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董卿的故事是怎样被熬成一碗又一碗鸡汤的

—诗歌里有活的灵魂 你却偏要选最「董卿」的接触方式

作者:
他们不知道诗歌是一门伟大的艺术,不是因为有很多人背诵,而是因为有很多人来写,变化法子换着花样来写。他们选择让孩子背诵这些僵化的文字,因为它太省钱了,笔墨纸砚都不需要,最多买一个笤帚疙瘩用来打小孩。

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吃瓜群众好奇董卿这样的‌‌“美人‌‌”怎么炼成?于是她的故事被熬成一碗又一晚鸡汤,激励着我们这些从未见过神童的学渣们。(鸡汤里说:从识字期开始,董卿被爸爸要求每天抄成语、背古诗词,抵抗爱美天性,不照镜子不打扮,每天跑操锻炼,勤工俭学……)

这似乎让我想起常年在天涯论坛抑或今日头条吸取高流量的文章:

《51岁超脑妈妈2年背22万单词?逆天啊!!!》、《100多位小学生背诵圆周率一年级‌‌“神童‌‌”能背至1000位》

每每只要这样的‌‌“新闻‌‌”一出现,高点击的背后就大量涌现出更多想要把孩子培养成‌‌“小神童‌‌”的虎妈虎爸们。就跟如今的《中国诗词大会》一样,诗词是魂,吃瓜群众记住的却是董卿父亲严苛的教育方式。

学渣们纷纷欢呼:‌‌“太好了,想让子女称为第二个董卿,让他背古诗/圆周率/英语单词就好了‌‌”。一道教育学难题迎刃而解,顷刻间忘记曾让你魂牵梦绕的《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中学生必背古诗词100首》。

有人小学时代的梦魇是孟浩然,一下雨就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分别就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再分别就是‌‌“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再分别就是……对不起,我的古诗词储备量只够上两分钟诗词大会。

类似的童年惨痛经历还有这句话:‌‌“过来(可是我家不姓过)!给叔叔阿姨背个诗听听!‌‌”

这时候,不管你内心想的是几点能吃上因为有来客才备的丰富菜肴,还是这堆看着挺熟悉但一个都叫不上名来的亲戚到底给你备了多少压岁钱,爸妈向你投射来的38度锐利眼神都告诉你:

这场博弈,你注定只能是配角。

如今,这些尘封的场景在‌‌“他们‌‌”的欢呼下即将重演。

几年前这个叫梁逸峰的男孩火了,因为一段诗朗诵的视频。网友嘲笑他的夸张表演方式,甚至连累到他的朗诵课导师。

‌‌“他是好好的老师,不重视奖项,每次都会向我讲解文章意思,我自己也会去找资料。用什么声音和感情去演译,是我们一起商讨出来的,但这是艺术,不是一条公式,没标准答案。‌‌”

梁逸峰为自己的导师解释。

然而,手机屏幕前的我们,只记住了他的表情包,却忘了用鼻孔在表演的梁逸峰也在思考,诗里的孟浩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送别和相聚分别应该用怎么样的情绪去表达。尽管成果可能不尽如人意。

每个孩子身体里都自带一个诗人,你却非要他变成一个小号的董卿。董卿就是播音主持技术上的极致,但她:没!有!诗!意!

最逗的是,很多自己粗俗不堪的家长,听夜场二人转哈哈哈的那种老爹,在管孩子的时候最喜欢用诗歌和国学。似乎是自己做事不靠谱,心生畏惧,所以把孩子送上了祭台,奉献给四千年的文明史和这个勇敢勤劳的民族。

强迫孩子背诵了诗词,这让他们有一种沾沾自喜的感觉。努力说服自己,自己的孩子已经领先了。

他们没有给孩子解释过平仄、粘对、平水韵,他们对诗歌的看法就是‌‌“古诗‌‌”和‌‌“唐诗‌‌”,他们不懂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对三曹、谢灵运和鲍参军茫然无所知。

他们不知道诗歌是一门伟大的艺术,不是因为有很多人背诵,而是因为有很多人来写,变化法子换着花样来写。他们选择让孩子背诵这些僵化的文字,因为它太省钱了,笔墨纸砚都不需要,最多买一个笤帚疙瘩用来打小孩。

那是一种最不花钱的炫耀,多少孩子就在这种背诵当中,和这些伟大的灵魂擦肩而过了。

诗歌里有活的诗人,你们却给他挑了一个最僵尸的接触形式。

用粗暴的数据来衡量教育成果,也许是应试教育的胜利,却是人文教育的灾难。‌‌“小董卿‌‌”们争先恐后地被制造出来,却忘了当初学习的初衷,就是为了颠覆和创造。

语言的美,不在于机械式的记忆和拼凑。如果一档娱乐节目(没错,这是一档娱乐节目),带给你的感动止步于选手们的背诵能力。那么所有的老师都应该被小霸王学习机取代。毕竟小霸王更便宜,性价比更高。

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不了战略上的懒惰。艺术带给你的满足感,不应该止步于每天在朋友晒你读了多少书、走了多少步。

况且,读了1小时书换来的是多少时间的游戏,只有你自己知道。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仕图shi4tu2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0213/881396.html

相关新闻