是挖坑。只要掉到坑里的不是我,那又有什么关系?挖坑,对一些人绝不是贬义词,而是代表小聪明、大心机。在我们这个神奇的国家,只有善于挖坑者才能生存,才能呼风唤雨。所以,在股市,有人要连续给股民挖坑;在地下钱庄,要连续以高利贷的方式给中小企业和急需资金的人挖坑;在互联网、集资、保健品市场等,要想方设法给想挣快钱的人和怕死的人挖坑;在收藏之类的市场,要变着花样给有兴趣收藏的人挖坑。一次次挖坑,一次次社会财富重新分配,善于操纵别人的人就一夜暴露了,成为社会上的牛人,成功学的象征。而被坑的人们,除了少数想不开自杀身亡的,最终都能咬咬牙活下来。

挖坑的人,有的纯粹就是为了一夜暴富,富了还要富,有的则有些其他特殊的目的。或者是想把社会问题向后推,推到后来的人身上,或者就为了搞乱中国吧。中国不乱,对某些人来说,是没有机会的。他们究竟要干什么,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但在他们的意念中,有些事非干不可。历史上,为什么频频出奸臣?因为他们就是伟大的挖坑大师。往往到了重要历史关口,国家生死存亡之计,或者反腐斗争的关键时刻,就是挖坑大师显露才智的最好时机。反正在某些奇特现象背后,必有奇奇怪怪的人在上其手,动用他们奇诡的歪脑筋。而注定要被坑的人,根本逃无可逃,避无可避。有些人哪怕预见到前方有坑,也还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掉进去。有些大坑就生生横在你家大门口。你只要敢向前走一步,你就必然成为坑中客。

对事态、现象、问题,我现在决定超然一些看待。凡事自有定数。面对一些不正常的状况,不是你呼吁、生气、反对或抗议就能制止的。你得明白天理公道和基本规矩有些人是根本不在乎的,而且你拿他们没有任何办法。你也得明白有能力制止他们的人,通常是容易上当受骗的,或者也稀里糊涂变成他们一伙的。你还得明白苦难这个字在有些国家和有些民族是很难挣脱的,不独是我们这地界。你且再得明白荒唐与错误的历史,常常是必须一再重复,一再要重蹈历史覆辙的。所以,就当欣赏戏台上的悲剧好了。看那些小丑与妖魔乱舞,观人间血腥的悲欢离合,你不喜不悲,无惊无讶,大约也就得道成佛或登仙了。

责任编辑: 于飞  来源:博客中国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0303/701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